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5年羅榮桓去東北,程世才不認識他:你是什麽級別?就帶這幾個人

2024-01-01歷史

1945年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後,黨中央迅速作出決定,由各個根據地抽調精幹力量開赴中國東北,籌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這年9月,命令傳達到山東軍區,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隨即組織了九萬人的部隊,浩浩蕩蕩從山東出發,開赴關外遼東半島。

而自己則因為身體原因,延遲了一些出發的時日,在10月中旬才跟幾名幹部一起踏上了出關的旅程。

一個月後,羅榮桓一行到達遼陽,負責接待的遼南軍區副司令員程世才並不認識羅榮桓,見羅榮桓一行人數較少,料想不是什麽高官,心中也生出了一絲傲慢,連連質問羅榮桓「你是什麽級別?就帶這麽幾個」,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那麽黨中央為何指示羅榮桓帶兵前往東北?面對初來乍到所遇到的尷尬場面,羅榮桓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主導建立山東根據地,為我軍積蓄精銳力量

1938年下半年,侵華日軍進攻鋒芒稍減,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針對這一情況,黨中央敏銳做出決定,派遣一支部隊前往山東,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

黨中央選擇山東作為開辟根據地的目標,確實是深謀遠慮。

相比於其他省份,山東有一大優勢,那就是有足夠多的人口。

歷史上,山東就是一個人口大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關外人口大量回流山東,使得山東的人口數量激增,人口密度一躍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省份之一。

有人口,就意味著有兵員,有了兵員,開辟根據地、為我軍積蓄精銳力量的工作就更為容易一些。

幾經斟酌之後,黨中央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八路軍第115師。

次年三月,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帶領著部隊浩浩蕩蕩開赴魯西地區,開始了根據地的籌建工作。

黨中央之所以派遣羅榮桓前往山東,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羅榮桓從井岡山時期就跟隨在毛主席身邊,主要負責部隊的政治統戰工作,政工能力極強。

其二則是因為羅榮桓已經經受過了許多考驗,證明過自己是一個黨性堅定、對黨和人民極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單論指揮作戰的能力,抗日戰爭時期的羅榮桓恐怕不如師長陳光,也不如當時山東地區徐向前、許世友、宋時輪等名將(解放戰爭時期,羅榮桓證明了自己指揮作戰能力同樣很強,這是後話)。

但羅榮桓在政治工作方面的超強能力,讓他非常適合承擔開辟根據地的任務。

後來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來到山東之後,羅榮桓迅速取代了陳光,被任命為山東軍政委員會的書記,成為了山東根據地實際上的最高領導。

羅榮桓來到山東地區的六年裏,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剛來到山東時,羅榮桓僅僅帶來了115師的師部直屬隊和686團,人數總共才3000多人,無論是對比日軍還是國民黨軍,羅榮桓手中的這點兒兵力都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到了抗戰勝利前夕,山東根據地已經擁有了正規軍27萬人,還儲備有50萬人的民兵和150萬人的自衛隊,已經成長為令日軍和國民黨軍非常忌憚的物件。

在此期間,日軍對其圍剿不斷,國軍也頻繁制造摩擦。

不過,這一切都沒能遏制山東地區八路軍的發展。

同時,金字塔式的人員儲備結構,讓山東根據地的正規軍人數雖然沒有達到最多,但綜合實力卻位列八路軍七大軍區之首。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羅榮桓多年的苦心經營。

轉戰東北,搶占發展先機

作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第一戰,遼沈戰役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打響。

其實,大決戰的起點之所以在東北,是諸多因素共同影響從而形成的結果。

1931年之後,東北地區被日本人占領,在後續的幾十年裏,這片土地一直沒有戰事,成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全面撤出東北,東北地區由蘇聯紅軍接管,接受日本投降,這片土地瞬間成為了國共兩黨勢力均未觸及的「真空地帶」。

面對這樣的局面,黨中央毛主席迅速作出決定,將未來的開發中心轉移到東北!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是敵我形勢。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八路軍在抗日戰爭結束之時已經擁有了多個實力較強的根據地,但這些根據地均在中原地區,處於四戰之地,周圍均有各種派系的國民黨軍,敵我形勢較為復雜。

而東北地區則處於中國的邊疆地區,背靠與中國共產黨關系友好的蘇聯,中國共產黨僅需專心對抗南面之敵,而且國民黨勢力尚未觸及東北地區,中國共產黨在此發展根據地相對容易。

其二是地緣優勢。

日本人在東北地區經營時間較長,抗日戰爭結束時,東北地區擁有全中國95%的重工業,且自然資源較為豐富。

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控制東北,對未來的發展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於是,當年8月底,八路軍一邊與國民黨軍一道處理戰後事宜,一邊迅速開啟了挺進東北的軍事行動。

8月29日,黨中央指示:

「晉察冀和山東軍區派到東北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可稱東北人民自治軍。」

就這樣,山東、晉察冀、熱河等與東北距離接近的軍區率先展開行動,組織部隊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開進。

因病延遲前往東北,被友軍懷疑

9月中旬,山東軍區的第一批部隊六萬人動身前往東北,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因為身體原因並沒有立即前往。

一個月之後,東北嚴重缺少幹部主持大局,在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病情未曾好轉的羅榮桓毅然決定帶兵前行,與第二批部隊三萬人一起出發,前往了東北。

當時國共兩黨劍拔弩張,美國、蘇聯軍艦陳兵渤海海岸,軍事形勢十分復雜。

出於安全因素考慮,羅榮桓並沒有跟隨部隊一起走陸路,而是選擇帶著家人和山東軍區參謀處長李作鵬、情報處長蘇靜等幹部,穿著便衣,從煙台港口乘船出海,走水路前往遼東半島。

羅榮桓一行乘船出發時,時間已經到了晚上。

夜間海風巨大,船舶顛簸很嚴重,大家都沒有坐過船,所以都出現了暈船的現象。

面對著一地的嘔吐物,平時非常愛幹凈的羅榮桓並沒有坐等警衛員收拾,而是自己動手收拾了起來,最後還是警衛員連連阻止的情況下,羅榮桓才回到了位置繼續休息。

第二天天明,羅榮桓一行到達了位於遼寧大連的港口,隨後他們將乘坐火車前往沈陽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

日本人戰敗投降,東北的鐵路已經完全被蘇聯人控制,很難溝通協調,羅榮桓亮明身份,幾經波折之下,才找到了一列火車的一節車廂。

車廂中十分臟亂,到處都是動物糞便的痕跡,羅榮桓並沒有計較這些,十分堅決地招呼大家登上了火車。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蘇聯軍隊禁止任何人搭乘火車進入沈陽,羅榮桓一行只能在沈陽附近的遼陽下車,再尋找其他方式前往沈陽。

下火車之後,羅榮桓來到了駐紮在遼陽的遼南人民軍司令部,見到了負責接待工作的遼南人民軍司令員程世才。

程世才是一位老紅軍,紅軍時期就是軍長級別的幹部,也是當年西路軍唯一生還的軍長,官職雖不如羅榮桓,但還是擁有一定革命資歷的。

在之前的革命過程中,程世才與羅榮桓分屬不同的部隊,彼此之間並沒有見過面。

程世才看到羅榮桓一行並沒有多少人,穿著打扮比較平常,所以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態度也有一些傲慢。

只見程世才對領頭的羅榮桓問道:

「你什麽級別?就帶了這麽幾個人?」

沒等羅榮桓回答,程世才又問道:

「你多大歲數?從哪裏來的?過去是做什麽工作的?」

面對如此盤問,羅榮桓盡顯大將之風,始終和顏悅色,不曾有任何長官的架子。

反倒是身後的李作鵬十分生氣,他憤怒的說道:

「羅政委身體不好,我們一路鞍馬勞頓,你不要問了,趕快準備幾輛車,我們下午就要動身去沈陽!」

李作鵬的話讓程世才心中一驚,要知道,那個年代汽車可是稀罕物,能讓部隊派車的人,其官職一定很高。

於是,程世才趕緊一口答應了下來,草草安排羅榮桓等人休息,便找個理由離開了。

緊接著,程世才趕忙向同行者打聽了一番,這才知道原來自己一通質問的人就是山東軍區的司令員羅榮桓。

隨後,程世才趕忙找到了羅榮桓,進行了道歉,羅榮桓也非常大度地表示了原諒,雙方寒暄過後,程世才送羅榮桓登上了前往沈陽的專車。

奠基政治工作,積勞成疾

來到東北之後,羅榮桓出任東北人民軍第二政委,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根據地的建設工作。

但好景不長,羅榮桓在山東時就有著很嚴重的腎病,出現了尿血的癥狀。

還沒等養好病,他就來到了東北,參與到更為繁重的工作中,這一度加重了他的病情。

於是,在1946年,他不得不選擇手術摘除了自己其中的一個腎臟,之後繼續帶病堅持工作。

同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著手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羅榮桓出任東北野戰軍(四野)政委一職,與林彪搭檔,經營東北戰局。

在東北的兩年多時間裏,羅榮桓展現出了極強的工作能力,他大力推進部隊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四野的總兵力從一開始的11萬人發展到了新中國成立時的150萬人。

同時,他結合客觀情況,在部隊中組織訴苦教育,讓廣大新兵在戰鬥意誌方面得到提高,直接提升了整個部隊的戰鬥力,使四野成為了四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個。

後來,這種訴苦教育也被黨中央命令在解放軍全軍推廣,成為了解放軍政治思想建設的秘密武器。

除了政工能力之外,羅榮桓還展現出了自身在指揮作戰方面的能力。

遼沈戰役中,指揮員林彪曾有過動搖。

他認為,進攻錦州很可能被國民黨軍由關內趕來的援軍反包圍,有被圍殲的風險,想要撤除圍困錦州,轉而向東北行軍,進攻更有把握拿下長春。

羅榮桓見狀,立即表示了反對。

他苦苦勸說林彪堅決執行黨中央「關門打狗」的命令,全力攻下東北的門戶錦州,這才改變了林彪的最終決策。

從而有了後來的錦州大捷,為遼沈戰役的全面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兼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負責紀律監察、法律制定和少將至上將軍銜的評定工作。

1955年,解放軍授銜結果公布,羅榮桓功勛卓著,被授予元帥軍銜,居於十大元帥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曾經冒犯過羅榮桓的程世才將軍,並沒有因為這一不愉快的回憶而影響到自己的軍銜。

按照資歷和戰功,程世才最終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經過後人的一系列分析,程世才的這一軍銜還是比較中肯的,並不存在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從這一點上,我們也能夠看出羅榮桓客觀公正、對同誌大度包容的高貴品格。

196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奠基人、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羅榮桓元帥醫治無效,因病逝世於北京,時年61歲。

結語:

黨領導下的軍隊在抗日戰爭後進軍東北,是黨中央毛主席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為了謀求後續發展而走的一步大棋。

羅榮桓經營山東根據地多年,成果顯著,為響應黨中央政策決定而帶兵轉戰東北,初到東北,面對程世才的刁難一笑置之,並在後期抱病堅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行為彰顯了一名共產黨人所應該具備的擔當,也體現了身為領導者的胸懷和氣度,永遠值得後人的銘記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