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9日,中南海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會議。這場會議群賢畢至,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開國元勛皆有參與。然而當張國華中將到達會場時,毛澤東卻用他那雙寬厚的大手一把將其拉住,然後讓他坐在眾位開國領導中間匯報工作。
張國華戎馬一生,面對敵人時從來不知膽怯為何物。但這一次,面對殊榮,張國華卻顯得有些拘謹,不夠自然……
一、劉鄧首長選擇張國華進軍西藏
新中國成立一個多月後,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便將目光投向了世界之脊、中國神聖的領土——西藏。
經過深思熟慮,毛澤東決定將解放西藏的任務交給第二野戰軍。同時毛澤東還建議西南局的劉伯承、鄧小平胡賀龍:「應立即決定入藏的部隊以及領導經營西藏的負責幹部等問題,並立即著手布置一切。」
這是一份帶有四個「A」的緊急電報,此時國民黨反動派雖然大勢已去,但帝國主義者對西藏垂涎欲滴,西藏上層集團也是野心勃勃,試圖抗拒人民軍隊的解放。對於毛澤東來說,解放西藏是個極其迫切的問題。
劉伯承和鄧小平不敢怠慢,他們連夜進行了商談。劉伯承說:「關於進軍西藏的人選問題,我原想讓杜義德去,可他身體不行。」
鄧小平略一思索,然後靈機一動:「這事我也想了很久,讓「地主」去如何?」
鄧小平口中的地主,正是18軍的軍長——張國華將軍。1950年時,張國華剛滿36歲,正值年輕力壯的時候。張國華的軍教生涯非常有特點,他以解放戰爭為界,解放戰爭前主要從事政治工作。
加入紅軍隊伍早期,張國華擔任過青年幹事、黨支部書記、政治指導員等職務。除在一軍團第二師五團三營九連任指導員時,因連長犧牲,做了短時期的連長,其他時間主要做部隊的政治工作。 到了抗戰結束時,張國華是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縱隊副政委。
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張國華卻「改行」從事軍事工作。解放戰爭進入尾聲時,張國華已經成為了18軍的軍長。因此張國華是個不可不扣的、軍政雙全的名將。就如 一一五師黃河支隊司令部參謀徐捷所說:
「張國華決策果斷,是經過長期考驗過得硬的政治工作者。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員,有組織戰役戰鬥的能力,有勇敢頑強的戰鬥作風。」
用武力解放西藏,並不困難。但正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解決西藏問題,政治要遠遠大過於軍事。 張國華強調紀律和統一戰線,要求部隊打出軍威,安定形勢,開啟局面,群眾擁護。他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文武雙全。是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
由於張國華善於發現人才、聚攏人才,因此他也有「人才地主」的綽號
劉伯承聽完一拍巴掌:「張國華!不謀而合啊!真是太好了。就這麽定了,馬上讓辦公室通知張國華,速來重慶領受任務。」
張國華接到電話時,18軍剛剛完成了解放成都的任務,正準備揮師川南。接到通知後,張國華馬不停蹄地前往重慶接受了任務。
從此以後,張國華便與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二、進軍雪域
張國華得到進軍西藏的任務後,立即發現自己首先要做的問題,就是做好18軍官兵們的工作。18軍的原定計劃本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張國華已經被任命為川南行署主任。
原本可以在四川吃大米,這下可好了,要去高原嚴寒的西藏去喝西北風。有些指戰員一時轉不過彎來。 得知進藏訊息後,18 軍許多官兵難以接受,出生入死這麽多年,好不容易能夠安定下來成家立業,下進藏的決心實屬不易。一些人選擇不辭而別,當逃兵。有的班甚至一天之內只剩下了班長、副班長,急得幹部晚上輪流守門,不敢睡覺。
張國華氣得虎眼圓瞪 :「去,把他們都給我抓回來!」兵抓了回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張國華轉念一想,抓人治標不治本,必須讓戰士們從心瑞克服畏難情緒,必須讓他們真心願意進入西藏。
為此,擅長政治工作的張國華組織了一場壯大的動員大會。在大會上,張國華慷慨激昂地說:
「解放西藏,去西藏建立黨組織,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
隨後,張國華又動情地說:
「如果西藏被帝國主義分割出去,我們的西南邊界後退到金沙江,恐怕我們在四川也坐不穩了!進軍西藏確實苦,以解除人民痛苦為己任的解放軍能看著人民的苦難而不管嗎?」
張國華的演講大大鼓舞了18軍官兵的事情,使讓他們紛紛放棄了在川南安家的打算。 決心書、血書紛紛寄來,要求進藏。
事實上,對於張國華來說,進軍西藏是一個多麽艱難的抉擇啊!他五歲的愛女——難難,在即將進藏的前一刻因肺炎去世了。而他的妻子也剛剛懷孕,正是需要撫慰、需要照顧的時候。然而現在不是家長裏短、兒女情長的時候。
張國華摸了可愛女兒冰冷的小手,告別了妻子,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
謹聽首長的教誨,張國華帶領18軍一路爬冰臥雪、翻山越嶺,克服了高原反應,將紅旗插到了雪域高原。他們打土匪、修公路、籌集物資,做群眾工作。在西藏,補給是相當困難的。為了不擾民,18軍貫徹「不吃地方」的原則,靠挖野菜、捉泥鰍充饑。
藏族人視老鷹是天菩薩、魚是水菩薩、老鼠是地菩薩,部隊就規定嚴禁打鷹、釣魚、捕鼠。指戰員們說:「我們寧可餓死,也決不違反部隊紀律和民族政策。」
真是撼山易,撼18軍難,
在昌都,張國華與西藏上層分子的武裝打了一仗。此戰之中,我軍僅以不到200人的傷亡,便全殲了藏軍主力5000多人。這場戰役不僅是新中國在大陸的最後一場戰役,同時也大大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協定簽訂當天下午,毛主席專門接見了張國華這個大功臣。這是張國華第一次見到偉人。
一見面,毛澤東便幽默地說:「你是江西老表吧!」張國華激動地說:「我是江西人?」
「啥時候參加工作的?都在哪些部隊幹過嗎?」毛澤東又問道。
當毛澤東聽說張國華一開始曾是袁文才、王佐的部隊工作時,不禁大喜過望:「你還是個「井岡山啊!」」
從此以後,毛澤東在多個場合都親切地將張國華成為「井岡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他對那裏的一草一木都懷有著深刻的感情。據說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就曾深有感觸地說:
「當年在井岡山戰鬥過的人不少,朱德、羅榮桓、陳毅、何長工、彭德懷、譚震林。陳正人、江華、蕭克、賀子珍等。袁文才、王佐不在了。現在西藏軍區工作的張國華,原是王佐部隊的兵,是個很能幹的同誌。」
張國華在西藏的出色工作,給毛澤東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也讓他贏得了這位偉人的刮目相看和器重。
三、雪域戰神
在西藏,張國華一面抓軍事建設,一面進行屯田生產,並在第一年就獲得了大豐收,收獲糧食20萬斤。到了1954年,駐藏部隊所囤積的糧食就達到了2億多斤。不僅如此,戰士們所經營的菜譜,還給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蔬菜。張國華的屯田行動,大大減輕了西藏當地人民以及中央的負擔。
1955年,張國華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西藏雖然已經和平解放,但卻並不太平。1959年,西藏上層集團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張國華坐鎮西藏,最終將叛軍全部殲滅。
西藏之所以會有叛亂,實際和西藏上層集團的後台老板——印度有關。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則透過不平等條約,在西藏擁有特權。印度獨立之後,一直想將西藏拉向自己一邊,想繼承英國的殖民特權。但隨著解放軍的進藏,印度的陰謀也隨之破滅。印度反華勢力不甘心失敗,印度總理尼赫魯也祭出所謂「前進政策」,即沿著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向前推進,試圖最大限度地蠶食我西藏的領土。
毛主席雄才大略,自然不會讓印度得逞。到了1962年,印度無視中國的一再忍讓,變本加厲地對我軍邊防軍開槍開炮,打死了40多人。來而不往非禮也,毛澤東最終決定,一定要給印度和尼赫魯一個教訓。
當年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了一場會議,專門討論對印戰爭的問題,賀龍、劉伯承、周恩來等領導都列席參加。
毛澤東問千裏迢迢從西藏趕來的張國華:「這一仗有把握嗎?聽說印軍還有點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啊?」
張國華信心十足地說:「能打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贏。」張國華對印軍的情況很清楚,他們的裝備還不如我們,士氣也不高,頂多相當於國民黨中等部隊的水平。
毛澤東一生從不輕敵,他說:
「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辦法。打不贏,也不要怨天怨地,只怨我們沒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侵占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神聖的領土,是世人皆知的。天經地義,永遠不乏改變。總有一天,我們會奪過來的。」
很顯然,毛澤東是在給張國華卸擔子。在標記著印軍據點的大地圖前,毛澤東揮舞著手臂高聲說道:「掃了他!」
張國華剛在北京參加完會議,第二天便乘坐飛機回到了拉薩。此時張國華的身體已經有些不適,要知道在高原,一場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致命。然而張國華不顧身體的病痛,奮力工作,他冒著高燒組織前線指揮所。在高原反應之下,張國華感到自己的頭都要疼炸了。因為天高路線,警衛戰士們提出要用擔架將張國華擡上山。但是張國華卻說:「這是在打仗,讓戰士們看到了會有什麽影響!」
於是警衛戰士們不得不攙扶著他邊走邊勘察地形,部隊聞訊,頓時士氣大振。
第一戰該怎麽打,指揮所有人認為,為了保險起見,應先殲滅敵軍一個營。然而張國華考慮再三,為了邊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把印軍打痛。要吃就吃它一個旅,吃一個營不疼不癢,沒意思。
毛澤東接到張國華的作戰計劃後,對他的冒險精神擊節稱贊:「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就重來。」
10月20日,張國華帶領1.4萬解放軍偷偷摸到了印軍駐守的克朗節河谷附近,甚至在印軍身後也插入了部隊。
早晨7點30分,我軍數十門火炮同時轟鳴,將雨點般的炮彈砸在印度人的腦袋上。敵人修築的堡壘,一個接一個地報銷了。在敵人驚魂未定之時,司號員吹起了嘹亮的沖鋒號,我軍戰士紛紛從掩體中殺出,對敵人發動了勢不可擋的攻勢。
敵軍見狀,慌忙向後撤退,結果迎頭遇到了我軍穿插的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駐守在克朗節河谷的印軍第七旅全軍覆沒,俘虜其旅長丹瑞爾準將。張國華感嘆:「我從軍數十年,從未打過如此輕松的仗。」
印軍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張國華的精妙指揮。張國華並沒有因為印軍孱弱就輕敵,正所謂雄獅搏兔,必用全力。如果不是張國華周全的布置,我軍也不會贏得那麽迅速。
克朗節大捷後,張國華率部急速南進,連續擊潰印軍3個旅,殲敵7000多人,基本收復了所有的失地,拔掉了印軍所有的侵略據點。在我軍取得完全勝利,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情況下。張國華堅決執行在中印邊界主動停火、主動後撤的決定,從12月1日起組織部隊分批、分階段後撤。中國邊防部隊打出了武功軍威,贏得了中印邊境長期的穩定。
四、毛澤東讓張國華坐中間
1963年2月19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會議,聽取匯報的除了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以外,還有各大軍區、各軍兵種領導,各省委書記以及中央各部門的負責人。
在會議上,張國華親自匯報了剛剛結束的中印戰爭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情況。發言剛完畢,毛澤東就拉著張國華的手,一定讓張國華坐在中央領導們身邊。在敵人面前、在困難面前,張國華從不膽怯。但在這個殊榮面前,卻顯得有些拘謹。
談到我軍與印軍的作戰,毛澤東高興地說:「印軍前面防,後面不防,繞到屁股後面就完了。前面也可以打進去,古今中外,誰都怕抄後路。」
當張國華匯報到參戰部隊湧現出大量英雄模範事跡時,毛澤東動情地說:「過去嶽飛說過,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前兩句有片面性。那時候金兀術說撼山易,憾嶽家軍難。我們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對印反擊戰後,中印邊境保持了數十年的相對和平,並且一直持續到了今天。而張國華也拖著病體,投身到西藏的民主改革之中。 他先後擔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兼西藏軍區司令員;1969 年,當選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
當張國華被任命為成都軍區第一政委時,毛澤東還特意囑咐他, 到武侯祠好好學學晚清趙藩的「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既是偉人對張國華的鞭策,也是對他的器重。
1971年 8 月,張國華就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然而長期在雪域高原進行高強度的工作,張國華原本健壯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張國華年紀並不算太大,但他的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可以說,張國華是將自己的健康和青春,都獻給了西藏和那裏的人民。
1972年2月20日,張國華像往常一樣主持一次會議。但到了中途,張國華卻像一座巨山一般倒在了會場。周總理聞訊,親自安排專家小組連夜飛往成都,卻依然沒能奪回他的生命。當天夜裏,58歲的張國華猝然離世。
他的去世,讓中央領導措手不及。在首都機場,周恩來親自迎接了張國華少將的骨灰。周恩來一生僅親自迎接過兩位戰友的骨灰,一位是與他長期交往的陳賡大將,另一位就是他十分欣賞的張國華。
敬愛的總理傷心地說:「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地走了。」聽了這話,在場的領導們無不動容,有些人還哭出聲來。
對於新中國來說,張國華軍政雙全,年富力強,具有多年邊疆治理的經驗,是不可多得的、能獨當一面的人才。若他沒有早逝,肯定會受到中央更大的任用,實在太令人惋惜了。
毛澤東聽聞自己一向器重的張國華去世,也不禁黯然神傷。不久之後,北京召開了有關於四川問題的會議。有人請示毛澤東是否接見與會代表。對於這種請求,毛澤東一般很少拒絕。但毛澤東卻拍著沙發的副手,嘆了口氣道:「不見了,再見也見不到張國華了。」說完,毛澤東難以掩飾痛苦,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