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晉書】是如何記載王羲之和以樹葉蔽體的顧愷之的傳奇一生?

2024-03-04歷史

王羲之列傳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瑯琊郡臨沂縣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被尊為「書聖」。

淡泊明誌的「書聖」

王羲之出身名門大族瑯琊王氏,是東晉開國名臣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小時候言語有些遲鈍,沒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

十三歲時,王羲之跟隨長輩參加宴會,遇到善於品鑒人物的名士周顗(yǐ)。周顗仔細打量後,認為他不同尋常,把席上名菜烤牛心先送給他品嘗,王羲之的名聲從此傳播開來。

王羲之自幼愛好書法,先由父親、叔父進行書法啟蒙,又跟隨姨母、大書法家衛夫人學習。王羲之具備驚人的書法天賦,衛夫人曾經哀嘆:「等這個孩子長大了,後人將不知道世上還有我善於書法啊!」

衛夫人書法得曹魏時期書法大家鐘繇(yáo)的真傳,王羲之誌存高遠,決心取其精華而超越之,於是轉學眾師。

他曾先後學習秦末李斯、東漢張昶、漢末蔡邕、曹魏梁鵠等書法大家的作品,又以超人的刻苦精神苦練,以至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最終兼學眾法、自成一家,開創出一種全新的書體。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冠絕古今,「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太尉郗(xī)鑒有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被視為掌上明珠。郗鑒與王導交好,聽說王氏子弟才貌俱佳,想從中選一個做女婿,王導叫來所有王家子弟,讓郗鑒派來的學生挑選。

學生細細觀察,回去報告郗鑒說:「王家子弟看上去都不錯,知道是選婿後,都很矜持,只有一個人躺在東床,袒胸露腹地吃飯,像是毫不知情。」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好女婿。」馬上尋訪這個人,正是王羲之,於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對仕途興趣不大,然而因為名聲顯赫,朝臣愛惜他的才華,頻頻征召,最終官至右軍將軍,後世便稱他為「王右軍」,稱他的書法為「右軍體」。

王羲之雖然無意做官,但關心政治。當時,朝中重臣殷浩和桓溫不和,王羲之認為國家的安定在於團結,便寫信勸說殷浩,殷浩不予理睬。

後來,殷浩執意北伐,王羲之認為時機不當,又寫信勸阻,殷浩還是不聽,結果大敗而歸。世人都認為王羲之能夠審時度勢。

王羲之在會稽郡任職,這裏山清水秀,很多名士隱居在此。353年,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人一起在會稽郡的蘭亭相聚。他們一邊飲酒,一邊暢談,興致所至,每人賦詩一首。王羲之將這些詩組譯成集,即興揮毫為詩集作序,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散文,文采斐然,但真正讓人神往的是書法成就。【蘭亭集序】用行書書寫,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布局天成,字字精妙,一筆一畫,筆斷意連,仿佛有神人相助。

據說,王羲之寫完之後,第二天酒醒,又寫了很多次,再也達不到這個水準,只好遺憾擱筆,並妥善收藏,傳於子孫。

【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體現了典雅、瀟灑的時代風格,無人能出其右,文中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唐太宗極愛【蘭亭集序】,認為它是盡善盡美之作。有傳言說,唐太宗臨終前下令用【蘭亭集序】陪葬,故真跡早已不在人間。宋朝書法大家米芾(fú)盛贊【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從此成為不易之論。

王羲之的書法名聞天下,時人都以得到他的墨寶為自豪。有個道士聽說王羲之喜歡鵝,特意養了一群鵝,邀請王羲之前往觀賞。王羲之非常喜愛,請求買下。道士笑著說:「如果先生為我寫一篇【道德經】,所有鵝我都送給你。」王羲之欣然同意,寫完後攜帶群鵝而歸。

早年,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及書法名家庾(yǔ)翼。到了晚年,他曾經用章草給庾翼的哥哥寫信,庾翼見到王羲之的筆跡,大為贊嘆,說道:「當年,我收藏了十張漢代名家張芝的真跡,過長江時不慎遺失,常常感嘆人間不會再有。如今看到足下給家兄的回信,頓時感到當年的奇觀重現眼前。」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博采眾長,自成一體,是中國書法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至今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

王羲之晚年時,因與上司不和,在父母墳前立誓,永遠不再出仕。從此他辭官隱居,專精書法。

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兒子王獻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渙之均擅長書法。其中王獻之成就最高,父子二人合稱「二王」。

361年,王羲之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顧愷之列傳

顧愷之(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郡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東晉傑出的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與三國吳曹不興、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虎頭三絕

顧愷之出身江南官宦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後,以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而知名。

顧愷之的仕途比較簡單,先後在權臣桓溫、荊州刺史殷仲堪的帳下擔任屬官,晚年時入朝擔任散騎常侍,做皇帝的顧問。

顧愷之的官職不高,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誌不在此,將大部份精力放在了文學和繪畫創作上,而且名聲極大,成就極高,當時的人認為他有「三絕」:文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能詩善賦,對自己的文才很自信。有一次,他寫了一篇【箏賦】,有人問道:「你的【箏賦】與嵇康的【琴賦】比,誰更好一些呢?」

嵇康是曹魏時期的音樂大家,一曲【廣陵散】成為絕唱,這個人認為顧愷之一定會知難而退,顧愷之卻說:「欣賞不了的人,會認為我的文章後出而看不起它;有見識的人,必定因為它不同凡響而重視。」

顧愷之最大的成就在於繪畫。名臣謝安非常看重他的畫作,給出了「有蒼生來所無」這樣的至高評價。顧愷之擅長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等題材,尤以人物畫最好。他畫人物主張傳神,註重透過生理細節來表現人物的神情。

顧愷之曾經為當世名人如謝安、劉牢之、殷仲堪等,前世名人如司馬懿、裴楷、王承等畫像,獲得極高的贊譽。有一次,他畫裴楷的像,在臉頰上添加三根毛,頓時讓人覺得神采奕奕。

顧愷之畫好一個人物之後,常常好幾年不畫眼睛。有人詢問原因,他說:「畫作的真正妙處,與四肢的美醜關系不大,真正傳神的是眼睛透露出來的神采。」後人將這種方式稱為「點睛之筆」。

據說,顧愷之小時候母親去世,看到別的小孩都有母親,他心裏很難受,想知道母親的長相,纏著父親問:「母親長得什麽模樣?」父親耐心地描述。顧愷之根據這些描述,一遍又一遍地為母親畫像。

畫好之後,就問父親像不像,父親肯定一番,又流露出遺憾的眼神。顧愷之知道肯定有不像的地方,不厭其煩地修改。終於有一天,父親看到畫後兩眼放光,連聲說:「像,像,太像了!」顧愷之這才滿意地放下畫筆。

顧愷之流傳後世的代表畫作是【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直接奠定了他作為偉大畫家的地位。

西晉時,名臣張華見皇後賈南風專權,特意寫作【女史箴】一文勸諫。顧愷之根據這篇名作,完成了這幅集教化與審美於一體的畫作。

【洛神賦】是文學家曹植的一篇賦文,顧愷之讀完 之後,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華,對賦文進行再創作, 完成了這幅躋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作品。

此外,顧愷之還提出了「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當時的人稱他為「畫絕」,而後人稱他為「畫祖」。

顧愷之因為行事半瘋半癲,而被稱為「癡絕」。據說,他迷信一些小法術,認為心誠則靈,經常遭到別人的逗弄。

有一次,桓溫的兒子桓玄給了他一片柳葉,騙他說:「這是蟬用來隱蔽的葉子,有了它可以隱身,別人看不見你。」顧愷之非常高興,用柳葉遮蔽自己。桓玄假裝看不見,當著他的面撒尿。顧愷之便堅信自己確實隱身了,十分珍惜這片葉子。

這件事傳出去後,眾人都笑顧愷之是「癡人」,但他毫不在意。顧愷之自己曾說:「我身體裏癡傻和聰慧各占一半,合在一起,正好扯平罷了。」但後人更願意相信,顧愷之的癡傻,其實是他無奈之下明哲保身的方式。

409年,顧愷之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二歲。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語文歷史都進步】——第五冊【三國誌】【晉書】,官方唯一授權釋出,歡迎持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