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漢真正的名將:一生軍功卓著,勇猛無雙,因何卻到死未被封侯

2024-04-07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詩句,後來好像已經成了形容某人懷才不遇的代名詞一樣,至於「李廣難封」,更是搞得有點像漢朝的幾位皇帝都刁難李廣,故意不封李廣侯爵,給人有一種漢朝皇帝對不起李廣的感覺。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可以說是一位充滿濃厚悲劇色彩的人物。他雖然在歷史上知名度高,後世提起「飛將軍」,大概都知道指的是李廣。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70余次,但是至死也沒有因軍功獲封侯爵,這成為了李廣最大的遺憾,也成為了後世那些喜歡李廣的歷史愛好者的遺憾。

李廣之所以在後世名氣那麽多,也與幾首唐詩有關,比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高適的【燕歌行】中:「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等,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司馬遷的推崇,在【史記】中也沒少為李廣宣傳。司馬遷後來就是因為給李廣投降匈奴的孫子李陵說好話,才被漢武帝施以宮刑的,可見兩家關系應該不錯。

李廣之所以一生沒有被封侯,一是與漢代的封侯制度有關,二是與李廣本人的表現和性格有關。 經過總結,漢代將士在以戰功封侯,無外乎有以下幾個條件:

1、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2、沖鋒陷陣,攻破敵陣獲勝者;3、斬殺敵數超過和所部兵馬損耗數量者;4、領兵將領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對戰場獲勝有功者。可縱觀李廣一生雖與匈奴作戰70余次,但並沒有達到以上幾個條件,所以很難封侯。

我們看一下李廣參與的漢朝和匈奴的四次重大戰役中李廣的表現吧。

第一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驍騎將軍李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各領一萬精騎,兵分四路出擊匈奴。李廣從雁門出擊,結果全軍覆沒,本人被俘。李廣逃回漢朝後按律當斬,交錢後「贖為庶人」。

第二戰:元朔六年(公前123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李廣擔任後將軍,無戰功。

第三戰:元狩二年(前 121 年),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合擊匈奴,雖然斬殺匈奴三千余人,但是其手下死了四千人,以致全軍覆沒,李廣自己獨身逃回,這一次算是功過相抵後無封賞。

第四戰:元朔六年(公前123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北之戰,衛青命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結果李廣和趙食其在沙漠中迷路,導致大軍會師失敗。戰後,李廣害怕衛青責問,自殺身亡。打了敗仗,還不允許上級問一下。看來李廣打仗不行,脾氣還不小呢!

另外,李廣為人傲慢,很難與其他將領合作,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嚴重,這也是他難以封侯的原因之一。據史料記載李廣在一次被罷職時,有一天夜晚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按規定不放行,李廣手下的人說情道:「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酒醉的霸陵尉輕蔑地回敬道:「當今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當過將軍的人。」後來李廣復職,他公報私仇,借故殺了霸陵尉。從這件事看李廣的心胸狹窄、為人傲慢之說不假。

不僅後世很多人為李廣沒有封侯鳴不平,就連司馬遷都認為這是對李廣的不公平。李廣有位堂弟叫李蔡,他和李廣一起侍奉漢文帝,到漢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到武帝時更是做到代國的國相。

元朔五年(前124)李蔡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因為達到斬殺敵人首級數量的規定,李蔡被封為樂安侯。司馬遷認為李蔡的才幹在下等之中,聲名比李廣差得很遠,卻被封為列侯,然而李廣卻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其實,司馬遷也不想一想,人家李蔡是憑得實打實的軍功封的侯,你李廣沒有拿出手的軍功,怎麽封?

就連李廣本人也常常感嘆命運的不公,曾私底下和當時知名的星象家王朔說:「 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漢軍中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麽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

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800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這個小故事又將李廣沒有封侯的原因歸咎於他濫殺無辜,是被報應了,所以才沒有被封侯。

其實李廣雖然沒有封侯,朝廷還是讓其擔任過七個郡的太守,前後長達四十多年,也算對他是非常重用了。要說是漢武帝對李廣有偏見,故意不封他,可能也不是事實,我們看,李廣的兒子李敢在與左賢王部作戰時,奪了左賢王的鼓旗,斬首甚多,得以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可見,並非漢武帝對李廣有偏見,而是李廣確實沒有與賜封列侯相當的軍功。不過,李廣雖未封侯,到了後世的唐朝,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卻追認李廣為其先祖,這一下,李廣竟然成了皇帝的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