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斯下場比商鞅慘多了,死法令人毛骨悚然,但臨終遺言卻感動後人

2024-04-13歷史

前言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它之所以能夠掃清六合實作統一,是因為早在戰國末期就透過變法實作了富國強兵。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的主導者自然功不可沒,只可惜在變法取得成效之後,商鞅並未獲得應有的獎賞,觸動舊貴族利益的他最終被處死。

商鞅變法為後來嬴政統一埋下了伏筆,他的嚴刑峻法也為後續秦朝的統治和手段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面紗。

如果商鞅是秦國強大的開啟者,那麽李斯就是秦朝一統天下的提出者,不過後來李斯的結局卻遠比商鞅悲慘,死法令人毛骨悚然,但臨終遺言卻感動後人。

商鞅變法後慘死

商鞅在親信的引薦之下先後四次面見秦孝公,先後討論了堯舜的治國之道,還提及了商周時期君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建樹,最後才向秦孝公提出了秦國的變革之法,即「 王道不用,便取霸道」。

在征得秦孝公同意之後,商鞅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第一條就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耕戰與軍功,透過戰場之上的建樹封爵賞地,提高國內作戰積極性。

第二是提出編戶和保甲連坐制度,用法律穩定國內環境。第三是透過郡縣制促進經濟發展。第四點是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對生產糧食或布匹量多的免除徭役,此舉大振幅增加了秦國稅收,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五條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統一度量衡,方便各地區之間的交易,促進經濟迴圈發展,強調「刑無等級」。

商鞅所推行的改革對於秦孝公來說是趁手的強國兵器,但此舉不僅影響到了舊貴族的利益,對於後續繼位的嗣君來說也會因為權力過大而引起猜忌。

所以在秦孝公死後,多數朝臣「告商君謀反」,秦惠文王當即下令抓捕商鞅。最終商鞅被拘捕之後,以「背主叛國」的罪名被判處車裂執行,全家九族盡皆被誅殺,商鞅最終還是淒慘地死在了自己曾經制定的法令之中。

相似的李斯

秦孝公是為了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而重用商鞅,但這個夢想一直到秦王嬴政才被實作,當時備受重用的就是丞相李斯。

在【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筆下,李斯是一個勵誌成才的典型代表,他從不甘心於自己年少時期所擔任的郡縣小吏,四處尋師學道,鉆研帝王之術,為後來的有所作為打下基礎。

當秦王嬴政從趙國返回並執掌大權開始,李斯認為他定有吞天下之誌,遂離開楚國,來到了嬴政身邊。

在交談之中李斯提出「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這種大一統的思維深深打動了嬴政,在李斯的幫助之下,秦國開始了滅亡六國的戰爭。

更加淒慘的悲劇

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統之後,李斯被封為丞相,掌握行政大權,堪稱人生的巔峰時刻。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從這時開始,李斯的人生走向了一個比商鞅更加淒慘的悲劇。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之後就開始了四處巡遊,最終也是在外出途中病故,最初的繼承人本應該是公子扶蘇,因為此前無詔封王於諸子而獨賜長子,即明確認定公子扶蘇為嗣君。

對於李斯來說,身為秦始皇老臣,本應該遵循遺詔立公子扶蘇為皇帝。

但趙高此時卻來告訴李斯說:「如今皇上駕崩,現在繼位之遺詔和玉璽都在胡亥處,我們應該怎麽辦?」這個疑問的言下之意就是誰做皇帝由他們二人說了算,以此來試探李斯的口風。

李斯在聽了之後義正言辭地反駁了趙高的想法,他說:

「你不應該說這樣的話,這不是我們為人臣子所要考慮的事情,我封帝王詔令,怎麽能有其他的想法,況且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就算後來不會讓我當丞相,我也會安然告老還鄉」。

但趙高並未放棄對李斯的勸說,直言道:

「你聽從我的計謀,不僅不用棄官還鄉,還可以有世世代代封侯的殊榮,你若是不從,那麽必定禍及子孫,皇上也會對你寒心」。最終李斯還是選擇了趙高提出的道路,擁立胡亥為皇帝。

誰知胡亥繼位之後,聽從宦官趙高的讒言,加重刑罰,有罪者盡皆株連,被滅族者大有人在,大臣蒙毅等全都被殺,身為丞相的李斯未發一言。

其實早在李斯發表那番言論之後,就註定自己不會有好的下場,很快朝中諸事皆被趙高一手掌控。

李斯為自己大權旁落鳴不平,引來了趙高的針對,後來被趙高用計謀騙去阿房宮並得罪了秦二世。後來趙高又利用楚盜陳勝與李斯的關系,讓秦二世對其恨之入骨。

這種環環相扣的陰謀最終將李斯父子送上了斷頭台,被腰斬於鹹陽,這種死法明顯要比商鞅更加淒慘,因為在行刑之前,還對李斯處以五刑,即將犯人大卸八塊。

因為是一步一步進行,所以殘酷程度遠超車裂,李斯是在意識非常清醒的狀況下受此刑罰,目睹自己生命的流逝。

【史記】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曾告訴自己的兒子: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句臨終遺言讓後世十分感動,其中所體現的是李斯的釋懷,最初他是出於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而選擇聽信趙高的建議。

如今自食其果且即將面臨死亡,已經沒有了悔恨,只是滿滿的遺憾和領悟,李斯十分清楚,對權力的過分追逐往往不得善終,最好的結局就是功成身退歸隱山林之中。

其實李斯當時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迫不得已,因為胡亥已經和趙高勾結在一起意圖篡位,如果自己反對二人的決定,只是會被更早一些處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