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十大開國元帥中,有三位被毛主席稱一聲「老總」,足見主席細節

2024-02-04歷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 推翻了壓在人民身上的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 ,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千秋功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儀式隆重舉行,儀式簡樸莊重,全軍高級指戰員無一缺席,毛主席親自主持了元帥授銜典禮。

原本,在初步送出的授銜名單上,毛主席為大元帥,下設十大元帥,但最後毛主席果斷拒絕了這一提議,之後,他還提出目前在地方工作的,也都不參與評銜比較好,所以,這次主要授銜的有十大元帥和十大將。

1927年9月29日到10月3日,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而在此之前,已經誕生6年的中國共產黨還從未擁有過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

此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起義部隊不斷受挫,除了在硬實力上存在差距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起義部隊組織不健全,沒有系統的思想作指導,加之艱苦的環境,不少人員的戰鬥意誌不夠堅定,更難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案,如 「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黨指揮槍」 等,在政治和思想上確立了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中國共產黨在建立自己的人民軍事武裝力量上有了初步的模型。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民軍隊中沒有了長官和士兵的高低貴賤之分,大家只存在有革命分工上的不同,為更好地讓「官兵平等」的思想深入每一位戰士心中,首先在稱呼上發生了變化,與舊軍隊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

國民黨軍隊中,用「團座」「師座」或「長官」「司令」稱呼團以上的將領,而蔣介石本人,則被人稱為「委座」,在人民軍隊中,對高級將領的稱呼大多為「首長」「司令員」等,多了一絲親昵。

當然,對個別一些高級將領,大家也以「老總」相稱,這個看似帶有「舊軍隊」味道的稱呼,實際上一點都「不舊」。因為這一方面是沿用了之前的習慣,另一方面,是出於發自內心的敬重。

在十大元帥中,有三位被毛主席親切地稱呼為「老總」,他們分別是誰呢?

帥中之帥,人民的光榮——朱德

「紅軍之父」「中國軍人的偉大導師」「永遠的總司令」,從一個又一個頭銜中,足以窺探到朱德在人民軍隊中的地位不可撼動。

1909年,不到23歲的朱德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之後,透過參加反清鬥爭、反袁鬥爭、護法戰爭等,確立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尤其在滇軍中的威望甚高,在這時,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名將和指揮官了,這也為他日後投身於更為激烈的革命戰鬥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1921年,逐漸看透軍閥本質的朱德,逐漸萌生了離開滇軍的想法。而在這個時期相繼爆發的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讓朱德開始接觸到馬克主義思想。

1922年,朱德遠赴德國,在這裏與周恩來相識,更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

1926年,朱德奉命回國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後,他率領先遣部隊轉戰贛粵湘邊境,期間,在三河壩同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僅朱德率領的余部成為了革命的種子,盡管損失慘重,但朱德堅持對部隊進行了軍事、思想、政治上的大整頓,在軍心不穩、人心思變,軍隊瀕臨崩潰的緊要關頭,朱德用自己鋼鐵般的意誌和能謀善斷的軍事能力,為革命保留下了火種,還指明了方向。

1928年,朱德又率領部隊拉起了湘南起義的旗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起義部隊中,朱德率領的部隊人數也得到了史無前例地擴充,之後,他又率部和當時在井岡山的毛澤東順利會師,「朱毛」的名聲開始逐漸被人熟知,在朱德和毛澤東的率領下,部隊接連取得多場戰爭的勝利,甚至還總結出了適合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的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1930年8月,朱德眾望所歸,任紅軍總司令,而「總司令」也成為朱德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標簽」。

長征途中,在被裹挾南下的過程中,為保存紅軍主力,朱德堅決同分裂做鬥爭,

最終才有了紅軍主力在西北的勝利大會師。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國全世界都聞名。要我這個‘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

之後,無論在中國共產黨我軍的任何時期,朱德始終擔任著人民軍隊的「總司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毛主席稱贊他是「 人民的光榮 」。

盡管朱德地位很高,資歷很深,但他寬容、大度、謙遜、堅韌,從不以自己的身份搞特權,深得部下尊敬和愛戴。也正因如此,他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朱老總」,而這個標簽似乎也成了與他相伴最久的稱呼。

無論是在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人們都習慣性地稱他「朱老總」,尤其是跟他有著深厚革命情誼的毛主席,也一直以「老總」稱他。

朱德活在所有軍民的心中,他70年的革命生涯,曾經歷無數的生死考驗。他的一生是光輝的、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心中。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

彭德懷參加革命的時間也很早,他在1928年大革命失敗的低潮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於同年7月,開始著手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在湘鄂贛邊境作戰,之後,率領第5軍主力上了井岡山,和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第4軍順利會師。

1929年,第4軍主力開始向贛南、閩西進軍,彭德懷則留守井岡山,鉗制敵軍。

1930年到1934年,紅軍「反圍剿」戰爭期間,彭德懷已經是前線一名主要的指揮員了,他率領的第3軍團也多次打下漂亮的勝仗。除了在作戰方面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外,彭德懷的政治覺悟也很高,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他逐漸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的危害,對當時錯誤的軍事指揮直言不諱,提出批評。

因此,在遵義會議上,他堅決支持毛主席的主張,率軍執行新的作戰方案,堅決擁護紅軍北上建立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張,反對分裂紅軍。國內革命進行到最艱苦的時期,彭德懷的信仰始終不曾有過動搖,為革命工作鞠躬盡瘁。

全面抗戰時期,彭德懷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是得到了發揮的空間,任八路軍副總指揮,與朱老總指揮八路軍開往華北前線作戰,取得了多場關鍵戰鬥的勝利,與此同時,彭德懷還將目光放在敵後,積極發動群眾參加革命,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0年,彭德懷發動了震動世界的百團大戰,這也是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嚴重破壞了日軍的交通線,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在中日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民心浮躁的時期,這場戰役全面提振了全國抗日的信心。

解放戰爭期間,彭德懷指揮2萬人和20多萬國民黨軍作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采用「蘑菇戰術」,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創下了一個半月內三戰三捷的戰役。

蘑菇戰術的基本特點是,在地形與群眾均有利的條件下,針對敵軍急於尋求同我方決戰的心理,以小部隊與敵周旋,疲憊、消耗、餓困對方,而以主力隱蔽等候,不驕不躁,待敵十分疲勞與孤立無援之時,集中主力加以各個殲滅,與「運動戰」極為相似。

1948年,彭德懷再次以少勝多,出奇制勝,收復了延安,1949年,他又恩威並施,戰爭和和談並列,解放了西北五省。

彭德懷最偉大的功勛是在建國後,堅決擁護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領命出征北韓,帶領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和北韓軍民一起,把當時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厲害、武器裝備最先進的美軍趕回到「三八線」,迫使其接受和平談判,並成功簽訂了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是一個具有高瞻遠矚的偉大戰略,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贏得了未來30年的和平發展空間,讓後人受益,今天,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的一批英雄人物至今堪稱楷模,即使在現在,他們的戰鬥精神仍然讓人熱血沸騰。

彭德懷在軍隊中的威望也很高,僅次於朱德元帥,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彭德懷的軍事才能更令全世界為之驚嘆,成為世界知名的軍事統帥,受到世界尊敬。

人們也習慣性把他稱為「彭老總」,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出眾的軍事才能和不朽的功勛,更因為他自身的優秀品質。

彭老總豪爽、坦蕩,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在關鍵時刻,他總是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忠於黨,忠於人民,不管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始終堅決執行黨的命令。不因自己勞苦功高,就居功自傲,不論困境還是順境,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關心人民群眾,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深得人民愛戴和尊敬。

毛主席也曾誇贊他的才能和人格,並為他賦詩。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騁,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兩把菜刀鬧革命,南昌起義總指揮——賀龍

除了朱德和彭德懷被毛主席親切地稱為「老總」外,還有一位是曾經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老總賀龍。

1896年3月22日,賀龍出生在湖南省一戶貧窮的農村家庭,少年的賀龍,從小便展現出了嫉惡如仇、仗義的「綠林好漢」形象,敢打敢鬥的名聲從小便傳遍鄉間。

1916年,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拉起了一支農民武裝力量。雖然幾經沈浮,但在他的堅強領導下,這支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先後參加了討袁戰爭、護法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期間,賀龍還參加了北伐戰爭,並在此期間迅速成長為北伐軍隊中著名的將領,而他率領的部隊也是全軍公認的「鋼軍」。之後,在北伐戰爭中,賀龍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並逐漸成為共產主義堅定的信仰者。

1927年,國內局勢突發重大變故,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而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陷入低潮的時期,賀龍卻更加堅定了加入共產黨的決心,他率領軍隊發動了南昌起義,之後,在部隊南下途中,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賀龍和任弼時又率部粉碎了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成建制殲滅敵人數倍於自己的武裝力量,開辟了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1936年,在黨的軍隊面對分裂的危險時刻,賀龍和朱德、任弼時等人一同進行了堅決地反對,共同維護了黨的團結和軍隊的統一,為紅軍三大主力的成功會師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努力。

之後,賀龍奉命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在冀中平原,創下了四戰四捷的偉大戰績,而在他指揮的河間齊會戰鬥中,盡管身中毒氣,但仍不下火線,堅持帶領部隊取得勝利,這次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黨在平原地區成功實行殲滅戰的範例。

解放戰爭時期,賀龍率部北上,解放了晉中廣大地區,並在此開展後方根據地建設,為西北解放戰爭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支援。在晉綏的各項工作,十分瑣碎繁雜,但很有必要,正因為賀龍,才堵住了閻錫山和傅作義想投機取巧摘取革命勝利果實的腳步,進一步擴大了解放區,為日後我軍在全國範圍內的戰略開展提供了高貴的經驗。

除了發展後方根據地經濟外,賀龍還負責起了向東北輸送幹部的任務,賀龍的這些工作確實沒有直接出動兵力攻城掠地來得快,但這些工作為日後我軍的戰略部署,甚至是建國後地方政府的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1946年,隨著蔣介石撕毀條約,解放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全面進攻,賀龍領命消滅閻錫山部隊,而蔣介石在晉中地區部署的兵力約有26萬,但賀龍迅速下達作戰命令,捷報頻傳,將晉察冀、晉綏和晉冀魯豫解放區成功打通,初步完成了毛主席的戰略目標。

而蔣介石部隊在進攻解放區的計劃受挫後,便開始轉移作戰目標,對準了陜北和山東解放軍,當時的延安面臨嚴重威脅,在這一背景下,延安的一些機關人員逐漸轉移到晉綏解放區,這就讓賀龍身上的膽子又加重了起來,他不僅要保衛晉綏解放區,還要運送物資、人員,同時又要保護從延安轉移來的人員。但這些,他仍然完成得很好。

戰場形勢的變化,讓晉綏解放區變成了大後方,賀龍也從前線的指揮員搖身一變成了「後勤保障」,為其他部隊的作戰提供了重要物資保障,同時,賀龍還在大後方建立起了兵工廠,建立技術院校,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當時的生產規模十分可觀,不僅為陜北的戰爭,乃至全國的解放戰爭都提供了支援。

在賀龍元帥的革命旅程中,他始終默默付出,從不奢求報酬,戰時,身先士卒,建立卓越功勛,建國後,也毫不遜色於人,積極投身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

他曾提出建立海軍的構想,認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海軍,中國一定要建設出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軍,可以說,正因為賀龍的建議,中國海軍才能快速組建並行展起來。

「反思中國近代史,西方列強無一不擁有強大海軍,而中國海岸線長,必須要有足夠的海上力量以抵禦作戰。」

賀龍為解放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贏得了許多戰爭的勝利,立下顯赫的功績,除了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外,賀龍也始終秉持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優秀品質,他做人仗義、待人親切、愛護關心戰士,深受全黨全軍愛戴,全軍上下都親切稱他為「賀老總」,連毛主席也這樣稱呼他。

三位元帥是黨的重要根據地的開辟者,是紅軍的創始人,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他們這樣拋灑熱血的革命戰士,才有了一個嶄新的、不受壓迫的新中國。中華民族也終於洗刷掉近百年來的屈辱,以全新的、獨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發出屬於中國自己的聲音,並行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