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抗戰王牌,到大決戰被我軍輕松殲滅,國軍五大主力經歷了什麽?

2024-04-13歷史

在抗戰期間,國軍正面抗戰的嫡系中,要說戰鬥力和戰績頭一等的部隊就要數以新1、新6、第5、18和74軍組成的「五大主力」。

第九戰區的74軍一直作為關內國軍頭號戰力和日軍王牌11軍的硬剛,緬甸的新1和新6軍一度成為日軍南方軍的夢魘。哪怕到解放戰爭初期,五大主力對剛從遊擊戰走出來的我軍來說,也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可強如五大主力,在進入到三大戰役也就是大決戰期間,對上我軍卻呈現出潰敗之勢,在最後階段,並沒有表現出很強的抵抗就覆滅。

那麽,在抗戰期間重拳出擊日軍的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到了解放戰爭大決戰期間,卻不堪一擊?

這裏面的原因,其實並不復雜,雨田君將其總結為兩個:

一個是五大主力今非昔比,另一個就是五大主力早已變質。

被拆解成四分五裂的五大主力

五大主力在抗戰期間,確實體現出很強大的戰鬥力,但到了解放戰爭期間,五大主力卻在和我軍作戰中,多次失利,同時部隊也經歷了多次重組,戰鬥力已經沒法和成型時同日而語。

孟良崮戰役後,只有空殼的第74軍。

解放戰爭期間,悲劇色彩最濃,或者被打的最慘的就要數曾經老蔣的禦林軍——74軍(整編74師)了。

在解放戰爭開始後,該軍被整編成74師,並作為進攻我華中根據地的急先鋒與粟裕的華中野戰軍作戰,在漣水戰役中該師有一個旅(整編前的師)在漣水城下被粟裕圍點打援殲滅。此戰過後74軍雖然拿下漣水,但戰鬥力也受到了影響,只能撤退到後方補充休整。

而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74師師長張靈甫貪功冒進,被華野抓住破綻,於是粟裕決定調集9個縱隊吃掉這個老蔣的心頭肉,在經過半個月的苦戰後,孤軍在我軍包圍中的74師被重創病殲滅,3個王牌旅全部被殲。除了邱維達在後方帶領的3個補充團之外,74軍所有精銳都魂喪孟良崮。

此戰過後,老蔣雖然補充了部份美械裝備讓邱維達重新組建74師,但要知道當時74軍之所以戰鬥力強靠的是那些身經百戰的官兵,這些基層士兵和中下級指揮員一旦損失了就徹底無法恢復。

此次重組說白了就是舊瓶裝新酒,核心戰力全部覆滅,哪怕裝備再強也沒啥用,沒有軍魂的74軍只剩下空殼。

在隨後的阜陽、豫東和淮海戰役中,74軍(淮海戰役前恢復編號)都只能算第5軍的附庸,在陳官莊徹底覆滅……

被陳誠拆散的新1軍、新6軍和18軍。

如果說74軍是被我軍強行打沒重組的話,那麽遠征軍2大主力的新1和新6軍,以及土木系的起家部隊18軍 ,就是陳誠人為地將其拆散。

在抗戰末期以及東北作戰早期的新1軍一直都是五大主力中裝備最好的部隊,下轄新38師、新30師和第50師。

不過隨著東北作戰戰線的深入,新1軍在四平、德惠和第1-2次下江南的作戰中,均遭受到東野部隊的重拳打擊,截止1947年3月,新1軍已經被殲滅了6個團。

此時戰鬥力已經不能和在緬甸時期相比,但好歹經過補充之後,好歹有強軍的底子。

可是1947年6月,隨著「合軍並購」專家陳誠的到來就任東北行營主任, 一切 就都變味了。

在陳誠到任東北之後,開始對國軍各軍摻雜自己嫡系,對主力軍們開始拆分使用。

首先被拿來做典型的是新1軍,他們的軍長孫立人被調走到寶島訓練二線部隊,新任軍長潘裕昆是陳誠土木系出身。而且為了徹底控制新1軍,他將原本核心精銳新38師調走,補充了由偽滿部隊改編而來的暫53師。至於新38師,則是和兩個二線保安部隊暫56和暫61師組成新的新7軍,實際上這樣額效果是1+1<2。

被拆分掉的新1軍,戰鬥力一落千丈,士氣低迷,作戰迷惘。

在大決戰攻擊蒙特內哥羅的戰役中,楞是攻不破我10縱的防線,在最後的時刻也是在慌亂中被全殲。而新1軍的正統新7軍也覆滅的不光彩,在長春作戰中一度被圍困的彈盡糧絕。

和新1軍一樣,作為陳誠仇人杜聿明的嫡系,新6軍同樣遭到陳誠的無情的分解。

新6軍最開始組成的部隊為207師、14師以及最精銳的新22師。在陳誠的計劃中新6軍被改編的最為徹底,以新22師補入兩個魚腩師——169師和暫62師,而14師則是和青年軍207師被調到東北行營所在地沈陽擔任預備隊(後來為東北剿總直屬)。

所以新6軍在陳誠的任上,雖然保留了嫡系新22師,但戰鬥力直線下降,在東野的秋季攻勢中被打殘,全軍重武器全部缺失,哪怕經過補充也已經遠離強軍的底子, 遼西會戰中新6軍在末代軍長李濤的帶領下和兄弟部隊新3軍一起被我軍全殲,走下了歷史舞台。

如果說新1和新6軍是不是自己的嫡系也就算了,可哪怕是陳誠的嫡系的18軍也在有同樣被分解使用的命運。

早在1946年時,胡璉的18軍就被改編為整編11師加入到華東戰場,在山東表現還行,尤其了南麻戰役給我軍造成不小的損失,但11師同樣傷亡不小(4000余人),而到了大別山、豫西和豫東會戰時期,11師也遭受到不小的損失,不過戰力尚可,並沒有多少影響。

可到了大決戰之前,18軍發生了變化,其組成核心的18師被調走重組第10軍,東北軍第49軍調入,故而18軍實際擴充為兩個軍,雖數量增多了,但18軍已經今非昔比了。在遭遇解放軍猛烈打擊時被盡數消滅於雙堆集,雖然看似抵抗激烈,但主要原因還是中野這邊缺少重武器,如果換成華野或者東野,18軍的覆滅將更為快速。

被擴編的第5軍

和陳誠拆分使用前三個軍一樣,第5軍同樣也是在三大戰役前擴編整合,豫東戰役後老蔣以整編第5軍為基幹組成了第2兵團,第5軍的主力雖然保留了200師,但第45和46師都是魚腩部隊,壓根不能和剛組建時期的新22師和榮譽1師相比。

所以,到了大決戰時期,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要麽在多次戰鬥中老兵損失殆盡,要麽就是分解拆散使和稀釋使用,壓根就已經失去了「精銳」的標簽。

不再是抗日鐵軍

當然,除了上述被拆散使用和歷次戰役中的損失之外,五大主力之所以在大決戰時期顯得不堪一擊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

五大主力早已變質了……

怎麽理解這個變質呢?

一方面是部隊,組成的部隊已經不再是精銳。

以新1軍為例,在東北補充的第二批士兵,在被接收後,就有參謀反應

「(新1軍)多次補充之後,不僅體格羼弱,而且狀似呆滯,不堪教練。師部的辦法,即是抽調各營連可堪訓練的士兵,組織突擊隊,集中訓練,其他的則歸各部隊看管,也談不上訓練,只希望來日作戰時在山上表現人多」

確實,在解放戰爭開始後,很多人就不滿老蔣的所作為,不願意上戰場,在1947年就出現了復員潮,而老蔣沒辦法只能抓壯丁,但素質壓根就不能和最初五大主力的——「十萬青年十萬軍」相比,在經過多次補充之後,無論技戰術和還是戰鬥意誌,都不能和初代的五大主力相比。

要知道當年五大主力為了抗戰,除了裝備強之外,還在於他們愛國熱情,無時無刻都想要收復河山與日軍作戰。

以第5軍為例

「在杜聿明任上的時候,在五軍時就提出「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 「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經過了嚴格的苦練,5軍的作戰水平大有長進,39年3月, 5軍參加全國軍隊校閱,在當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

後期之後,五大主力因為克扣軍餉等醜聞,也導致了部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另一方面則是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大量愛國老兵和不願意跟隨老蔣和人民作戰的老兵結束,以及前線作戰的損失,讓老蔣不得已從壯丁中補充老兵,可這些人的軍紀堪稱災難,甚至連普通的國軍都不如。

新1軍,被稱為新日軍。

這個稱呼是在廣州的時候當地群眾取,在當地他們經常強買強賣當地百姓的豬肉、糧食和衣服,到酒家吃飯不費錢,到了大半夜百姓們的門板都被他們敲掉拿回家,氣的張發奎都要找幾個新1軍軍官斃了給百姓一個交代。

哪怕到了東北他們的軍紀絲毫都沒收斂,在長春、海城等地還發生過強搶民女和軍中出現押妓等現象,軍紀堪憂。

和新1軍不同,新6軍倒是軍紀不算壞,但新6軍軍長廖耀湘是個抖機靈的商人,經常帶領新6軍投機倒把,發家致富,在沈陽的百姓都知道找新6軍做生意,上到糧食、機器、下到洗發水和肥皂,只要敢買,新6軍就敢賣。

在大決戰時期,新6軍之所以在彰武停滯不前,原因之一就於他們將彰武繳獲的糧食全都運往沈陽販賣。

新1軍和新6軍如此,在關內的國軍三個軍就更不堪了。

第5軍在杜聿明時期軍紀是最好的,主要原因是軍長杜聿明、下面的師長戴安瀾、鄭洞國等人都是正直之人,可到了邱清泉和熊笑三時代,第5軍就徹底變味了,比如在解放戰爭偷賣百姓耕牛,在從徐州撤退期間還強槍民女,徐東有一個村200多民女就被第5擄走,俞濟時在魯西南考察的是時候,還告知老蔣,當地百姓將第5軍稱為「匪軍」。

陳誠起家的18軍,在胡璉的治下也讓人難以齒啟,在豫東會戰戰期間,18軍在就河南地區燒殺搶掠,被老蔣抓出來當典型,

「該軍所屬十一師十一旅三月廿五日在豫省鞏縣孝感鎮宿營,有士兵二名擅自向人民索取面粉,殺害人民傅誌通……軍部隊因過於嬌縱,致軍紀敗壞,影響作戰甚大,等情。希即徹底查報並應令該旅長限十日內將此肇事之官兵查獲法辦呈報。否則該旅長應即撤職解京法辦。」

但哪怕是老蔣出面讓胡璉交出兇手,他仍然我行我素,驕縱張狂的心態兼職令人發指。

74軍在進攻沂蒙時期,也犯了很多原則錯誤,為了所謂的堅壁清野,強燒沂蒙百姓十幾個村莊,搶走糧食。

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剖析,我們就會發現:

國軍五大主力多次分散重組以及背離人民,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也讓其失去「主心骨和魂」,在大決戰後期,也變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