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林徽因正名,用了100年

2024-07-21歷史

今年是林徽因誕辰120周年。

五月,她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為她補頒了遲到近百年的建築學士學位證書,糾正了因性別引起的歷史錯誤——1924年賓大建築系以不招女性為由拒絕了林徽因的申請,她只好就讀美術系,並隨後完成了建築學位所需的大部份課程。

現任學院院長弗裏茨·施泰納在學位頒發儀式中的講話提到:「有一句話是,每個偉大的男人背後都站著一位偉大的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偉大的建築師,但今天,林徽因沒有站在梁思成背後。」

梁林二人是中國建築學的重要開創者,但長期以來,林徽因的學術貢獻一直被梁思成的光環所遮蓋。她被視為是梁思成的助手,或梁林並稱。

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她的建築師身份在地攤文學的流傳中被忽視,在後人審視的目光中被質疑。她的成就,被流言與緋聞遮蔽。

對林徽因認知上的錯誤,遠不止賓大一紙遲到百年的學位證書。

2019年,一張AI修復十六歲林徽因的照片在網上流傳

前幾年,一張AI修復十六歲林徽因的照片登上了熱搜。

修復過後的林徽因很美,卻與真實的林徽因相距甚遠。那張原本純真的臉上,被演算法澆上了十斤柔光濾鏡。

正如被AI再造的這張臉,林徽因的形象,亦被大眾投射了過多對於所謂「女神」的想象甚至臆測,從而與真實的她漸行漸遠。

在大眾眼中,「女神」的價值,似乎由男人的目光所定義,總是要受到無數男人追捧,卷入風流韻事中。

於是乎,人們談到林徽因,總離不開與徐誌摩、金嶽霖那些真真假假的「曖昧」故事。

2000年,黃磊、周迅、劉若英等人主演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播出。這部劇以林徽因的詩詞【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為名,講述的卻是徐誌摩與多位女性的情感糾葛。

坊間傳聞,【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寫給徐誌摩的情詩。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曾明確表示,這首詩是母親為自己的降生所作。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高曉松曾有意拍攝電影【林徽因傳】作為獻禮,卻擱置至今。

高曉松解釋電影【林徽因】擱置的原因

高曉松透露,電影擱置的原因,是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看了劇本後堅決反對,「只要有徐誌摩出現就不許拍」。

高曉松反倒委屈了起來:「林徽因上來,徐誌摩都沒有了,這還拍什麽呀,就別拍了。」

同時,他還透露自己將林徽因與金嶽霖之間「見不得人」的關系寫進了劇本,即使他在節目中也表示,這些情節是他「個人認為」。

在大眾的審美想象中,「女神」應該是一幅文學少女、幽嫻柔弱的樣子。

於是乎,林徽因廣為流傳的,永遠是那副少女時期稚氣未脫,卻氣質溫婉的肖像圖,多年前人們談論起她的才華時,也大多論及她在文學詩詞上的成就。

然而,南京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趙辰曾表示,文學只是林徽因的副業,建築才是她真正的追求,但在她做出巨大貢獻的專業領域裏,她嚴重被低估了。

或許是由於與大眾的想象慣性不同,她流露出來的剛烈堅毅的個性,和作為其一生誌業的建築師身份,一道被忽視了。

2024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林徽因的外孫女於葵領取了補頒給林徽因的建築學士學位證書。

此次補頒學位證書的契機,是兩年前校內的一次展覽。

2022年初,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了一場名為「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的展覽,主要展示和紀念了1918年至1941年在賓大求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

在一塊標有所有人資訊的展板上,23位中國留學生中,林徽因是唯一的女性,並且也是唯一沒有獲得建築學位的人。

對中國建築學有所了解的院長弗裏茨·史坦納對此感到意外,於是他開始聯系學校相關人員,尋調查原因。

他們在當年學院院長賴爾德留下的材料中,發現了好幾封溝通林徽因入學事宜的信件。信件的時間從1923年11月一直到1924年3月。

在這些推薦信中,他們強調了林徽因去賓大修讀建築的強烈願望,並附上了她優異的高中成績,希望賓大能夠破格錄取。但賴爾德表示,建築系不招女生是校董的規定,原因是建築系的學生經常加夜班通宵繪圖,女生不甚方便。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學位證書補頒現場

這些信件澄清了一些廣為流傳的謬誤:在此前的普遍說法中,林徽因是到了賓大才發現建築系不招女生,轉而去讀美術系。

事實上,林徽因與建築學之間的聯結比大眾以往認識到的更早,更深。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林長民旅居歐洲。

在英國,她見到一位學建築的女性友人,從她那裏,林徽因第一次了解到,建築不僅僅是蓋房子,而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和藝術。

在歐洲關於建築學的見聞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這甚至啟蒙了梁思成。回國後,她對來家裏拜訪的梁思成說,她將來要學建築。

在當時,建築在中國僅僅被看作是磚頭瓦塊的匠學手藝,難登大雅之堂,傳統的知識階層並不屑於從事。

梁思成當時連建築是什麽都不知道,聽林徽因說,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他想著他喜愛繪畫,所以也選擇了建築專業。

1924年,兩人一同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林徽因接受了院長「曲線救國」的建議,在就讀美術系的同時,修讀建築學課程。

林徽因修讀美術學位時的作品

為了盡早投入建築學的學習中,林徽因為自己安排了瘋狂的修讀計劃——根據她第一學期的課表,每周僅上課時間就超過了40小時。

完成了美術學的必修課後,從第二學年開始,林徽因像一名建築學學生一樣主攻建築。

在林徽因的學習檔案中,72個建築學本科必修學分,她完成了61個。其中有兩門她無法註冊,一門是涉及建築工地的課程,另一門是使用男性裸體模特的人體寫生課。

多年後,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寫生課邀請裸體模特,有三個女生沒去上課。教美術的李宗津教授事後十分氣憤地找來逃課的學生說:「你們去問一問你們的林先生,她當時上不上人體寫生課?」

林徽因沒有回答,只是對這三名女生開導道:「為了藝術,為了提高表現力,應當上這堂速寫課,大學女生哪能如此封建……」

她的成績單中有許多的「D」——在當時,這代表著「Distinguish」(卓越的)。賓大設計學院副教授林中傑將林徽因的成績和同時期的優秀男生做了對比,發現她並不遜色,有些甚至更好。

1927年2月,僅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她便完成了美術學和建築學四年制的學業畢業。五天後,院長賴爾德為她寫了推薦信,聘請她擔任建築系的教員助手和指導教師。

林徽因的建築學課程成績單,圖源: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

1928年,梁林二人結束學業,在加拿大結婚。在賓大,他們都是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即使如此,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回國就業等更為現實的東西。留學期間,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去世,迎養母親也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梁啟超為兩位年輕人的就業多方奔走,操了不少心。

1928年4月26日的一封家書中,他向久居國外的梁林二人感嘆:

「現在覓業之難,恐非你們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隨時替你們打算,一面願意你們先有這種覺悟,縱令回國一時未能得相當職業,也不必失望沮喪。」

梁思成林徽因途經歐洲返國,在羅馬留下的照片

同時,梁啟超表示自己已為二人向各方面謀劃職業,其中一個便是東北大學教授。兩個月後,梁啟超代替他們接受了東北大學發出的聘書。

梁啟超在信件中這樣評價前往東北大學擔任教授的這條職業路:東北為勢最順,但你們專業有許多不方便處。

其中「不方便處」,在於當時東北大學剛準備要成立本科建築專業,一切都是空白。

而處於瞬息萬變的亂世之中,「東北為勢最順」這一優點,很快也因6月皇姑屯事件的發生,被打上了問號,但聘書已經接下。

林徽因設計的東北大學校徽「白山黑水」

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前往東北大學,開始創辦國內第二個建築系。

1931年,由於東北局勢、學校內鬥等原因,二人最終還是離開東北,回到北平。

1931年,中國的建築業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大有可為。許多留美歸國的學子紛紛創辦建築事務所,在城市建設中留下了自己的建築作品。

梁思成和林徽因卻放棄了蓋洋房的好機會,加入一個私人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開始研究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遺忘和丟棄的古建築,並試圖破解一本宋代古籍【營造法式】。

二人與這本書結緣,要追溯到1925年。

留學期間,他們收到了梁啟超寄來的一本重版古籍——宋徽宗年間工部侍郎李誡所著陶本【營造法式】。

這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建築設計施工規範書,它的存在證明中國古代建築在北宋時,就已經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

在古代中國,建築從來就是工匠之事,靠師徒之間口傳身授,流傳下來,少有系統性的專著留世。

【營造法式】(陶本),1925年

梁思成在多年後著成的【中國建築史】中這樣寫道:

「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的愛護欣賞,並不在於文章詩詞之下,實為吾國文化精神悠久不斷之原因。

獨是建築,數千年來,完全在技工匠師之手。其藝術表現大多數是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這些無名匠師,雖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許多偉大奇跡,在理論上卻未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解析或誇耀。

因此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多因主觀上失掉興趣,便將前代偉創加以摧毀,或同於摧毀之改造。」

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論專著,國外的建築史也常常忽視中國。

1896年,英國建築史學家弗萊徹在【比較建築史】中,將中國建築列為遠離「建築之樹」主幹的一片孤葉,認為其千篇一律,從古至今毫無進步,只能算是一種工業,不能稱為藝術。

基於對國內外建築的學習和思考,林徽因曾在留學期間接受國外采訪時表示:「現代西方的古典建築啟發了我,使我充滿了要帶一些回國的欲望。我們需要一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這篇報道被取名為【中國女孩致力拯救祖國藝術】。

報道【中國女孩致力拯救祖國藝術】,圖源: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

拿到這本【營造法式】時,梁思成如獲至寶,仿佛拿到了探尋中國建築史的鑰匙,但很快,仔細翻閱後,他便被潑了盆冷水——這本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般,難以看懂。

在東北大學任教期間,梁思成發現他一講建築史,就被動了——沒有中文的建築史,只能用德國人、日本人寫的材料。

於是,在課余,他和林徽因曾專門測繪了沈陽郊區的北陵,開始積攢資料。

離開東北大學後,他們更是一門心思投入到了中華大地被遺忘的角落中,開展費力艱苦的田野考察和測繪,希望透過實地考察,以現存的古建築為線索和指引,解開中國建築的來龍去脈之謎。

營造學社成立之前,日本學者已經完成了一批關於中國建築史的著作。營造學社的開幕式上,合作的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稱日本建築受中國的影響很大,但他建議中國方面以調查文獻為主,日本方面以考察現存古建築為主。

言下之意是,在古建築考察上,日本更具優勢,中國可能已經沒有多少現存的古建築了。

這一建議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看來是難以接受的,此後他們多次發表論文,強調田野考察對古建築研究的重要性。

就這樣憋著口氣,兩人開始了中華大地上的考察之旅。

林徽因於陜西考察測繪古建築

從北平郊區到山西,他們的田野考察,如探險一般,艱辛卻總有發現寶物般的欣喜相伴。

他們坐獨輪車,騎毛驢下鄉,路上時不時有土匪出沒,落宿的客店還往往都是蒼蠅爬滿,臭氣熏天,弄得人毛骨悚然。

不過,「在草叢裏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只手一個微笑,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的「,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時常經歷古籍中記載的古建築,到現場一看已經蕩然無存的失望。

梁思成林徽因於考察途中

他們不斷往大山深處走,希望有古建築能因地處無人在意之地,而僥幸存活下來。據記載,佛光寺香火冷落,寺僧貧苦,無力改造建築,於是他們決定前往。

到了那兒一見寺廟真容,果真處處都能分辨出唐代建築的特征。

在尋找年代證據時,他們爬到殿中的構架上,只見到處都是盤踞的蝙蝠,攝影時用的鎂粉一亮,梁架間的蝙蝠便受驚飛起。由於機會難得,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俯仰細量,唯恐探索不周。

第三天,遠視的林徽因突然發現大殿梁下有隱約的墨跡。大家依稀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幾個字,又和殿前經幢石柱上的碑文相印對,發現碑文上也赫然寫著同樣的字,並刻有「唐大中十一年」的字樣,即857年。

這一發現使得他們證明了唐代木構建築在中國依然存在。

而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斷言,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

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考察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成為了他們田野考察的高光時刻。但興奮沒有持續多久,1937年7月15日,梁思成、林徽因由晉北到代縣,拿到了前幾日的報紙,才知道盧溝橋事變已發生一個星期。

返回北平後不久,北平淪陷,梁思成與林徽因一路輾轉,南下逃亡。

1932至1937年,中國營造學社實地勘察古建殿堂房舍1823座,詳細測繪的建築有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那幾年系統、深入的田野考察,使得【中國建築史】的撰寫成為可能。

生活一平穩下來,他們就馬不停蹄地再次組織開展起營造學社的研究活動,眾人合作最終完成了【中國建築史】一書,而此時梁林二人都飽受傷病困擾。在病榻上,林徽因執筆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宋、遼、金的部份。

在營造學社,梁思成擔任的是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但事實上,林徽因做的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校勘整理」,她參與了大部份營造學社的考察活動,和男性一樣攀爬上梁,測量數據。

林徽因測量五台山佛光寺唐乾符四年經幢

在這期間,她發表了一些論文,在一些姓名標示在梁思成之後的文章中,也能看到她具有文學特色的語言風格。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夏南茜曾研究過他們的工作,她表示分不清他們的繪圖或文章中哪部份是誰做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梁思成寫好文章後常請林徽因潤色,有時碰到雙方各執己見的情況,還會趁對方睡覺時偷偷把文章改了。

梁思成常常對孩子們說,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林徽因給「點」上去的。

1936年初春,林徽因在給好友費慰梅的信件中提到:「他(梁思成)在忙著許多可愛的工作,我也以我自己的方式真的參與了,盡管誰也不會相信其真實性。」

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在回憶文章中說:「在與爹爹共同的事業奮鬥中,很多有媽媽參與並做出重大貢獻的工作,林徽因只是‘編外’人員,常常沒有頭銜也沒名分,卻又是父親團隊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靈魂人物。」

林徽因的美國同學說,中國來的學生都是刻板、死硬的。只有菲莉斯(林徽因)和本傑明·陳(陳植)是例外。

陳植(左上)、林徽因(左下)、梁思成(右下)

由於祖父林孝恂是一名晚清翰林,思想開放,林家的女孩和男孩一樣入家塾讀書。早慧的林徽因深得家裏人喜愛,16歲便由父親帶著赴歐洲各國遊覽,以增長見識,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但處於新與舊交織的時代,性別帶來的一些遭遇是她難以逃脫的,正如她的原名「徽音」中抹不去的舊文化意涵——這個原名來自於【詩經】中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意思是繼承美德而子孫眾多。

結婚生子後,林徽因承擔著更多的隱形勞動。離開東北,搬進北總布胡同三號後,林徽因變成了這個宅子的女主人,一堆大事小事推著她從工作中抽出時間,忙碌起來。

林徽因在北總布胡同家中

她的美國朋友費慰梅將她比作「家庭經理」,並不是她沒有仆人,而是傳統要求她擔起照顧媽媽、丈夫和孩子們,監管六七個仆人,看管好外人進出等責任,這些事情耗費了她大量的精力。

除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小家外,還有五六位兩家的親戚朋友常住於此。林徽因曾向費慰梅調侃道:「當一個‘老爺’娶了一個‘太太’,他們要提供十七張床和十七套鋪蓋,還要讓黃包車夫睡在別人家,不然他只能在院子裏站著……住這裏的人會一個接一個地要吃早點,還要求按不同的樣式在她的或他的房間裏喝茶!!!下次你到北京來,請預訂梁氏招待所!」

在北總布胡同的六年,也是營造學社頻繁外出田野考察的六年。應縣木塔等幾次考察,林徽因就被家事絆住,未能參與。

林徽因與兒子梁從誡

好友金嶽霖多年後曾說:「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從來不是打發日子的生活,對於他們,日子總是不夠用的。」

作為一個胸懷遠大誌向,對事業充滿熱情的人,林徽因對自己裹足不前的境況是失望的。

1932年初,她在給胡適的信中悲觀地寫道:「我自己也到了相當年紀,也沒有什麽成就,眼看得機會越來越少……現在身體也不好,家常的負擔也繁重,真是怕從此平庸處世,做妻生仔地過一世!我禁不住傷心起來。」

不幸的是,她又再一次被戰亂絆住,在東北任教期間得的肺病也因顛簸南下而愈發嚴重。

林徽因一家南下後,最終在李莊落腳,在李莊時,林徽因常常肺病嚴重

她描述自己:「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飯,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難得兌現。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幾年,偏偏又碰上大戰,轉入井臼柴米的陣地,五年大好光陰又失之交臂。近來更膠著於疾病處殘之階段,體衰智困,學問工作恐已無份,將來終負今日教勉之意。」

1946年抗戰結束,梁思成和林徽因懇請清華校長梅貽琦再創辦一個中國建築研究所,以繼續經費不足的營造學社的活動。

梅貽琦接受了建議,但清華大學一直有夫妻二人不能同時聘任的原則,加之梅貽琦考慮到林徽因的身體狀況,恐無法勝任教職工作,因此不能正式入編,林徽因表示理解。

然而,1946年梁思成受政府派遣,赴美國考察建築教育,並在耶魯講學。清華大學建築系的計劃組織工作,實際上大都由林徽因和最先受聘的吳良鏞一同承擔了,從桌椅板凳,到課程設定,她全都費盡心血,即使她不是清華的教師,不是職員,也不領任何薪資。

建國後,夫婦二人曾被聘為各種委員、代表,也留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樣的設計作品。但隨著大刀闊斧搞建設時代的到來,一心保護古建築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成為了需要被鏟除的「阻力」。

在保護北京古城的過程中,他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如今北京城的城門,僅作為地鐵站名字被留下,而地鐵上的建築,則化為歷史的煙塵散去。

北京城改造中未被采用的「梁陳方案」

60年後,2012年春節期間,經過多年的拉鋸戰後,開發商拆除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北總布胡同的故居。

當年為北京古建築辯護時,林徽因曾義憤填膺地說:「你們拆的古董至少有八百年歷史,有一天後代子孫懂得它們價值之時,你們再建就是贗品,是假古董,那一天會來的!」

梁林故居被拆除經媒體報道後,引發了大眾的譴責。開發商因未經報批違法拆除受到50萬罰款,和責令其復建原貌的處罰。

截至今年5月份,梁林故居的復建持續停滯中,仍未完成,周圍是廢品站。圖片來源:霍美工 in®世界

林徽因沒能留下的有很多。

有人質疑她沒有多少獨立的學術著作,也沒有留下多少建築作品,擔不起建築師的身份。

面對這種質疑,的確拿不出太多駁倒一切的實際東西來反駁。

她的一生,有太多東西只是開拓,而未有機會完成。當人們看到了那些桎梏在她身上來自時代、性別、戰亂的枷鎖,才能理解,她已竭盡全力。

林徽因未能為這個世界留下太多著名的建築物,但無形的精神卻在傳遞著。

林瓔與她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提案

1980年,還在耶魯攻讀建築學的21歲大學生林瓔所設計越戰紀念碑作品,在1421份提案中獲脫穎而出,一舉成名。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在采訪中,她表示,直到21歲時,父親才跟她談起她那個著名的姑姑,並坦言父親對姐姐林徽因的崇拜,使他打破了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

「可以說,林徽因對藝術和建築的熱情流淌在我身上,」林瓔說,「現在我正在做她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