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90年代下海潮有多瘋狂?倒爺買17節車廂運貨,浙江人包賓館賣皮衣

2024-01-25歷史

時代的入口。

1992年春天,北京火車站外長隊如龍,許多人排了4天4夜,只為登上一趟特殊列車。

那是一趟名為K3的綠皮火車,將用6天6夜,飛馳9000公裏,穿蒙古草原,過貝加爾湖,抵達極遠之地的莫斯科。

眾人排隊是因托運叫號,過號不候,而他們巨大行李包內,塞滿了皮夾克。那些夾克承載著生活的希望。

時代正春風浩蕩,全民下海成為主題 。那些國產皮夾克出廠價每件200元,在俄羅斯可賣千元以上。

K3因此人滿為患,單人行李限重38公斤,有人為此買下包廂所有鋪位。一個鋪位睡人,其他全部裝貨,貨物從地板摞到天花板。

生意做大後,有人曾買下整列車廂17個包廂;還有人隨身攜帶工具,卸開天花板,將貨物塞入頂棚。

為了最大化帶貨,他們將牙具等日用品掖在腰上,速食面等沿途飲食在內蒙古二連浩特購買。二連浩特不知真假的二鍋頭都因此價格翻倍。

那些年,車上來客五湖四海,有大學畢業生,有下海公務員,有中學老師,有進城務工的打工人,所有人都被大潮裹挾其中。

列車進入蒙古,開始換軌,到貝加爾湖,準備清關, 當穿過西伯利亞薄霧,經行俄羅斯一座座小城時,盛宴便拉開帷幕。

每到一站,月台都人山人海,列車尚未停穩,中國人便開窗叫賣。停車後,每個車窗都會圍滿搶購者。

皮衣、球鞋、羽絨服最受歡迎,車窗流水線作業,一人回頭取貨,一人視窗遞貨,一人收取盧布。只收全款,無暇找零。

在銷售最火的秋明站,人們甚至幾次拉下緊急制軔閘,拖延時間,用以售貨,直至警方幹預。 列車緩緩開出時,還有人手持盧布追跑購買。

出發六天之後,列車終在下午分時駛入莫斯科,最後的貨物流入莫斯科阿斯太市場。

入夜,中國來客睡在市場內貨櫃裏的床鋪上,有簡陋又香甜的夢。

K3每周發車一次,單人跑一趟能收入過萬,而歸國後,最重要工作是到北京秀水街進貨。

秀水街街北的日壇賓館,常被商戶整棟包下,客房門上貼條「本室出售各類皮夾克」。賓館門外守著打包隊,常一擁而上低價打包,並負責送貨。

那些皮夾克產自北京南郊的「浙江村」,聚集於此的溫州人日夜趕制皮衣。

除了夾克,浙江村還出產各式服裝,流向東單、西單、動物園批發市場,以及更遠的內蒙古和東北。

而在全國,杭州武林路人聲鼎沸,上海華亭路燈光不熄,重慶朝天門營業到淩晨三點,廣州高第街長600公尺但人多到要走一小時……商業大潮席卷著每一個人。

荒莽的財富洪流湧動,但因獲知資訊的人有限,機會僅屬於敢於冒險的人們。

近日,一段浙江諸暨女老板九十年代受訪的視訊,走紅網路。

那年她20歲,在北京四季青服裝市場開店,新年將至,她對著鏡頭說,「一年要賺個十幾萬那沒問題」。

今年1月,媒體找到她, 她回望奔騰歲月,說那時各地市場妍妍向榮,「膽子要大,想到什麽就去闖。」

2001年,四川女孩鄭小瓊坐火車南下,一路按著口袋,口袋有字條,上面是朋友在廣東打工的地址。

那是她第一次遠離家鄉,旅途漫長,她把臉靠在車窗上, 記住了漆黑的夜、曠野的星和城市的燈光。

打工人張悅記住了車裏泡面的味道;打工人呂延武記得廣州站熱如蒸籠;打工人郭明誌說,最難忘初進東莞,沿路宿舍掛滿灰色工服,「很壯觀」。

那年,中國外出務工人員,從1.5億快速膨脹到2億,洶湧人流湧向長三角和珠三角。

鄭小瓊幾經輾轉,最終落腳東莞黃麻嶺一家五金工廠,每天工作是在鐵片上用超音波軋孔。

日子規律穩定,鄭小瓊一待四年,在流水線兩年後,又到辦公室做文員「這是挺好的工作了」。唯一失落是沒人喊她名字,而是叫她「245號」。

直到下班之後,她才能舒展開來。無數打工人聚集的東莞,煙火氣十足,霓虹閃爍,油煙入鼻,街角電視總圍攏人群,還有人用簡易卡拉OK放聲高歌。

鄭小瓊在詩裏記錄那些日夜,在【迷宮】中她寫道:

我迷戀黃麻嶺街頭的黃昏、光線、工廠/嗡嗡的織機、長裙的女工……/四川的、湖南的/湖北的、河南的方言,時間遺忘的初月……

張悅在電子廠打工數年後,辭職在東莞擺攤。

那年智慧型手機還未普及,他生意是往手機裏拷貝歌曲,「1毛錢一首歌,幾毛錢一部電影」。

那些歌與電影慰籍著漂泊的心靈,而最期盼慰籍是年底的返鄉。

鄭小瓊說,過年回家的火車上,車廂裏滿是年味,平日疏離的人們也熱鬧交談,過年是共同的話題。

南方人回憶著糍粑與年糕,北方人回憶著餃子和大雪,而聊的最多是禮物和新年計劃。

給父母的新衣,給兒子的變形金剛,給家裏新添的音響,以及更大手筆的翻新房屋,節後帶孩子到廣東讀書。

許多人共同的計劃,是攢下錢學門技術回鄉創業,「走出來眼界就開闊好多」。

他們的命運已因遠行改變。全球化大潮和制造業崛起,讓機會變得更多,每個人都可用汗水,換來改變生活的可能。

那些勤奮換來時代的敬意。

湖南邵陽的肖諾爾,在深圳一家LED企業做生產線主管,2009年一個秋日,她和幾個女工一起,到公司對面翠珊園酒店,接受了一次采訪。

那是她們人生第一次接觸記者,還是外國人, 一個月後,她們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時代】認為中國工人的努力,刺激了全球經濟復蘇,評選語中寫道:

「她們過去的奮鬥、現在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看法,引領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之路」。

那些年,東南沿海燈火閃爍,以大江大河為組裝線,以山脈湖泊為分布點,以黑夜的燈火為證明。 那是無數個用勤奮書寫的故事。

去年2月,43歲的李兆輝第一次從沈陽來京,決定從騎手幹起,「別看我40多,我也想闖一闖」。

他選擇了叮咚買菜當配送員,入職那天,北京大雪,他看到一個配送員頂著雪,騎車拉貨出門,當時就想「拉倒,要不咱別幹了」。

他在忐忑中決定留下試試,但很快發現,配送工作比他想象中更智慧和簡單。

他負責配送地區在北京海澱,清華大學周邊,主要是學校和家屬區。

每次接單,系統會智慧規劃出多條路線,可按距離和時間排序,並會告知連續送單的最優路線。

李兆輝對北京茫然陌生,但依靠系統,也能快速穿梭樓宇之間。

僅用一周時間,他送單量便追平老員工,平均每天送單70單,月收入過萬。

遇到大雨大雪等極端天氣,系統會智慧自動延長他的送單時間,「這點特別人性化」。

他聽站長講,配送系統背後依托著華為雲,備貨和派單流程更高效和智慧,每一個配送員可少走彎路,最快29分鐘完成訂單配送。

對於李兆輝而言,最直觀感受是十幾單很快就能完成。接單聲叮咚響起,他腳步輕快。

每日,他上午十點開工,送至晚上十點半系統鎖單。送完之後,北京早燈火滿城。

他喜歡大學區域的寧靜,說這片顧客多斯文有禮,並關照有佳。有時送貨爬樓,顧客還會塞給他礦泉水,「比掙錢更重要的是心裏舒服」。

他說,智慧和親和是他能落腳北京最重要原因。

37歲的丁勇比李兆輝更資深,他親歷了配送行業的叠代變化。

他已來京8年,最初在工廠焊接中央空調,工廠遷回上海後,他開始送宅急送,疫情後加入叮咚買菜。

他對科技進步感觸尤深。做配送久了後,他引以為傲的技能是認路,腦海中裝滿地圖,時常在群裏指點迷路的新人。

然而,最近幾年系統快速升級,路線規劃愈發智慧,他已很少幫新人指路。同時,他發現工作中所有環節,科技都在介入。

比如,取貨時,系統會突出顯示水果和水產等分類,防止漏取。每個貨物都有二維碼,掃碼確認,防止誤拿。進電梯沒訊號時,還可落網簽收,不算超時。

有別於他剛入行做配送時的導航混亂,疲於奔命,每時每刻都要和系統賽跑,現在的系統更智慧靈動,充滿人性化。

他說,人和系統也有互補之處。他負責的區域在北京昌平北七家鎮,那裏有住宅區、別墅區以及村莊結合部。

那些村莊中有許多自建房,導航難以覆蓋。他養成習慣,每次送完都在附近轉轉,記下標誌建築,當做腦海座標。後來系統更新,他可以手工錄入,校正導航。

錄入結束時, 城中村四野茫茫,遠處樓影憧憧。大城市總有多元維度,而他們就是奔波在維度裏的人

他們奔波的原因不一,四十歲就業難,店鋪不景氣,見識大城市等等, 這份工作是大城市的入口,陪伴他們穿過生活的波蕩,積蓄前行的力量

這也是配送系統設計的初衷之一,叮咚買菜系統采用華為雲技術,供應、倉儲、生產、運輸、配送都有超級算力加持。

智慧讓每一個環節高效便捷,也力求讓每一個系統中的人感到科技的暖意。

不止叮咚買菜,華為雲已在50余座城市,聯手百余家行業夥伴,在解決商業問題同時,創造更多溫暖的機會,讓美好發生。

當下沒有冒險的列車,亦不需守在流水線前重復工作,機會變得更靈動, 前行的科技為每一個人提供著選擇,助力他們跋涉時代的峰谷,這是科技的溫度與感性。

新年將至,配送進入繁忙時段,雲上數據湧動,讓更多年貨新鮮上門,讓更多配送小哥有奔行的動力。

丁勇給老父親郵寄了好煙好酒,他決定錯峰回家過年,留守收入更高。

他說,日子總會一天天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