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民國軍閥史之川系:川軍為何這麽亂?一省兩政府 五支部隊五夥人

2024-05-11歷史

川軍,作為民國期間,屬於四川地區的軍閥部隊,人數巨大,體系卻十分的龐雜,派系眾多,令人咋舌。

在川軍內部,部隊派系多如牛毛,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有四個,甚至連政府都有兩個,彼此之間相互獨立。

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1932年為止,二十年的軍閥時期,在四川內部居然就爆發了四百七十多次混戰,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川軍軍隊勢力眾多

川軍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清末時期,新軍的建立,特別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廢除綠營制度後,在四川整編了一支隊伍,當時還不叫川軍,但這就是川軍最早的雛形。

在光緒二十八年,朝廷受光緒皇帝的命令,在四川設立了總督,任命岑春煊來到四川,上任四川總督。

岑春煊在山西的時候,手上一些清軍,他來到四川,就帶了兩旗山西的常備軍。這些山西兵跟隨岑春煊來到四川之後,被整體編成了4個營,這是四川編練新軍之始。

為了訓練四川的兵力,岑春煊著手在四川建立了四川武備學堂,但他在四川的就任時間很短,並沒有完成軍隊的整編訓練,就又被調動前往廣州了。

四川武備學堂卻一直在招生,直到後期軍閥混戰時,出身武備學堂的一些軍閥主要人物,還形成了一股勢力,被稱之為「武備系」,類似於同校畢業生形成的「校友會」。

盡管在岑春煊調走以後,四川又來了幾位總督官員,但大都曇花一現,錫良原本想要將四川原生的軍隊進行正規化編練,但由於四川的地形地貌特殊,沒有廣袤的平原,且少數民族眾多。

這些地理條件限制了軍隊的整體規劃和發展,直到十年後爆發了辛亥革命,清朝滅亡,都沒能實作川軍的湊整。

這也導致了後期四川各方勢力湧現,每個人的劃一小塊地,宣布自己獨立,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到處都是割據的境況。

其實在辛亥革命結束之後,四川地區的軍隊,還是有一個主要的大部隊的,那就是以胡景伊為全川陸軍軍團長的勢力,整編了五個師,是最主要且最強大的一支隊伍。

而在清政府時期,為了秉持著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清政府在四川地區修建鐵路,並且下令將其「國有化」後,打算把四川境內的鐵路權益,直接賣給洋人。

要知道,當時修建這些鐵路的時候,建設資金大批是清政府強行從四川民間商人那裏征收來的,相當於是本地商人出錢建了鐵路,但清政府卻想要賣給洋人。

當時被強行收了錢的這些土豪地主,是不可能善罷甘休的,於是在1911年,四川省內爆發的保路運動,顧名思義,保護鐵路不被賣給洋人。

而因為這個運動,民間又拉起了一支隊伍,叫做保路運動同誌會,集結了很多的勢力,其中以工人最多。

這支保路隊伍集結了同盟會以及四川、重慶等地重量級的袍哥會,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最終直接起義,脫離出清政府,宣布獨立。

逐漸地,四川各地都紛紛效仿,宣布獨立,形成各種軍隊勢力,而辛亥革命之後,黃興任命了熊克武,來統領重慶地區的蜀軍,他在孫中山的支持下持續招兵買馬擴大勢力。

正是因為有以上這些不同來源的勢力與軍隊,四川內部十分混亂,所有人都仗著自己手上的兵力,想要吞並他人,擴大自己。

他們各自掌握一定的軍隊和地盤,互相之間爭鬥不斷。

一個省內兩個政府

四川地界少數民族眾多,來自各方的勢力盤踞,就連軍政府,都有兩個,彼此之間相互獨立,誰也不管誰,還時不時打一架,給對方找點麻煩。

在1911年的時候,成都地區以當初山西軍、周邊武漢等地的漢人軍隊,組建了一個大漢軍政府。

但大漢軍政府卻因為軍餉問題,爆發了兵變,曾經清政府的巡防營兵力大多都是滿清人,他們以軍餉不足為由展開了火拼,把大漢軍政府的都督嚇得卷鋪蓋跑人。

這個大漢軍政府直接群龍無首,誰坐上那個位置就可以當幾天老大,又被不服氣的人打下來,都是一群貪生怕死之徒,也鎮不住下面混亂的兵力。

就連在保路運動時候,受清政府指派到四川的前總督趙爾豐,都在混亂中被抓捕,直接被槍決,至此,大漢軍政府的各方勢力都越來越囂張了。

而另一邊,相對於在成都成立的大漢軍政府,重慶地界,也成立了一個蜀軍軍政府,與其直接對應叫囂。

前面已經提到過的保路同誌會,是由各路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決不同意鐵路權益售賣而進行的對清政府的反攻,形成了一支魚龍混雜,既有土豪商人,又有袍哥、同盟會的隊伍。

這支隊伍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首腦,在清政府倒台以後,保路同誌會為了鐵路運輸等經濟利益,又開始內部的各種鬥爭。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本就是因為利益和形成的團體,在解決了清政府的問題之後,自然又因為其他的利益問題形成了新的矛盾。

因此在這兩個軍政府分別在成都和重慶成立以後,保路會裏面的袍哥、同盟會成員,還有以利益為天的土豪商人,都各自站隊了。

這就使得兩個軍政府徹底分庭抗禮,兩邊都有不錯的軍事實力,有強大的經濟支撐,至少一邊也打不過另一邊,實在是沒辦法實作吞並對方的想法。

這就導致四川內部兩個政府各說各話,各有一套指令,甚至出現了對老百姓征收兩邊賦稅的情況,而征兵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家為了不得罪另一邊,兩個兒子一邊去一個的搞笑情況。

不得不說,四川的軍政管理就是這麽的亂,非常亂,上位的人也是一些身份背景十分復雜的管理著,從上到下都是亂七八糟。

沒有辦法,既然打了無數次仗,都沒能夠實作武力統一,兩個政府的首腦就只好坐下來商量,一起合並為一個整體的政府,就按清政府原本的稱呼,叫做都督府。

就這樣,1912年3月11日,四川都督府由原本成都大漢軍的尹昌衡、蜀軍的張培爵各自出任正、副都督,管理四川事務。

五支隊伍鬧個不停

雖說四川軍政府名義上的統一,但那些手上有錢有人馬的軍閥,誰也不想被管,誰都想當老大。

一開始就派系林立的四川部隊,在歸屬四川都督府之後,被重現編組班制,但其實也還是換湯不換藥。

原本的清朝遺留陸軍,就是清朝錫良手下的那支隊伍,換了個名字,叫做四川陸軍一師。

原本的保路同誌會武裝,改名第二師;兵變造反的那群巡防營武裝,人數不多,於是湊了一些不起眼的小部隊、零散的山頭勢力,一起組成了第三師。

而在武備學堂畢業的尹昌衡,與武備系的校友劉存厚一起,在四川都督府的授意下,重新組建了一只新的軍隊,征了一些新的士兵,組成第四師。

最後,那就是蜀軍的那只勢力,同樣是改了個名字,成為第五師,還是由熊克武直接管理。

說是把這五支隊伍都歸在一起了,大家都是兄弟隊伍,都歸同一個都督管理,但其實實際上,各種鬥爭就根本沒停過。

比如說,尹昌衡是軍備學堂畢業的,他就對同為學堂畢業的人十分青睞,任職期間,大肆任用學堂同學,任人唯親,形成軍備系學堂的派系。

政府本身的存在就沒有什麽真正的意義了,有了越來越多的派系,大家都抱團,想要壯大自己,自然彼此攻擊,逐漸目中無視所謂政府。

於是,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裏,四川大大小小的軍閥之戰多達四百多起,亂的不可開交。不過,四川軍閥打架,卻有幾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絕對不會趕盡殺絕,也幹禍及家人父母的事情。

最大的軍閥劉湘就立過規矩,混戰可以,但是不管哪方打贏,勝利方都要去失敗方的父母家中做好安頓,不得對父母動手,不做脅迫的事情。

除此之外,勝利的軍閥攻入城中,不可以在城中燒殺搶掠,劉湘甚至會安撫百姓,主動發放一些恩惠,安撫人心。

有了劉湘的起頭,其他的一些軍閥也效仿此舉,不幹什麽禍及家人的行當,同時也很少會對無辜百姓動手。

因此,哪怕在民國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小小的四川地區爆發了四百七十多場混戰,但是卻基本上沒有對城市、百姓造成很大的破壞。

反而在面對四川境外的其他勢力的時候,各地的軍閥們還會形成短暫的聯盟,一起對抗外來的勢力。

在這樣的大亂鬥中,四川先後經過了二十年的紛紛擾擾後,劉湘在「二劉鬥爭」中,終於擊敗了另一個強大的軍閥首領劉文輝,成為了四川地界最有實力和兵力的「四川王」。

相當於最終還是劉湘以軍閥的身份,統一了大大小小的其他勢力,使得四川長期的軍閥混戰局面,以劉湘的統治而結束了。

參考文獻:

【民國初年川系軍閥形成微探】,編輯:陳翠雲,2013-12

【川系軍閥的形成】,編輯:張建基,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