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速戰速勝,不打無準備之仗——作戰篇
本篇是在接上篇「廟算」之後的用兵,即「先計而後戰」之戰。主要透過對戰爭依賴於經濟的分析,論證了速戰速勝指導思想的重要性,並進而提出了達到速戰速勝目的的有效方法。
◎兵馬未動,糧草要先行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兵法·作戰篇】
凡用兵作戰,一般情況下都需要大量的財力保障。如要動用四馬拉的輕快戰車千輛,用牛皮遮蓋的輜重車千輛,出動步兵十萬,還要向千裏迢迢之外的戰場運送軍需糧秣。如此前方後方的費用,招待來往國賓使節、食客等外事交往的花銷,制作弓箭矛盾等所需膠漆器材的補充,車輛盔甲的維修和保養,每天耗資都非常巨大,需千兩黃金。只有把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精讀
軍事後勤,是戰爭的物質基礎,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大的作用。古今中外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對後勤建設無不非常重視。拿破侖在決戰勝利後,曾把第一枚勛章掛在他的後勤部長的胸前;毛澤東極力強調軍隊生產隊的作用,等等。時至今日,軍事後勤理論日臻完善,但追本溯源可見到,軍事後勤這一思想理論體系框架,正是基於中國古代兵法名著【孫武兵法】而建立的。古代簡陋的兵器和原始落後的作戰方式與指揮方式,不僅沒有阻礙,反而促進了先進的軍事理論的誕生,【孫武兵法】至今仍被兵家奉為兵經。
戰爭是經濟力量的對抗,是人與人之間在智力上的爭鬥和體力上的廝殺。尤其是在古代,由於生產力很不發達,人的體力與馬匹的強弱甚顯重要,因而作為將帥在謀略消滅敵人同時,必須首先考慮到保存自己。顯而易見,饑困幾天的士兵是談不上有很強戰鬥力的,兵強馬壯無疑是取得作戰勝利的前提。而人要吃飯,馬要食草,損壞了的兵器裝備要有及時的補充,由此必須有切實可靠的後方勤務。對於這一點,2500多年前的孫武是獨具慧眼的,他在兵書中直截了當地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軍爭篇】)在那時,軍事術語中還沒有「後勤」、「軍需」等詞,但他在這裏所列舉的「輜重」、「糧食」、「委積」,卻大體上包括了現代軍隊所說的後勤軍需的基本內容。孫武的這段話,明白無誤地向人們昭示著這樣一句戰爭信條:軍隊無後勤不戰自亡。
歷史證明,沒有經濟條件與經濟資源,是無法取得戰爭勝利的。古今中外戰爭都是政治、軍事與經濟的競賽,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是較強的。戰國時代,商鞅就認識到「國不富,不可以養兵」。經濟是實施戰爭的基礎,戰爭嚴格受物質條件的制約。只有在充足的物質條件保證下,才能確保戰爭的勝利。同時,戰爭又會嚴重地破壞經濟,致使國家處於困境而無力再實施完成戰爭。孫武透過對戰爭費用的實際考察,認為充足的物資保障是實施戰爭的前提條件。所以,說明戰爭極大地依賴於後勤,只有物質齊備,方可興眾舉師征伐。
戰例
正十七年(1357)攻占徽州後,朱元璋親自到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朱升高瞻遠矚地送給他三句話:「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說,要擴充兵力,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朱元璋認為老儒的話很有道理,即提出了一個在兩淮、江南地區「積糧訓兵,待時而動」的行動計劃。
「興國之本,在於強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緊軍隊建設,提高軍隊的作戰本領,尤其重視軍事紀律的訓練和整頓,強調「惠受加於民,法度行於軍」。同時,朱元璋大抓農業生產。他設定營田司,任命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並且還抽出一部份將士,在戰事之余開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組織農村壯丁,一面練武,一面耕種。這樣一來,軍隊的後勤軍需有了保障,所生產的糧食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支援貧苦的百姓,改變了軍隊歷來吃糧靠百姓的習慣,深受農民的歡迎。
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朱元璋還禮賢下士,廣攬人才。劉基、葉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土被應聘至應天,朱元璋稱他們為「四先生」,特築禮賢館,給他們居住。
此外,朱元璋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較早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時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系,用的還是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的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連鬥爭的口號也不改變。直到朱元璋改稱吳王後,釋出文告,第一句話仍是「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屬。朱元璋經過如此數年臥薪嘗膽,積蓄力量,開拓疆土,鞏固根據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況下,培養了一支足以與元軍相匹敵的軍事力量。
隨著朱元璋勢力的一天比一天強大,原先的盟友,為了爭奪利益,也逐漸變成了對頭,變成了朱元璋改朝換代的強大阻力。於是,朱元璋在同元軍進行殊死搏鬥的同時,不得不對盤踞在周圍的敵對勢力進行清除。四周的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部,以陳友諒部的勢力最大。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攻下了南京外圍的重鎮太平,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他還在太平立國,自稱皇帝,並調集舟師,從江州向東直指應天。聲稱此役有張士誠配合,攻陷應天,指日可待。在陳友諒的囂張氣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將感到局勢緊張。有的主張出城決一死戰,有的主張棄城轉移,也有的主張獻城投降。諸說紛紜.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問站在一邊默不作語的劉基。劉基斬釘截鐵地回答,先斬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敵獲勝。他說,陳友諒劫主稱帝,驕橫一世,其心時刻不忘金陵。現在氣勢洶洶,順江東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讓。我們不能讓其得逞,只有堅決抵抗。他又說,常言道,後舉者勝,陳友諒雖兵驕將悍,但他們行軍千裏來犯我,既是疲軍,又是不義,而我們後發制人,以逸待勞,待敵深入後,我以伏兵擊之,自當必勝。這一仗對我們來說關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劉基的一番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的決心,他采納了劉基的計策,巧出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朱元璋不僅取得了保衛應天的勝利,還一鼓作氣收復了太平,鞏固了金陵這塊根據地。
陳友諒雖退守江西、湖北一帶,但他和張士誠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勁敵。為了掃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後推翻元朝政權,朱元璋軍中對東張西陳兩個戰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將領主張先易後難,即先打張士誠。這一戰略思想對朱元璋也產生了影響。
劉基的主張則相反,他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誌,只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也強,又據長江上遊,對我威脅最大。若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定會乘虛攻我;而如果先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則不一定敢輕舉妄動。故當先除陳。陳氏一滅,張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陳張既平,就可擁麾北上,席卷中原,大業便可告成了。劉基的分析高瞻遠矚,應該說是朱元璋掃平四海、建立大業的唯一正確戰略方案。朱元璋采納劉基之計,決定先征陳友諒,再攻張士誠,在全面勝利的道路上邁出了舉足輕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陳友諒戰死。消滅陳友諒勢力以後,朱元璋馬不停蹄,立即又揮戈東進,征伐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死。自此長江中下遊地區盡歸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在圍攻張士誠的同時,派大將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應天,從瓜州(今江蘇六合東南)渡江時,廖乘機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這樣,又為朱元璋以後的登基,掃清了一個絆腳石。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制服了浙江的方國珍,平定了福建的陳友定,又乘勝南進攻克了廣東、廣西。在實作了整個南部中國除四川、雲南外的統一後,不失時機地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同元朝政權展開了最後的大決戰。
元朝政權雖然依靠地主武裝,於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權都城汴梁(今開封),後又拔掉了宋最後一個據點安豐(今安徽),把北方紅巾軍也鎮壓下去。但它的統治基礎,也在各支起義軍,特別是北方紅巾軍的沈重打擊下趨於瓦解。此時,它僅僅依靠幾支地主武裝支撐殘局,且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了。
至正二十七年門367)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大軍出發前,他親自制定了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先取山東,撤除大部的屏障;再回師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如此一來,天下形勢為我所掌握,然後進兵大都,元朝勢孤援絕,可不戰而勝。」
北伐戰爭按照朱元璋的計劃順利實施了。當年十一月,徐達就率軍推進到山東,平定了山東全境;繼而兵分兩路,又勝利進軍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將領紛紛歸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間,北伐軍包圍元大都的戰略已告完成。
朱元璋在朱升「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下,退在後方穩步地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做好了戰前的物質儲備,一旦時機成熟,便一舉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這時他的實力已經是無人能敵了。他在這個過程中,謹小慎微,步步為營,充分體現出他出色的戰略決策意識。
◎就地取食,以戰養戰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孫子兵法·作戰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在一次戰爭中不進行第二次征兵,也即不再次征發兵役;不為作戰部隊第三次運糧,也即不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取之於國內,由國內供給制式兵器裝備;糧草則到敵國去奪取,靠在敵國或鄰近戰場的國家征集和采購,借以保證軍食的供應。這樣,軍隊的糧草給養供應就可以充足了。
精讀
戰爭依賴於經濟。奧國名將有一句名言:「作戰第一要素是錢,第二要素是錢,第三要素還是錢。」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縱觀古代歷次著名戰役,為將者無不視後勤補給(特別是糧草)為生命之源、勝利之本。拿破侖遠征莫斯科,俄國人堅壁清野,拿破侖在糧食告罄、禦寒無衣的情況下,被迫慘敗而歸。現代戰爭,如越南戰爭,美國耗費了近千億美元,大傷國家的元氣,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孫子為解決後方補給和戰場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因糧於敵」的主張,反映了他取之於敵、用之於戰、以戰養戰的戰略思想。「因糧於敵」是孫武重要的軍事經濟思想。「因糧於敵」主要講深入敵境作戰,奪取敵人糧草,就地補充給養的後勤保障思想。古代戰爭消耗主要在糧草上,加上當時運輸手段落後,組織遠道運輸十分困難,同時運輸線還往往是敵人攻擊的目標,因此,糧草補充對軍隊、對國家都是一個沈重負擔,造成勞民傷財,國困民疲的狀況。這都是由於遠道運輸所造成的。基於這種情況,孫武提出了「因糧於敵」的主張,強調指出:「故智將務食於敵」。這樣做可以減輕本國負擔,免除運輸的壓力,而且有較高的保障,這實際上是鼓勵將士們就地取材。由於後勤補給是在敵國就地解決,這樣就極大地減輕了本國的財政開支和人民負擔,使戰爭能夠按照己方的意圖,順利地進行下去。
孫子這種「就地取材,以戰養戰」的辦法,與商業活動中「借地生財」、「借錢生錢」是一致的。在企業生產、商業經營中,「因糧於敵」也是一個重要策略。
人類生存須臾離不開環境,而環境是個難以預測的變數,人類無法抗拒環境,我們只能隨環境之變而隨時隨地變換生存方式。雖說人類有時可以改造環境,但那只是微弱的一點點,有相當大的局限性。環境的變化少有規律,而人生的應變方式應該是有術可循的,而且應高招叠出。環境的變化可以對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是造成人生之變的一種外在張力。
1984年,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洛杉磯舉行,尤伯羅斯就任洛杉磯奧委會組委會主席,主持籌辦洛杉磯奧運會。尤伯羅斯應聘經營奧運會不久就公開宣稱,政府不掏一分錢的洛杉磯奧運會將是有史以來財政上最成功的一次。尤伯羅斯誇下如此海口,使不少舉辦過奧運會的人士目瞪口呆。
眾所周知,舉辦現代奧運會是財政上的一場災難。自從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龐大、奢華和浪費,成為舉辦奧運會的一種時髦和趨勢。舉辦一次奧運會要幾億美元的投入,已屬於見怪不怪的現象了。尤伯羅斯如此說法,難怪人們不敢相信了。
其實尤伯羅斯決不是口出狂言,他已成竹在胸。尤伯羅斯查閱了歷屆奧運會舉辦情況的資料,他看到,前幾屆奧運會之所以耗資巨大、虧損嚴重,主要是由於必須要負擔龐大的建築設施成本。他看到洛杉磯有現成的各種運動場地,同時,這裏三所大學的學生宿舍可以作為選手下榻的奧運村,所有這些基本的大宗計畫幾乎都不必另行建設。剩下的就是如何充實一些必要的設施了。尤伯羅斯決定實行各個計畫直接由贊助者贊助設施的辦法。
與經濟界的贊助者打交道是尤伯羅斯的拿手好戲。尤伯羅斯親自談判一宗宗贊助合約,運用他的推銷才能,挑起同行業之間的競爭。一開始,尤伯羅斯首先對贊助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些聽起來苛刻的要求非但沒有嚇走贊助者,反而對贊助者具有了更大的誘惑性,結果是贊助者紛紛前來,一時間贊助成了一大熱門。其中索斯蘭公司最急於加入贊助者的隊伍,甚至還沒搞清它要贊助的一座室內賽車場是什麽模式,便答應了組委會提出的條件。
最後,尤伯羅斯以5個贊助者選1個的比例選定了30家贊助廠商。這些贊助單位都欣然應允將使洛杉磯奧運會擁有最先進的體育設施。
數額最大的一筆交易是尤伯羅斯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做成的。尤伯羅斯實行了美國三大電視網爭奪獨家播映權的辦法,使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出資2.25億美元奪得播映權。
尤伯羅斯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分別賣給了美國、歐洲、澳洲等。從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廣播電台免費轉播體育比賽的慣例被打破了。
1984年奧運會是奧運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這不但表現在財政上有所盈余,更表現於這屆奧運會是奧林匹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尤伯羅斯以經營企業的手法籌辦奧運會,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後的歷屆奧運會也深深地打上了尤伯羅斯的銘印。
「就地取材,以戰養戰」是古代用兵常采取的一種策略。洛杉磯奧運會之前的所有奧運會都是賠錢的,然而尤伯羅斯卻看到了它的無限商機,他利用了以會養會的方式,拉贊助,賣播映權,不但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而由此也大賺一把。所以自1984年以來,奧運會的主辦權亦成為各個國家爭奪的焦點。
戰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閏九月,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進,由碭縣(今河南永城東北)出發,首先攻克成武(今山東成武縣)。劉邦的部隊以碭山起義軍為基礎,加上征集來的陳勝、項梁的散卒,總兵力還不滿1萬人。十二月,劉邦引兵至栗邑(今河南夏邑縣),收編了剛武侯的反秦力量4000余人,並與魏將皇欣、武滿共同打擊秦軍,連獲小勝。當時,秦軍主力已由章邯帶到巨鹿與項羽交戰,由於秦軍在黃河以南機動部隊很少,而且連滎陽、洛陽、開封、南陽、函谷關、武關的重鎮險塞,都沒有增兵防守。這就給劉邦西進以可乘之機。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二月,劉邦北攻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遇到彭越率領反秦的農民起義軍,兩軍協力攻城未克,劉邦乃引兵西進。
當劉邦經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時,有一位名酈食其的老儒生求見。劉邦一向討厭儒生,這時正由兩個侍女在給他洗腳,就很隨便地說:「讓他進來。」酈食其一見劉邦如此傲慢無禮,也不下跪,只是躬身作了個揖。劉邦頭也不擡,像沒看見一樣。酈食其就高聲道:「足下帶兵到此,是幫助秦打各路義軍呢,還是幫助各路義軍滅秦?」劉邦聽他如此問話,便大怒道:「哪裏來的書呆子,普天下的人在秦的暴政下受苦已夠長久了,各路義軍這才聯合起來攻秦,怎麽說是幫助秦打各路義軍呢?」酈食其道:「既然要配合各路義軍消滅暴秦,那麽,你接見長者就不應該這樣傲慢無禮。」劉邦聽他出語非凡,立即停止洗腳,站立起來,整理好衣帽,恭恭敬敬地扶老人上座,虛心向他求教。酈食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闡述了六國成敗的原因。劉邦非常佩服,就問他怎樣才能戰勝強秦。
酈食其笑笑,然後說:「足下兵馬不足萬人,要直接深入秦地作戰,就好比將頭伸入虎口,危險得很!」
劉邦正為自己孤軍作戰、後勤補給困難重重而一籌莫展,急忙向酈食其求教,道:「劉邦才疏智淺,請先生指教。」
(溫馨提示:全文小說可點選文末卡片閱讀)
酈食其道:「兵法雲:‘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將軍為什麽不到秦軍的糧倉中去取運糧食呢?」
劉邦見酈食其話中有話,於是更加恭敬地向酈食其請教。酈食其慢吞吞地說:「我們身邊就有一個現成的大糧倉——陳留縣城,那裏面的糧食堆積如山,足夠將軍1萬人馬食用兩年有余,將軍何不揮師先取陳留,以解後顧之憂!」
劉邦道:「還請先生示劉邦奪取陳留的妙計。」
酈食其道:「我與陳留縣令相識多年,願憑三寸之舌去勸說他歸附將軍,如若不從,請將軍夜間帶兵攻城,我在城裏作內應。」
劉邦連連致謝。
酈食其告別劉邦,徑至陳留縣城。縣令見是故人,盛宴相待。席間,酈食其縱談天下大勢,以利害得失示以縣令,不料縣令卻慷慨陳詞,願與陳留共存亡。於是,酈食其便大談守城之計,縣令高興起來,連連與酈食其「幹杯」,不久就喝得酩酊大醉。
酈食其灌醉丁縣令,到了夜半分時,悄悄跑到城門下,開啟城門,放劉邦的人馬進入城中。可憐縣令還在酣睡中就已成了刀下之鬼。
劉邦奪得陳留縣城,開啟糧倉,果然看見糧食堆積如山,當即封酈食其為廣野君。劉邦的部隊有了足夠的軍糧,西進途中,不搶不掠,深得百姓擁護,隊伍不斷擴大。
三月,劉邦西攻開封未克,與秦將楊熊戰於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和曲遇(今河南中牟縣),大破之,楊熊被迫敗走滎陽。四月,劉邦攻占潁川(今河南禹縣),然後北攻平陰(今河南孟津縣東),封鎖黃河渡口,由此南下與秦軍戰於洛陽東。洛陽東一戰,劉邦失利,南出輾轅(今河南偃師縣東南)險道,退往陽城(今河南禹縣)。這時,張良率南韓之兵跟隨著劉邦。
六月,劉邦和張良南下,大敗秦南陽郡守呂齮齡,呂齮退守宛邑(今河南南陽縣)。劉邦急欲由武關進入關中,想繞過宛邑西進。張良說,「你只知急於入關,卻不知秦軍兵力尚多,據險自守。如今不攻下宛邑,宛邑守軍從背後襲擊我們,強大的秦軍在前面阻擊我們,太危險了。」於是,劉邦連夜引軍繞道回來,把宛邑重重包圍。呂齮無力抵抗,被迫投降。七月,劉邦由宛邑繼續西進,連拔胡陽(今河南唐河縣南)、酈析(今河南內鄉縣)等地,直逼關中東南門戶武關(今河南西峽境內)。
同年八月,劉邦率數萬大軍兵臨武關。這時,在河北戰場上,項羽早已擊潰王離軍,章邯也已投降。秦王朝在行將滅亡之前,內部矛盾加劇,秦相趙高逼殺秦二世,遣使與劉邦談判,企圖和劉邦瓜分關中。九月,立子嬰為秦王,去帝號,子嬰計殺趙高,遣將扼守峣關(今陜西藍田縣東南),阻止起義軍進一步西進。峣關前據峣嶺,後靠蕢山,地形險要,是由武關北入鹹陽的最後一關。張良認為不宜強攻,建議一面設疑兵,一面利誘峣關守將。秦峣關守將果然叛秦,並表示願和劉邦一起進攻鹹陽。張良又說:「只是守將欲叛降我們,恐怕其士卒未必隨從。不如乘其松懈發動攻擊。」劉邦接受這一建議,乘峣關守備疏忽之際,繞過峣關,翻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十月,劉邦率軍進至霸上(今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無力再抵抗,於是手捧皇帝玉璽,「素車白馬」出城,向劉邦投降。秦朝至此滅亡。
◎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孫子兵法·作戰篇】
所以,要使部隊和士卒勇猛地沖鋒陷陣殺敵立功,就要對部隊進行政治動員,鼓起部隊高漲的士氣,激起士卒對敵人的憤怒仇恨之心理;要使士卒奮勇爭先搶奪敵人的軍需物資,就要使用物質獎勵的方法。
精讀
孫武反復倡導說,在奪取了敵人資財後,就要分出一部份獎勵部下,是為「掠鄉分眾」,在攻取土地後,就要分與有功者,是為「廓地分利」。(【軍爭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這樣可以達到激勵士氣的良好效果。激勵士氣的方法有智愚高下之分,只有掌握好其分寸尺度,靈活發揮,機智套用,可以讓你在需要兵士拿出他們最大的力量,拼死效力時,派上絕妙的用場。
鼓勵士氣作為一種領導藝術,不僅適用於前線作戰,而且也適用於安定環境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欲望。運用這種心理,可以充分調動下級積極性,在競爭中展示自己的價值。
有個煉鋼車間,任務總是完成不好,廠長為了讓工人更好地完成任務,便下到該車間與工人一起加班,有廠長在,工作效率自然比平時要高。臨下班時,廠長問一當班的工人,「我們今天煉了幾爐?」「6爐。」工人回答道。於是廠長要了支粉筆,在車間的地面上寫了一個大大的6字。夜班工人接班後,見這個6字便問怎麽回事,日班工人不無自豪地說,「這是我們今天的工作成績,是廠長替我們寫的。」夜班工人聽後非常不服氣,憋足勁非要超過白班工人不可。第二天,白班工人接班時,見地上寫了個大大的7字。白班工人也激起了比賽浪潮,到下班時,鄭重地寫下了一個特大的10字。煉鋼車間的任務在工人的自覺的競爭中順利完成了。
利用自尊、好勝心理,激發競爭意識,調動其積極性,比說教、勸解效果要好得多。
無獨有偶,一位美國領導采用另外的激勵辦法,給予下屬一種榮譽,從而發揮了下屬的積極性。
美國一家紡織廠原來準備給工人買一些價格較高的新椅,放在工作台上休息用。這本是件普普通通的福利設施,但領導一動腦筋,竟變成了激勵機制。工廠規定:如果任何人超過了每小時的工作定額,則在一個月內贏得椅子。頒發椅子的方式也很特別,工廠領導將椅子拿到辦公室,請獲獎的工人坐在椅子上,然後,在大家的掌聲中,領導將他推回車間。這種「僧多粥少」的椅子,便成為工人競爭的目標。保住它和搶到它都是一種榮譽的象征。各種激勵的辦法很多,但總起來說其實就是兩種:一種金錢,另一種是榮譽,當然榮譽的狹隘定義就是虛榮心。金錢是一種刺激性的,略帶有一種強迫性,而榮譽的作用是在精神上,更容易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榮譽激勵法的成敗還是要看客觀的小環境和大環境。當人的物質欲望遠遠大於精神需求時,榮譽的作用變得非常渺小。然而在艱苦年代,精神力量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是因為,大環境中沒有多少貧富差距。
因此,利用榮譽激勵法首先要保證在具備大環境的基礎上,人們相對處於一個比較安全的心理狀態(科學家將人類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存、安全、價值三種需求)下,榮譽的作用才會凸現出來。
戰例
公元前204年,韓信平定了魏國之後,黃河以北還有趙、代兩個諸侯國。韓信又向劉邦提出一個消滅這兩個諸侯國、奪取齊地、迂回包抄項羽的作戰計劃。
劉邦采納了韓信的這一意見,撥給他3萬精兵,並派張耳去協助他。
韓信在擊破代國後,這時項羽正在猛攻滎陽。滎陽告急,劉邦只好把韓信的部份精兵都調到那裏去,以加強滎陽的防守,而給韓信留下來的大部份是剛征集來的新兵,人數也只有幾萬,但韓信並沒有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
這一年的秋天,正是秋高氣爽的大好季節,韓信領兵抵達太行山,進逼趙國。
趙國實有十多萬軍隊,但號稱20萬。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聽說韓信率領漢軍來了,便把軍隊部署在趙國西面的一個隘口——井陘口。
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個隘口之一。它的西面,有一條長約百裏的狹窄驛道。這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趙國的謀士李左車建議陳余說:「韓信攻滅代國,乘勝而來,銳氣正盛,我們應該避開他的鋒芒。」
接著,他向陳余獻計說:「漢軍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他們是從遠道而來,糧草得從千裏以外運來。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無法並列透過。我帶3萬人馬,抄近路奪取他們的糧草,並且堵住漢軍的退路。您則率大軍,深溝高壘,堅守不戰。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這樣不出十天,我們就會取勝韓信。」
李左車的這個計謀著實厲害。誰料想陳余是個書呆子,他驕傲自大,卻又書生氣十足。聽了李左車的話,他不以為然地笑了幾聲,說:「講道義的軍隊不使用詐謀奇計。何況兵法上不是早就說過‘兵力是敵人的十倍就圍殲它;兵力比敵人多一倍,就可以交戰’嗎?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幾萬,其實不過幾千人。他們從千裏之外來攻打我們,已經極度疲勞了。像這樣弱小的軍隊我們都避開不打,以後遇到強大的敵人那又該怎麽辦?再說,各路諸侯也會譏笑我們膽小,就會輕舉妄動來進攻我們。」
陳余斷然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得知這一訊息後十分高興,馬上率領軍隊,開到離井陘口30裏的地方,駐紮下來。
半夜裏,韓信開始布置作戰任務。他挑選了2000名手腳靈活的騎兵,每人帶著一面漢軍的紅旗,趁天黑,悄悄地從山間小路繞到趙軍大營側後方隱蔽了起來。韓信對他們說:「你們埋伏在那裏先不要動。等到我軍後退,趙軍離開軍營追擊我們時,你們就立即跑進趙軍軍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我們漢軍的紅旗。」
2000名騎兵秘密出發後不久,韓信又派出1萬人馬,開到了井陘口附近綿蔓河的東岸。
綿蔓河水深流急,漢軍士兵們望著奔流不息的河水,一肚子疑惑。正在疑惑之時,韓信命令他們背靠河岸,擺成了一個「背水陣」,這使漢軍將士們更加疑惑起來。
當趙軍的將士們知道韓信在綿蔓河背水列陣,都譏笑起韓信來:
「都說韓信深通兵法,用兵如神。原來他就是這種水平啊!
「連起碼的用兵常識都不懂。他把軍隊駐在河邊,我們一進攻,看他們往哪裏退?」
「退到河裏喝水去吧!哈,哈,哈……」
「韓信真是個大傻瓜!」
趙軍軍營裏高興萬分。漢軍將士也難免議論起來:平日號稱足智多謀的韓大將,這次怎麽想出這麽個陣形,是不是一時糊塗了?
東方出現了魚肚白,天漸漸地亮了,不平常的一天開始了。
漢軍主力在韓信的親自統帥下,打著大將旗號,排列著隊伍,朝井陘口開過來了。
陳余見此,興奮地叫了起來:「來得太好了,我就是怕漢軍主力不出來。今天一定叫韓信這小子有來無回!」
陳余一聲令下,10萬趙軍將士在一片「活捉韓信、張耳」的叫喊聲中,漫山遍野地朝漢軍沖殺過來。
一陣廝殺。趙軍人多勢眾,漢軍看起來有點支持不住了。他們丟下旗鼓,在韓信、張耳的帶領下,朝著綿蔓河方向退卻。
趙軍一見漢軍撤退,緊迫不放,—正在這時,韓信帶領主力部隊退到綿蔓河邊,跟原來背水列陣的1萬漢軍會合起來,回過頭來,跟趙軍重新展開了激戰。
激戰中,只聽見韓信向漢軍將士們高喊道:「我們後面就是急流滾滾的綿蔓河,沒有任何退路。、如果不奮力拼殺,頂住敵人,大家就會被趕下水中淹死。弟兄們,讓我們跟趙軍拼個你死我活吧廠
【孫子兵法】品讀
周廣宇
歷史
免費閱讀
(點選上方卡片可閱讀全文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感覺小編推薦的書符合你的口味,歡迎給我們評論留言哦!
關註男生小說研究所,小編為你持續推薦精彩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