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皖南事變中突圍失敗的高級將領,堅決不當俘虜,兒子成為少將

2024-07-25歷史

土地革命時期,並不是所有的紅軍都參加了長征,也有一部份紅軍選擇留守蘇區,堅持遊擊戰爭,這一部份紅軍也被稱為「南方八省留守紅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基礎上,南方八省留守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在葉挺、項英等人的帶領下投身抗日救國的烽火狼煙當中。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皖南事變,包圍了新四軍軍部。因為敵強我弱,新四軍血戰數晝夜依然未能突圍成功,最後關頭只能分散突圍。在分散突圍階段,有一位新四軍高級將領身受重傷,突圍失敗,為了不連累其他戰友,他把最後一發子彈留給了自己,堅決不當俘虜。

他的名字叫袁國平。袁國平出生於1906年,湖南省邵東市人,出生於一個貧苦的手藝人家庭。早年時期,袁國平主要在家鄉一帶讀書,1922年,16歲的袁國平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也是在這所學校期間,他開始接觸進步思想,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1924年,袁國平加入了共青團,1925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也是這一年,袁國平轉為正式黨員。在這之後,袁國平投身北伐,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和攻克武昌城戰役,為北伐的勝利貢獻了一份力量,也為推動大革命浪潮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27年,大革命運動失敗,袁國平沒有對革命灰心,他迅速投身反抗國民黨的武裝鬥爭當中,輾轉南昌、廣州、香港以及上海等地,繼續秘密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積蓄武裝力量。1929年,袁國平又被派到湘鄂贛根據地,擔任了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務,此後他積極投身根據地的建立工作,參與領導了根據地的遊擊戰,並參加了第一到第五次反「圍剿」,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34年10月,袁國平跟隨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踏上了長征之路,於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到達陜北後,袁國平奉命創辦了紅軍學校,為紅軍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後備幹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加強新四軍的建設,袁國平被派到新四軍,擔任了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之一。

在新四軍工作期間,袁國平堅持中國共產黨既獨立自主,又聯合抗日的統一戰線政策,致力於建立抗日根據地,同時,他也在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各階層愛國人士共同抗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新四軍以及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時間很快就來到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皖南事變,包圍了新四軍軍部。在皖南事變的分散突圍階段,袁國平率領一部份部隊向北突圍,不幸的是,突圍過程中,袁國平身受重傷,失去了行動力。戰士們發現袁國平受傷後,堅持要帶著袁國平一起突圍,袁國平虛弱地說:「你們走你們的,趕快突圍出去,不要管我了。」

戰士們堅持帶著袁國平一起突圍,袁國平也了解自己的部下,為了不拖累部隊行動,他趁著戰士們不註意的時候,掏出了自己的手槍,向著自己的頭部扣動了扳機……袁國平犧牲時年僅35歲,他也實作了「如果有一百發子彈,要用九十九發射向敵人,最後一發留給自己,決不做俘虜」的諾言。

值得一提的是,袁國平有個兒子名叫袁振威,袁振威長大後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參軍入伍,進入了海軍,是我軍海軍指揮學院專家組成員、海軍作戰指揮學博士生導師,並成為了我軍的文職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