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計劃擔任9縱政委,卻被連降派往東北擔任副旅長,憾失中將軍銜

2024-04-13歷史

在1945年11月,新四軍的第4師的第11旅與第12旅,結合師屬騎兵團和部份地方武裝,重組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張震被任命為縱隊司令。在選擇參謀長時,粟裕計劃提名譚友林。譚友林,出生於1916年的湖北江陵,自13歲起加入革命活動,並在一年後成為紅軍的一員,隨賀龍在洪湖蘇區對抗敵軍。

最初由於年輕,譚友林在警衛營擔任通訊員。他工作效率高,任務完成得出色,並顯示出強烈的進取心。賀龍十分賞識他,便調他至軍部擔任自己的警衛員。譚友林善於學習,在賀龍的影響下,掌握了許多軍事戰術。賀龍為了進一步培養他,派他至前線部隊。

譚友林迅速提升,不久便擔任了一個獨立營的政委。到了1935年春,他升為紅6師第17團的政委。兩個月後,該師在塔臥與敵軍發生激烈交戰,17團是主攻部隊。敵軍依靠火力優勢頑強抵抗。由於彈藥供應有限,紅軍無法長時間消耗戰。為了盡快突破僵局,譚友林與團長李吉寧冒著敵火率先沖鋒。

在戰鬥中,譚友林的右臂被敵人的子彈擊中,流血不止。團長急忙命令將他擡離戰場。但譚友林僅讓醫護人員進行簡單處理後,重新加入戰鬥,並帶領部隊贏得了塔臥戰鬥的勝利。戰後,賀龍親自來探望並表揚了譚友林。傷愈後,他被提升為師政委。

1935年冬,蔣介石集結重兵對紅二六軍團發起多路圍攻。由於雙方兵力懸殊,為保存力量,紅二六軍團被迫撤離蘇區開始長征。過程中,譚友林不幸患上傷寒。在草地上,由於晝夜溫差巨大,連基本的遮風擋雨的住所都無,病情加劇。盡管困難重重,他還是忍著高燒,堅持前行。得知他的情況後,賀龍特意指示軍醫楊雲階務必治好他的病。經過多副中藥治療,譚友林的病情最終得到控制。

抗日戰爭爆發後,譚友林隨彭雪楓前往豫東開辟抗日根據地。當時豫東地區充斥著日偽及頑固派勢力。彭雪楓率部運用伏擊戰與奔襲戰戰術,連獲勝利。譚友林作為政治部副主任,不僅履行職責,還著力於整編當地的抗日武裝。

在杞縣,有一支由舊軍隊出身的李壽山領導的民間抗日武裝,擁有200多人。譚友林決定爭取這支隊伍。盡管日偽軍也試圖拉攏李壽山,譚友林還是親自前往,透過耐心說服,成功將其納入己方。後來,他協助彭雪楓整編了更多民間抗日力量,迅速擴大了豫東八路軍的實力。

彭雪楓的遊擊隊後來改編為第6支隊,並與八路軍第344旅和新二旅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擔任司令,譚友林任第6旅旅長。到1941年1月,第4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為師長,譚友林為第12旅旅長。在彭雪楓的指揮下,譚友林多次率部與日偽軍交戰,屢建戰功。

後來,譚友林被派往延安學習,進一步加強了軍事理論基礎。抗戰勝利後,新四軍第4師的第11旅、第12旅及騎兵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張震任司令。在政委人選上,粟裕本意指定譚友林。由於四師是彭雪楓一手培養的部隊,而譚友林自抗戰爆發以來一直跟隨彭雪楓作戰,成為該師的重要成員。

毫無疑問,譚友林對四師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早在紅軍時期就擔任過師政委,具有豐富的軍政經驗。隨著四師發展成9縱,譚友林擔任政委顯得尤為適合。華中分局也贊同粟裕的決定,只等譚友林從延安返回就任。然而,就在他準備返職之際,接到了新的任務。

當時,東北成為國共爭奪的焦點地區。延安從各地抽調精兵強將前往東北,譚友林也被選中前往。因此,他未能及時回到9縱就職,9縱的政委職務由縱隊司令張震兼任。到達東北後,譚友林並未加入野戰部隊,而是參與了地方剿匪,後來擔任了359旅的副旅長。

本應返回華 中擔任9縱政委的他,在東北的職務相比之下有所下降。盡管有人對此表示不滿,但譚友林本人對職務高低看得很開。1947年秋,他進入野戰部隊,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2師政委,後又擔任12縱34師政委和39軍副軍長,並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譚友林歷任東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和沈陽軍區公安部隊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盡管在紅軍時期曾擔任師政委,這一資歷足以授予上將;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擔任過新四軍第4師的旅長,足以授予中將。

抗戰勝利後,如果他能如期擔任9縱政委,1955年的大授銜至少能以中將起步。但遺憾的是他被改派到東北,長時間未得到重用,直至解放戰爭末期仍是副軍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軍銜。考慮到這些情況,譚友林被授予少將顯然偏低。

得知授銜結果後,他在紅二方面軍時期的老戰友聯名向總政申訴,要求為他授予中將軍銜。評銜工作負責人羅榮桓對此表示,譚友林的軍銜確實授低了,承認了評審工作的疏忽。

然而譚友林對此看法非常豁達,他認為與犧牲生命的戰友相比,自己已經非常幸運。盡管與中將軍銜失之交臂,他在受勛儀式上獲得了三枚極為珍貴的一級勛章,足見其革命功績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6年,譚友林將軍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