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老漳州記憶:官府衙門舊址知多少

2024-02-03歷史

【往事】110

【老漳州記憶】37

(寫於2023年2月5日)

最近,漳州古城的龍溪縣衙遺址公園基本完工,園內重建了「清漳首邑」、「百裏弦歌」兩座牌坊,連同保存完好的陳公功德碑及碑亭古代文物,遺址公園初顯模樣,不少市民紛紛前往參觀懷舊。

龍溪縣衙 遺址地處漳州舊城新華西路的最西端,縣衙雖已不在,但周邊沿用幾百年的縣後街、縣前直街、縣前橫街等老地名,表明此處便是縣衙的「舊所在」,還有那條名叫百裏弦歌的小街巷更是讓人充滿了遐想。

龍溪縣衙「百裏弦歌’牌坊

「清漳首邑」牌坊

功德碑位於古縣衙大門處

明嘉靖十年(1531年),龍溪知縣俞璉於縣前橫街建「一方民社」坊與「百裏弦歌」坊,江煥明老師考證:「民社,意為人民與社稷。百裏,古代諸侯封地疆域,後指一縣的轄地,成為縣的代稱。弦歌,古時傳授【詩】學,均配以弦樂歌詠,後演化為禮樂教化、學習誦讀之意。由此,弦歌成為出任邑令之典。」官府以此作標誌物,即在官署前左右各立桓表,標榜治政清明。明代將「一方民社」改為「清漳首邑」。漳州人常把牌坊叫做「和表」(桓表),在古籍裏竟有出處,但不知京城的華表,是否為和表的另一表述。

龍溪縣衙遺址現僅存這座陳世儀德政碑亭古代文物,「好該在」文革時碑亭上建了個水塔才得以保全。當年龍溪、海澄、龍巖三縣士民共同為紀念好領導知縣陳世儀而建的,古碑亭後方即龍溪縣衙大門位置。

50年代我常去二中玩,那時龍溪縣政府就在舊縣衙,對面就是二中。古代縣級孔廟孔學,與縣衙配套而建,後來改為龍溪縣初級中學,簡稱縣中,即現在的二中。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並遷到石碼,舊縣政府成為教師進修學校,即後來的教育學院。縣府舊址已找不到痕跡,眾望幼稚園大體是縣府大門的位置。縣衙占地不小,北抵今瑞京路,南臨今百裏弦歌,東至今縣前、縣後街,西至原梅舍巷,比原教育學院範圍大。現在遺址公園只開辟了縣前橫街這一帶,漳州雖早已列入國家歷史名城,但舊縣衙大片範圍仍樓房林立,今後是否要拆掉再重建一些如文昌門等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

龍溪縣政府舊址

據考,龍溪縣設於公元540年的南朝,是一個比漳州還早146年的古縣。而今人卻不懂得珍惜保留,竟讓千年古縣龍溪「實存名亡」,龍溪縣名先被復原,後來地改市,龍溪地區也從此不再。在現場看到「龍溪遺址公園」六個大字,覺得它少了「縣衙」兩個字,後一細想,也許設計者有意表達千年龍溪已成為「遺址」?

公園少了「縣衙」兩個字?

漳州府衙 的舊址則是現在的中山公園。民國初年陳炯明主政漳州,將漳州府衙改建為漳州第一公園,舊府衙主樓仰文樓50年代做過市圖書館、市文化館,近年是園林部門辦公地點,最近改為孫中山紀念館,府衙還保留有古代的一段磚墻。除1932年紅軍進漳時,仰文樓曾是工農革命政權所在地,其他時間都沒有做過政府衙門。

漳州古城官府衙門位置

漳州衛 的官署,在漳州府衙的西側,是個地方軍事機構,相當於軍分區,鎮海衛撤銷後也並入漳州衛。雙門頂(香港路)是漳州衛出入的通道,衛署範圍大致在今芳華裏一帶。

漳州府衙

府衙南門舊址

府衙舊址

府衙古墻遺址

汀漳龍道 舊址在延安北路百貨大樓一帶。明清時代的汀漳龍道,下轄汀州、漳州、龍巖,應是副省級行政機構,級別高於漳州府。道衙門外廣場叫道埕,道衙的範圍叫道內,所在的那條街就叫做道口街。道、府、衛、縣文武官署同處一城同在一條街,肯定不多見。

50年代道衙舊樓還在,坐北朝南,位置就橫在現在的延安北路路口,小時候見過大門口有兩只石獅。這座樓做過陳炯明閩南護法區司令部、張貞國民革命軍師部和縣警察局,1949年後成了 龍溪縣公安局 。1956年道衙遺址拓建延安北路,將舊道衙拆除移建,即現在延安北路的薌城公安分局。舊道口新建了漳州第一座國營百貨大樓。

延安北路=汀漳龍道舊址

五六十年代, 龍溪地委 機關在鐘法路,路兩側都有地委的辦公樓,東側是實小的前身育賢小學舊校舍,那座二層紅磚樓是地委的主樓,地委搬走後長期作為市衛生局辦公樓,近期才被拆。當年地委的牌子豎掛在臨街的小門樓,記得街對面有座地委大禮堂,1966年地委書記曾仿京城模式也在禮堂外接見漳州地區紅衛兵。文革後,軍管會接管地方大權,牌子改掛在禮堂這一邊的大門,不久,龍溪專區革委會替代軍管會,大牌也在這一側。70年代黨政機關辦公地點調整,這裏成了軍分區招待所,現在是金寶花園居民小區。

龍溪專員公署 ,相當於現在的市政府,地點在勝利路馬道底體育場的西側。聽長輩說最早是清末的中西學堂校址,後成為閩南醫院,也當過十九路軍總部。從歷史照片上可分辨出「閩南醫院」和「十九路軍總部之前門」字樣。小時候見過這座樓,車可從斜坡上到二樓。文革後黨政合一,專署機關並到芝山大院,原交際處改為地區第一招待所,範圍擴大到專署,以後改名漳州賓館。後來原址建了漳州大酒店。

民國的閩南醫院後來的專署

1950年龍溪縣析出縣級漳州市, 漳州市委 (即薌城區)辦公地點在新華西路東阪後南側,大院後面與青年路何衙內小巷相通。1966年市委書記身穿軍裝也在大院內表演接見革命小將模仿秀,筆者有幸在場。文革後,原小市黨政機關改叫革委會,搬往南昌路原軍分區,這裏成為漳州人武部。 市人委 (政府)在路北側,邊上有條人委巷由此而得名,裏面可通往嘉禾小學。

芝山大院原來是尋源中學校園,50年代改為農校,1963年再改為福建第二師範學院,範圍擴大到湖內村。1970年二師院撤銷,二師院的院部及英語系成為地區革委會辦公場所,芝山大院成了市黨政機關長期辦公地點。二師院在蝴蝶山範圍的中文系、數學系校舍,調整給龍溪軍分區,南昌路原軍分區劃歸漳州市(薌城區)黨政機關。

軍分區 原來在南昌路,明代叫探花街,是探花謝璉府第的所在,清初為世襲一等海澄公黃梧占,街道強行改名「公爺街」,俗稱「公尪街」。府第後來成為軍分區,小時候常在這裏看露天電影,也還能見到沿街的古厝和石鼓。

其他黨政機關舊址也多少有印象。 地區公安處 ,最早在自由路(俗稱康樂道),後院臨新華北路,院內還留有一段古城舊城墻,後搬到瑞京路,地改市之後的市公安局長期在縣後辦公。

探花府-公爺府-軍分區-區政府

地區中級法院 ,原來在民主路與平等路交叉點的一座舊樓,文革公檢法合並,70年代閩西南電力公司(供電局)設在這裏,後法院恢復又返回這裏辦公,以後才搬到瑞京路西街,這裏成為 地區財政局和地區稅務局 辦公樓。

薌城區法院 (原市法院),50年代在延安路後河仔巷,大眾電院對面。公安局交通隊(交警)也曾在這裏辦公,買新自由車要在這裏打上鋼字號碼。

地區檢察院 ,最早在現延安北路銀都大廈地點附近一座舊民房,邊上是竹林,有條小巷通往民主路,小時候到實小上學經常穿過這小巷。地區檢察院後來也搬到瑞京路,這裏改為市電影公司。

區檢察院 好像是在九間排(現鐘法路),上山下鄉期間是四個面向辦公室即後來的知青辦。

區稅務局 在新華東路(東門街),院子裏面有座古墓和大墓碑,後來才知道這是元代文物,是元末任達魯花赤叠理彌實之墓,墓碑1967年被毀,舊城改造時拆除。

元代朝廷命官叠理彌實之墓

文中有關漳州官府衙門機關的舊址變遷,只憑個人記憶印象,未與地方史誌資料和文史專家核對,可能有差誤,僅供參考與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