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蹊蹺:夏言的死或許另有原因

2023-12-07歷史

01

嘉靖二十七年,退休不到一個月,尚在歸家途中的前任首輔夏言,被抓到京城處死。而他的妻子、兒子則全部流放。

但對於他的死,有著明顯的問題。

世人都說朱棣殘暴,畢竟他親自下令處死的人何止成千上萬。

單單方孝孺一個人就被他誅殺十族,別說有血緣關系,又或者沾親帶故的,就連一沒有血緣關系,二沒有沾親帶故的學生都一並處死。

但就是這麽一位皇帝,在面對殺首輔的時候,卻是斟酌萬分。

要知道,首輔解縉是死在他的手裏,但是他卻並沒有直接下令處死解縉,而是透過暗語的方式命令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殺死解縉。

而紀綱在殺解縉的時候也領悟朱棣的意思,並不是直接動刀,而是將他灌醉,直接扔在大雪裏活活凍死。

這樣一來,對外就能有個交代,畢竟監獄裏的環境能好得到哪裏去,要怪就怪你解縉的體質有問題。

要知道,明朝的內閣是由朱棣開創,而內閣開創之初的作用僅僅只是皇帝的秘書,首輔也是如此。

而當時的百官也沒有拿他當成百官之首,畢竟你一個五品不到的官員也想管二品的尚書不成?但這種情況在仁、宣兩朝發生改變。

因為仁宗將內閣的品級全部提升,也就是一名官員在內閣工作的同時,還兼任其他官職,就比如兼任六部某一部的尚書。

這樣一來,原本的芝麻小官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二品大員。

而到宣宗一朝,宣宗直接將內閣作為奏折的中轉站,因為給予了他們在奏折上提意見的權力。

這項權力他們之前不是都已經有了嗎?他們之前是僅限於口頭,而現如今是直接在奏折裏面寫,性質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從這開始,內閣才發展成百官之首。

既然如此,朱棣為什麽要對解縉那麽客氣呢?因為在此之前的內閣雖然不是百官之首,但卻是皇帝親信的象征。

倘若不是皇帝的親信,皇帝又豈會讓你陪在他的身邊,跟他一起工作。

而倘若一個皇帝對於親信都能動刀的話,那其他的大臣又會怎麽看這個皇帝?你連親信都能隨便殺,那對於我們這群人是不是只會更加隨便。

而大臣一旦產生這種想法,就會出現磨洋工的行為,畢竟只要你少做,自然也就會少犯錯。而這樣一來,對於朝廷是肯定有危害的,這就是朱棣為什麽殺解縉要藏著來。

而嘉靖卻敢直接擺在明面上,而且這個過程還是相當的屈辱。

別人押往刑場斬首示眾,都是關在籠子裏,又或者僅僅只帶一個手銬,而夏言就如同一頭豬,被別人綁在一條木桿上,擡到刑場斬首示眾。

「其年十月竟棄言市。妻蘇流廣西,從子主事克承、從孫尚寶丞朝慶,削籍為民。」——【明史·夏言列傳】

可想而知,嘉靖恨他恨到了什麽程度,但這個恨的明面原因卻讓人覺得不應該。

02

夏言的罪名是什麽?是結交近侍,也就只有這一條罪名才能要了他這個首輔的命,畢竟這已經牽扯到造反。

要知道,所謂的結交近侍就是首輔與外面的將軍勾結,而這一勾結明顯有謀反的嫌疑。

畢竟一個是首輔,一個是將軍,你要說他倆勾結沒有什麽上不了台面的事情,那是沒有人相信的。

而夏言是如何與將軍勾結的呢?與他勾結的這個將軍是陜西總督曾銑,而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勾結,而是在探討工作。

因為當時曾銑上書朝廷,要求朝廷支持他收復河套,畢竟河套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民族攻打中原王朝的彈板,要是收復的話,對於明朝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但由於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明朝對外動兵都是持著謹慎的態度,而嘉靖又是一個誌向大到離譜的君王。

別人追求的是開創盛世,他追求的是長生不老,而要長生不老,就得修道,這一修道就不希望有任何人打擾他,曾銑明顯犯了這個忌諱。

畢竟要是打了勝仗還好,要是打了敗仗,嘉靖估計一天到晚都不會停下來,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戰報需要他來解決。

但人家嘉靖道長雖然要的是平穩,但也是有一點熱血的,在得知曾銑要收復河套的那一刻,他是支持的。

只不過這個支持是短暫的,畢竟他到後面反應了過來。

但夏言卻不知道,還以為他會一直支持下去,結果在又一次的會上,他劈頭蓋臉就是一句,要是打了敗仗怎麽辦?

這一句將夏言懟的啞口無言,誰能保證打仗百戰百勝呢?

原本這件事情都已經轟轟烈烈的辦起來,結果你嘉靖突然間來這麽一下,之前的努力豈不是相當於付之東流,又豈會甘願?

再加上次輔嚴嵩在旁邊拱火,也一起反對夏言。

嘉靖他是不敢罵的,但嚴嵩他是敢罵的,因此將氣都撒在嚴嵩身上,當著嘉靖的面痛罵嚴嵩。

而嘉靖也清楚,夏言是在指懷罵桑,因此直接將其開除。

但這僅僅只是開頭,因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嚴嵩就將夏言與曾銑勾結的證據呈了上來,這明顯就是無稽之談。

提出收復河套的是曾銑,夏言作為首輔與他有來往,不是正常嗎?但夏言就是死在這上面,因為代表夏言與曾銑來往的嶽父以及曾銑手下的將領都指認他們密謀造反。

這種局要是騙一騙三歲小孩的話,可以理解,騙嘉靖絕對不可能,人家可是十五歲就單挑內閣的皇帝。

那問題在哪裏呢?問題在夏言或許是沒有謀反的可能,但是卻有謀殺嘉靖的可能,因為在這之前發生的反常事件。

03

嘉靖十八年,外出巡遊的嘉靖睡在他的行宮,但他的行宮突然出現大火。

當時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經篤定嘉靖這一次在劫難逃,因為火勢已經覆蓋了整個行宮。

而當時恰好嘉靖的發小陸炳也跟隨嘉靖一同巡遊,因此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嘉靖從行宮裏救了出來。

這一次大火並不是第一次,而是連續三次,奇怪的是,這三次的大火誰的住處都不燒,燒的都是嘉靖的住處,未免不讓人產生一些其他的想法,那就是有人要謀殺嘉靖。

要知道,皇宮裏有個別的太監時不時的就將皇宮裏的一些物品偷到外面去賣,而當皇帝要查的時候,他們就一把火將證據全部燒掉,當年溥儀就曾經遇到過這麽一件事情。

而嘉靖碰到的大火是不是也有人在暗中策劃?

「夜四更,行宮火。是時,法駕已嚴辦 ,侍衛倉卒不知上所在,獨錦衣衛指揮陸炳負上出禦乘輿,後宮及內侍有殞於火者,法物、寶玉多毀。」——【明世宗實錄】

時間推移到嘉靖二十一年,這一年發生壬寅政變,所謂的壬寅政變就是以楊金英為首的十七名宮女試圖趁嘉靖睡著,將嘉靖勒死。

但這其中有一名叫作張金蓮的宮女,在這個過程中偷偷跑出去給方皇後報信,以至於這一次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這十七名宮女為什麽要謀殺嘉靖呢?原因是嘉靖對待她們太過於殘暴,動不動就對她們進行物理消滅。

「蓋以皇帝雖寵宮人,若有微過,少不容恕,輒加捶楚,因此殞命者,多至二百余人,蓄怨積苦,發此兇謀。」——【李朝中宗實錄】

但這其實也正常,畢竟吃丹藥對於嘉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

但這也帶出一個問題,皇帝對大臣殘暴,大臣都不敢產生直接對皇帝動手的想法,皇帝對太監殘暴,太監也不敢動直接對皇帝動手的想法。

要知道,當年崇禎就差把「我要弄死魏忠賢」這七個字刻在腦門上,但魏忠賢卻不敢對崇禎動手,而是靜靜的等待死亡的到來。

這十七名宮女到底是誰給她的膽子,竟然敢直接對皇帝動手?要知道,她們平日裏可是連雞都沒有殺過。

還有一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張金蓮報信的時候,嘉靖已經處於昏迷狀態,至於是生是死,誰都不清楚,她這個時候竟然敢跑去跟方皇後報信,這明顯也說不過去。

畢竟嘉靖要是死了的話,你張金蓮在劫難逃,何必自取滅亡呢?

而到後來嘉靖醒了過來,按道理來說,張金蓮罪不至死,畢竟要不是她通風報信,嘉靖必死無疑。

但方皇後卻在結案的時候將她一同處死,莫不是她想隱瞞什麽。

而一服藥將嘉靖治好的禦醫許紳僅僅不到三個月就去世。

有的人說,這是他心理壓力太大,畢竟當時的嘉靖已經是處於昏迷狀態,他要是將嘉靖治死的話,肯定是在劫難逃。

但真的是在劫難逃嗎?要知道,「紅丸案」朱常洛都已經奄奄一息,但鴻臚寺丞李可灼卻依舊敢獻藥。

將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就能察覺到其中的不對。

而更加重要的是,當時沒有任何一個禦醫敢救嘉靖。而在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後活活嚇死。

她為什麽活活嚇死呢?因為她的寢宮著火,而火勢並沒有大到不足以救的地步,但嘉靖卻叫太監趕緊去叫人,明顯就是不想救她。

皇帝都已經如此,她哪裏還有臉活得下去。

有的人說,嘉靖不救方皇後,是因為方皇後借助壬寅政變幹掉他最寵愛的曹端妃。因為當時侍寢的,就是曹端妃。

而曹端妃明顯沒有謀殺他的動機,畢竟曹端妃一沒有兒子,又不是皇後,他的死對於曹端妃而言,沒有任何的益處。

相反,還有壞處,作為妃子,她的榮耀全部來自於皇帝,皇帝要是一死,她什麽也不是。

而要知道,方皇後可是救了嘉靖一命,嘉靖的心胸就算再狹窄,也狹窄不到這種地步。

因此,他對於方皇後的冷漠,應該與這件事情無關。

而就在這一年,隨著方皇後的死,另一個人則被開除,這個人就是夏言。

同年還發生另一件事情,這一件事情就是嘉靖在大高玄殿修道,結果大高玄殿突發大火。

按道理來說,這一次的大火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他可是在修道,要是因為他煉丹引起的大火呢?

但他卻在大火中聽到三名官員的名字,這三名官員是禦史楊爵、工部員外郎劉魁、吏科給事中周怡。

「上恍聞呼楊爵,及工部員外郎劉魁,吏科給事中周怡名。」——【明世宗實錄】

這明顯反常,要知道,在大高玄殿負責值班的,僅僅只是內閣大臣,他們三個連個尚書都不是,憑什麽在現場。

而夏言死的時間就是在第二年。

04

如果夏言僅僅只是與嘉靖在收復河套這一件事上意見不合,那麽嘉靖完全沒有任何的理由殺掉夏言。

畢竟當年的楊廷和可是強行要求他放棄他自己的親爹興獻王,給明孝宗當兒子,他都沒有對楊廷和動殺手。

僅僅只是因為一個意見不合就殺死夏言,這明顯不夠。

有的人或許會說,說不定是夏言多次跟嘉靖唱反調,嘉靖要殺掉他呢?畢竟夏言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於嘉靖修道一事一直都是反對態度,提三件事即可:

第一、嘉靖叫他寫青詞,結果第二天卻沒有看到他的青詞。那他昨天的晚上幹嘛了呢?在睡大覺。

第二、嘉靖賞賜給他一頂道士專用的香葉冠,而他呢?幹脆放在家裏吃灰。

嘉靖問他為什麽不戴,他直接就是一句,我可是大臣,怎麽能帶這種東西?嘉靖當時的臉想必都是紅的,畢竟當時在場的可不止復言一個,還有其他的大臣。

什麽叫作當眾出醜,這就叫當眾出醜。

第三、嘉靖規定,但凡進宮能坐轎子的官員,都改成騎馬,因為道士也是騎馬。但夏言卻偏偏唱反調,別人騎馬,他硬要坐轎子。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唱反調行為,夏言的死簡直就是他咎由自取。

但要知道一點,嘉靖可是一位成熟的皇帝,僅僅因為唱反調,他就要將夏言殺掉,這放在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畢竟人家這個反調唱的有理有據,又不是無理無據,你要是殺掉他,相當於成全他,這樣一來,他就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諫臣的名號,說不定後人還會將他比成魏征。

這也是為什麽明朝的言官一個比一個不怕死,就是看準了皇帝不會殺他,就算皇帝會殺他,他也不怕,因為會留下一個好名聲。

一般情況皇帝連打他都不會打,畢竟可不能成全他。但嘉靖卻一反常態,不但將夏言處死,還是以一種屈辱的方式處死。

要是說他們兩個沒有大到無法化解的恩怨,是不會這樣去做的。而這個無法化解的恩怨很有可能就是夏言要聯合方皇後將他整死。

畢竟夏言跟他不對付,已經是擺在明面上的事情,他要是一直在的話,夏言失勢只是時間問題。但他要是不在,說不定夏言就能長期在位。

而對於方皇後而言,他要是一死,自己就能成為皇太後,而當時嘉靖的兒子可都還年幼,最大的連十歲都不到,到時候豈不是可以垂簾聽政。

05

有的人或許覺得以上的說法雖然有理有據,但總感覺有點牽強,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

但只要熟悉的歷史,就會察覺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件歷史事件背後,或許隱藏著各種其他原因,就比如朱厚照。

他在後人的印象裏簡直就是一文不值,畢竟他活了一輩子,玩了一輩子,先是跑到北邊打蒙古,後是跑到南方旅遊,而且還在皇宮裏建了一個豹房供自己享樂,又重用太監劉瑾到處為非作歹。

但要是一仔細就會發現,真實的朱厚照似乎跟人們想象的不一樣。

他跑到北邊打蒙古,可是以勝利告終,而這一場慶州之戰可謂是大勝利。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在此之後,韃靼部的首領小王子就不敢再侵犯大明邊境。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打遍邊境無敵手,甚至敢在明朝的境內駐紮。

但明史對於這一場戰爭的記載卻是明軍傷亡五十二,蒙古傷亡十六,這簡直是拿別人當傻子。

「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明武宗實錄】

要知道,雙方的參戰兵力總計高達十余萬,而這十余萬人別說打仗,就算是互相扔磚頭,陣亡的人數都不會低於一百。

更何況,要真的僅僅只傷亡十六人,小王子又豈會不敢再次侵犯大明邊境。這明顯就是故意的抹黑他。

而朱厚照南巡,可不僅僅只是南巡,他作為皇帝,肯定要了解當地的各種稅收情況,而這是江南士紳不能接受的。

畢竟他們隱瞞田地不報,那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要不然明朝登入在冊的田地數量怎麽可能會一朝更比一朝少。

洪武一朝還有八百萬頃左右,到弘治這一朝僅僅只剩下四百萬頃左右。那一半難不成被他們吃了嗎?

朱厚照這一鬧,不就是要往他們的身上割肉嗎?

眾所周知,劉瑾是奸臣,但要知道,就是這個奸臣在位期間推行改革,張居正丈量田地誰都知道,但在他之前,劉瑾也丈量過田地。

而他還重新規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員兒子才能蔭職,而這個蔭職並不是直接繼承,還需要經過簡單的考試。

什麽是蔭職呢?就是兒子靠著父親的官位在朝廷中當官。

原本這個蔭職是五品到一品的官員兒子,但有個前提,那就是在位期間政績彪悍,但到正德一朝,已經從政績彪悍變成只要相安無事即可,已經明顯影響到朝廷的風氣。

正是因此,劉瑾才進行改革。

要是粗粗的了解朱厚照、劉瑾,肯定不知道他們也有如此光輝的一面。

而至於豹房是不是享樂的地方,是有爭議的,畢竟要是享樂的話,為什麽批好的奏折都是從裏面出來?

有的人或許會說,是劉瑾,既然有可能是劉瑾,那為什麽不可能是朱厚照?

說不定是他為了避免文官集團監視,才特地跑到豹房辦公。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對於皇帝而言,文官集團就是一把揮之不去的大手。

至於夏言是否是因為謀殺嘉靖才被嘉靖除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看到這,已經有一個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