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始皇一生6大「世界級」建造,如今仍有4個存在,世界級遺產

2023-12-10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選一下「關註」,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編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丨上官顧玖

編輯丨上官顧玖

前言

「他只是想要一顆長生不老的丹藥而已……」

網路上最近多了許多關於 秦始皇 的評論,要知道他可是 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的人,其 豐功偉績 自然不用多說。

他執政期間, 還打造出來了六大「世界級」的建造 ,如今仍有 四個存在 ,甚至還是世界級的遺產。

那麽, 這些「世界級」的建造都是哪些? 以當時的勞動力真的能建造出來嗎?

鄭國渠

戰國時期, 秦國實力日益增強 ,令諸侯國深感憂慮。南韓王為削弱秦國,設計出一個陰謀—— 派自己的水利專家鄭國入秦, 聲稱為秦王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 藉此消耗秦國國力

然而這一計謀最終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奇跡—— 鄭國渠 。鄭國進入秦國後,並未像南韓設想的那樣,偷工減料或搞破壞。相反, 他本著水利事業的理想主義精神 ,耗時近十年完成了這項 世界級水利工程

300多裏長的鄭國渠為秦國北部帶來了充沛的水資源,還改善了這裏的生態環境。秦王親自前來視察時, 對眼前沃野千裏的景象贊不絕口 。南韓設計的 「削弱秦國」 計劃,最終讓秦國實力雄厚了幾分。

關於鄭國渠最初的設計動機,歷來爭論不斷。 南韓一方面指責鄭國是奸細 ,而秦國這邊則公開表揚他是愛國誌士。當代學者根據文獻考證, 認為鄭國作為理想主義者 ,其水利事業源於個人理想,沒有國界之分。

鄭國渠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 鄭國克服了許多困難。 渠道所在地區地形復雜,地質條件差,水源變化大。鄭國對此進行了長達3年的實地勘測, 收集了大量水文和地質資料 ,最後確定了渠道走向。

施工期間, 秦王多次親自來視察 ,對進展緩慢頗有微詞。鄭國沒有因此妥協原則,堅持按最科學合理的方案建設, 最終鄭國渠的設計被證明是精妙絕倫的。

2016年,鄭國渠成功申遺為世界 灌溉工程遺產。 如今它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拍照。而它那曲折神奇的由來, 也成為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佳話。

萬裏長城

先秦時期, 中原諸侯國處在動蕩分裂的局面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林胡等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為此,諸侯國開始修建城墻以防備北方民族的侵擾, 趙國修建趙長城 ,燕國修建燕長城, 形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兩段防線。

秦國統一中原後,北方邊患仍然嚴重, 秦始皇下令修築一條貫穿全境的長城 ,以徹底解決北方胡虜的威脅。

公元前220年, 主將軍蒙恬奉命修建長城 ,他率領30多萬民工深入邊疆,在現場取石開采、切割、打磨石料。 每塊巨石約50余斤 ,運輸極為吃力。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 十年時間這條長達上千裏的長城延伸穿過了高山 ,和內蒙古的大漠戈壁。它匯集了先秦諸侯國修建的城墻遺址, 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軍事防線

修築長城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運輸石材和其他建材 ,秦始皇下令開鑿了直通邊疆的秦直道。同時還征調了全國的技工前往邊陲, 日夜不停 地完 成石料加工、運輸 和堆砌的工作。

據說當年甚至動用了數十萬人參與這一工程, 一些史書記載 ,許多勞工因為過度勞累和惡劣環境而死亡,有 「白骨成積,縛而為墻」 的說法流傳至今。

長城的存在確實大大 加強了中國北方的防禦體系 ,據說當時居住在長城腳下的百姓由衷感激這條 利國安民 的防線。

如今, 萬裏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其雄偉壯觀的景色每年 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前來遊覽、瞻仰。

我們站在長城之上遠眺山川大地, 由衷贊嘆古人留下的這一建築傑作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傑出代表, 也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

阿房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決心在都城鹹陽修建一座永恒的宮殿 ,以彰顯秦朝的鼎盛與統治者的雄心壯誌。這座宮殿就是阿房宮。

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大肆征發了七十多萬刑徒,作為修建阿房宮的主力軍,為了籌措建材,他下令開采和運輸全國各地的木材和石料 ,規模之大、壯觀之極 在當時簡直史無前例。

只是這些木料和石料的運輸路程遙遠漫長, 從四川、湖北等地運來的木材 要經過水運和陸運,經過多次蜿蜓曲折才能抵達鹹陽, 而開鑿北山的石料更是艱巨 ,需要大量采石工日夜開采,再透過牛拉車運送, 這無疑給修宮的進度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鹹陽渭河南岸, 秦始皇選定了一片占地56平方公裏的皇家園林上林苑 ,這個面積相當於七十二座王城,堪稱帝王建宮的 絕佳之地

在此基礎上, 秦始皇匯集了天下最傑出的建築師和匠人 ,試圖在這片林苑上營造一座空前的宏偉宮殿。

阿房宮的前殿規模就高達東西500步,南北50丈,足以容納一萬人同時休息,堪稱古今罕見。為了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宮殿,數十萬刑徒和 木匠、石匠 必須在此場場開鑿、搬運、建造, 工期漫長之極。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東巡途中突然駕崩 ,這無疑是這個計劃的重大打擊。阿房宮工程被迫暫停,秦二世繼位後,又重新組織人力繼續施工。

但是兩年後, 陳勝、吳廣 的起義爆發,天下大亂, 阿房宮再次停工 。在戰亂中,阿房宮所匯聚的建材和器具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

直到207年秦朝滅亡 ,這座「永恒宮殿」也沒有完全建成 ,只留下無盡的遺憾。盡管阿房宮的輝煌只是轉瞬即逝。

但它無疑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 是秦朝帝國輝煌和雄心的集中體現 ,也成為千古絕唱,見證了中國第一帝國短暫而強盛的命運。今天,阿房宮遺址仍然提醒著後人秦朝巨大恢弘的建築雄心, 以及帝國易碎的虛幻榮光。

秦直道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為了加強對北方邊疆的防禦 ,決定修建一條直達北方的快速軍事要道,這就是著名的秦直道。

這條直道的修建源於秦朝末期匈奴的屢次侵擾, 秦始皇三十五年, 聽從大將軍蒙恬的建議,下令修築這條直抵邊疆的馳道, 用於快速調兵遏制北方敵寇。

據【史記】記載, 動用了30萬民工 ,歷時兩年半才建成通車,秦直道全長700多公裏,平均寬度約30公尺,最寬處達到61公尺, 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公路工程。

它南起首都鹹陽, 北至枹罕 (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途徑陜西、甘肅、內蒙三省14個縣,考古學家透過實地勘察, 確認了直道的走向基本沿秦嶺山脊布置 ,科學利用地形地勢,同時較好地解決了嶺谷交錯的難題。

其中,甘泉境內34公裏路段保留尤為完整,有 「秦直道博物館」 的美譽,這條直道不僅展現了秦朝雄厚的國力和先進的測繪技術, 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它沿用超過1000年, 直到清朝仍在使用 ,見證了中原與北方民族的融合。如今斷壁殘垣,裂縫累累,卻依然屹立不倒, 成為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遺產 。其歷史價值和考古意義已得到普遍認可。

褒貶不一

秦始皇這個人物,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 都具有極其復雜的內容,他是一個變革者,也是一個破壞者,他是一個功臣,也是一個罪人。 這種明顯的光與影的對比 ,成就了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如果僅僅從政治層面來講, 秦始皇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透過武力征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分裂狀態。

秦朝建立之初,始皇帝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確立中央集權體制 ,實行郡縣制以取代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統一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這為鞏固統一、提高社會執行效率奠定了基礎 ,此外,秦始皇還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連線全國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 以便利經濟文化交流 ,同時修築長城,確保北方國境安全。這些舉措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也為後世奠定了重要基石。

然而,如果我們退一步審視 ,就會發現秦始皇並非完人 ,他在政治上過度集權,嚴厲打擊異己,他在文化上實行 「焚書坑儒」 ,導致古代文化遭到淪陷性打擊,他動用大量民工建造長城和陵墓,增加人民負擔。

這些作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秦朝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 ,它給後世的封建統治者留下了不利的影響。我們今天評價歷代皇帝的 「明君與暴君」 ,很大程度上就是從秦始皇皇帝這一歷史事件中總結出來的。

秦始皇是一位功績和過錯並存的歷史人物。 他推動中華民族大一統 ,也造成一定代價,他奠定中央集權基礎, 也因此走向極端。

這種明顯的光與影, 構成了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罕見的復雜性 。今人需要辯證地看待他,從多角度審視這個 偉大而獨特的皇帝

結語

秦始皇犯下了不少錯誤, 但他留下的偉大工程卻成就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和驕傲 。歷史總會給予公正的評價,我們應該寬容地看待古人的過錯,並汲取他們 留下的寶貴遺產。

秦始皇究竟是英明之主還是暴君? 他那些驚世駭俗的舉措又是否真的 「一時之禍」 ?時至今日,這些爭論仍在繼續,答案恐怕永遠難於確定。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