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渡江戰役作戰命令詳細對比,看粟裕大兵團指揮能力如何一騎絕塵!

2024-05-15歷史

1984年,粟裕大將去世,釋出的訃告中,有一段極為矚目的評價:」指揮過一系列重大的戰役、戰鬥,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在開國所有將帥中只有粟裕有此獨一無二的評價

下面以渡江戰役中,兩份不同的戰役命令為例,可以窺探出為什麽只有粟裕能夠配得上「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這句對軍人來說至高無上的評價!

首先粟裕的渡江戰役部署命令

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命令

(1949年3月30日)

甲、略(情況通報這裏省略)

乙、我為實作京滬杭戰役規定之作戰任務與有力配合北平胡談對敵政治攻勢,奉中央軍委電令及總前委命令,決按二月二十日京字第一號預備命令,內定於四月十五日十八時統一發起戰鬥,茲將具體戰鬥序列與各部任務區分如下:

(一)七兵團(轄二一、二二、二四軍附本部騎兵團)由極陽鎮(不含)至姚溝(劉家渡東十八裏,姚溝含)段,按預定之鳳凰頸、土橋、六百丈、王家套、掃帚溝各渡口,展開渡江突擊,於完成登陸任務後,首先以有力一部份向南岸之上下遊沿岸橫掃,以策應中野與九兵團之渡江。

該項任務達成後,應以一部(不超過一個軍)負責割殲或包圍現在銅陵、貴池、青陽地區敵五五軍,其主力即應向東挺入敵人縱深,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之線以南(線不含),涇縣、寧國以北(線含)之間地區,經廣德向東挺進至長興、廣德、吳興、安吉之間地區,以截斷京杭公路並即在該區集結待機,並派隊向德清、杭州方向搜尋。爾後或視機集中主力協同八、九、十兵團作戰,或單獨負責攻占杭州,截殲可能由滬杭段南竄之敵,並準備於情況授權時(屆時另有命令)派出精幹部隊配合騎兵團搶占杭州中正橋及破壞浙贛交通(不準破橋),以免敵將機車南撤。

.(二)九兵團(轄二五、二七、三十、三十三軍)由姚溝(不含)至裕溪口段,按預定之泥漢鎮、臨江壩、龍王廟及裕溪口各渡口,展開渡江突擊(除以一部在蕪湖、裕溪口至和縣段佯渡或視機由該段渡江控制當塗南北地區,警戒南京可能南援之敵,與鉗制蕪湖之敵外,主力應由龍王廟至泥漢段渡江),於完成登陸任務後,並以一部策應七兵團渡江外,以不超過一個軍之兵力割殲或包圍現在三山街、舊縣地區之敵(二十軍,一三四師)及繁昌地區之敵(八八軍),奪取控制該帶陣地,與負責監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三兵團接替)

其主力應即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之線(含)及以北地區,經郎溪東西地區挺進至津陽、宜興及其以南地區集結待機,以策應八、十兵團作戰,並堅決堵擊京鎮段可能南竄之敵,以便視機協同八、十兵團聚殲該敵於京、鎮、句、丹、金(壇)、武、津地區。在我全軍及中野渡江完畢後擬以八、十兵團主力協同中野殲擊南京守敵時,即擬以該兵團東進至無錫地區(屆時另有命令),對上海方向警戒,待命配合野戰軍主力奪取上海或單獨進占上海,爾後該兵團即任淞滬之警備任務與

(三)十兵團(轄二三、二九、二八、三一軍及蘇北軍區三個警備旅與海防縱隊主力)由張黃港至龍稍港(含)段自行選擇渡口,展開渡江突擊,於完成登陸任務後,首求割殲現在江陰地區之敵(二十一軍),並奪取控制沿江南側陣地,當晚力求以有力部隊挺進奪取控制武進至城童堰之線,截斷京滬路並以一個軍向無錫挺進對東南警戒,擔任阻擊可能由常熟、蘇州地區西援之敵;

另以一部沿江南側向孟河、丹陽挺進,接應八兵團主力由欽江、揚中渡江;其主力應確實控制江陰、無錫、武進地區,堅決阻殲可能由東西兩方來援之敵,並力求與九兵團打通聯系,確實堵塞武進、無錫之敵南竄道路,爾後伺機協同八、九兵團或中野聚殲京、鎮、句(容)地區之敵。南渡後二三軍待命拔歸八兵團指揮.蘇北三個旅即解除十兵團指揮任務,依照工委內容部署,遂行警備任務,但海防縱隊應準備接收海軍任務,歸本部直接指揮之。

(四)八兵團(轄二十、二十六、三十四、三十五軍)除留三四軍、三五軍(由何參謀長以祥統一指揮)控制烏衣、全椒地區,包圍監視鉗制兩浦之敵外,陳、袁、江率主力控制於揚州、嘶馬、宜陵地區,於十兵團展開渡江之同時以一部由三江營、口岸、京口渡(大港北岸)間展開渡江突擊,力求首先奪取控制揚中、大港、埋城地區陣地,策應十兵團之渡江作戰,並視機使用主力於鎮江、口岸間渡江,或視機轉用十兵團渡江之渡口尾後渡江,挺進至武進、丹陽地區,協同十兵團之作戰。在八兵團主力渡江之後,廿三軍即待命撥歸八兵團指揮序列。於完成上述任務後,視機以主力沿京滬路西進,準備協同中野及十兵團圍殲京、鎮、句(容)地區之敵或奪取南京。三四、三五軍於情況授權時由京鎮間渡江或視機轉用於鎮江方面(屆時另有命令)。

(五)特縱除以美榴第六團配屬十兵團指揮參戰外,其美榴第一團以三個連配屬九兵團指揮使用,該團主力配屬八兵團參加渡江作戰,其工兵團任務按前令不變,戰車團暫在原地待機,待道路運動授權時,撥歸八兵團指揮,準備由鎮江(或江陰)渡江參戰;高射營除以二個連擔任蚌埠防空外,其余二個連配屬十兵團使用。特縱指揮所應隨本部行動。

(六)奉總前委命令,為便東西兩集團之作戰指揮,除陳二饒、鄧〔2〕率總前委、華東局機關於戰鬥發起前進至合肥附近,統一指揮中野及華野全軍渡江作戰外,並決以譚副政委隨七兵團行動,負責統一指揮七、九兵團之渡江,粟副司令、張參謀長率野司野政及後勤部大部(一部仍留蚌埠附近)於四月五日前進至泰州以南地區,指揮八、十兵團之渡江。華野東西集團之各兵團於渡江後之作戰,統歸野司粟、張指揮。

各級指揮幹部應隨其先頭之一個單位渡江(如兵團首長隨先頭軍,軍首長隨先頭師,師首長隨先頭團,余類推以便掌握情況,加強指揮,同時各級均指定專人(參謀長或政委、主任)負責指揮渡江,以免混亂。

(七)戰鬥分界線:

(1)渡江時,龍稍港、東興港、油坊橋(均含)以南屬十兵團,以北(線不含)屬八兵團。渡江後於塘、小新橋、武進(均含)以東屬十兵團,以西(均不含)屬八兵團。如八兵團由揚中、鎮江線渡江時,則十兵團不受該線限制,策應八兵團南渡。

(2)烏衣鎮、全椒至和縣之線以東(線含)屬八兵團,線以西(線不含)屬九兵團。

(3)嚴家橋、謝家園巷(無為西北二十裏)、姚溝至夾江口之線以西(線含)屬七兵團,以東(線不含)屬九兵團(但七、九兵團南渡後集結分界線十字鋪、楊漢鎮、流洞橋、槐花、硼市、朱部鎮、夾浦鎮之線〈含〉以南屬七兵團,以北屬九兵團)。

(八)為便於迫近江邊,控制渡口,直接準備渡江作戰,各兵團應按上述分界線境內,自四月二日後自行選擇[拔除]江北岸我必需拔除之敵橋頭堡(妨礙我之翻壩開河渡口據點或主渡入江渡口據點),其具體時間由各兵團依情決定之。

(九)註意事項:

(1)各部一切渡江準備工作,均限於四月十二日前完成,以便檢查。各項渡江準備工作均須嚴守秘密,隱蔽進行,切勿過早暴露企圖(尤其主渡點),力求保持發起渡江作戰之突然性。

(2)為求隱蔽我主渡方向,八兵團之二十六軍(現在全椒地區),應於四月七日後開始東移,首先移至六合地區,至四月十日後再東移揚州地區集結待機。

---------------------------------------------------

分析和總結:

上述是3月30日,粟裕下達的渡江(京滬杭)戰役正式命令,全文總計2231個字(不含情況介紹)

內容上,各部隊任務,路線,時間,步驟,分界線,行動步驟,協同等等全面而詳細,看過下面這兩期的朋友們,應該會熟悉這又是典型的「粟式八股文」

如黃路戰役命令詳解,看「戰神」粟裕如何能把遭遇戰打成圍殲戰!

從西府和睢杞的撤退命令,看彭德懷和粟裕指揮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特別註意,上面標註的紅字部份,「以1個軍圍殲20軍」,在實戰中正是第9兵團25軍圍殲國軍楊幹才20軍的「灣沚圍殲戰」,而藍字部份,則是著名的圍殲5個軍10萬之敵的「郎廣大圍殲」,和一個月之後的實戰完全契合,連兵力使用都高度一致!

三野渡江戰役示意圖,圖中間小圈是「灣沚圍殲戰」,靠右的「大口袋」是「郎廣大圍殲」

實戰具體結果如何?還是老規矩,用數據說話,下面是兩大圍殲戰的擊斃和俘虜的「大魚」(師長以上)數據

灣沚圍殲戰:

1.20軍軍長楊幹才(亡)

2.20軍副軍長陳親民

3.副參謀長胡顯榮

4.20軍134師師長李介立

郎廣圍殲戰:

1.4軍副軍長李子亮

2.4軍參謀長羅礦

3.4軍59師師長林方策

4.4軍90師師長唐連

5.21軍230師師長駱周能

6.28軍參謀長黃疆強

7.28軍80師師長李西開

8.28軍暫7師師長袁英

9.45軍副軍長陳陣

10.54軍291師師長廖定藩(亡)

11.66軍軍長羅賢達

12.66軍13師師長王熾生

13.99軍第268師師長李慎言

註:上述數據不包括在5月7日在溫州投誠的200師師長葉芳

毫無懸念,又是幹貨滿滿,毫無水分!而且這兩大圍殲戰,在4.22-4.29完成的,包括上述大魚數都是在這7天內俘虜的,不是零敲碎打拼湊的數據,而是整塊包圓!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在2月19日,粟裕在汪賈主持召開作戰會議上制定的京滬杭預備戰役命令中(即上文中,二月二十日京字第一號預備命令),更是提前2個月(4.21日發起渡江戰役),就設計好了這兩大圍殲戰,該戰役預備命令同樣也是長篇粟式八股,多達3044字(不含情況通報)

從渡江戰役預備命令,看戰神粟裕如何提前2個月設計兩大圍殲戰!

該命令中:

「九兵團主力渡江後,除以一部圍殲蕪湖地區之敵外,應以主力沿江右岸地區北上,進擊南京、溧水之間地區,首求截殲可能由南京向東南逃竄之敵,並準備協同八、十兵團聚殲南京、鎮江地區之敵。"

紅字部份的灣沚圍殲戰,藍字部份的郎廣圍殲戰,早已提前兩個月被圈在粟裕精心設計的「口袋中」!

-----------------------------------------------

第二野戰軍(劉伯承)的渡江戰役命令

第二野戰軍渡江戰役命令

(1949年4月17日)

甲,奉總前委指示,我軍決於卯徵(廿日)攻奪各江心洲,卯馬(廿一日)開始渡江突擊作戰,並確定三兵團於渡江後改出歙縣(徽州),爾後沿杭徽公路東向杭州與沿浙贛鐵路東出之五兵團並列策應作戰。

乙,各部隊應即遵照於卯馬(廿一日)十八時開始火力準備,隨即正式突擊渡江,爭取各先頭軍當先〔夜〕各渡過三個團以上之部隊,至少應能控制要點,並擊退敵人之逆襲,爾後並不失時機繼續強渡(十五軍擬白天以小船分散繼渡,我們認為可行)。

丙,三兵團於成渡時,除接應七兵團外,應即以主力殲擊當前敵九十六軍之部隊(著重於殷家匯地區之機動部隊),藉此接應五兵團。爾後以一部接替七兵團監視貴池敵人之任務,待兵團主力東向時殲擊之。再後,三兵團則準備以一路經貴池、青陽,另一路經殷家匯、釣魚台,向歙縣地區開進。

丁,五兵團戰役任務同前,惟該兵團攻占衢縣後,並準備必要時沿鐵路東向協同三兵團會攻杭州方面之敵。在渡江成功時以一部占領過路湖、黃石磯要點,主力則封鎖至德、東流之敵(如不易攻則待交四兵團殲擊之),先著重於接應十五軍由香口、毛林洲登陸,其十八軍則在桐城視機跟三兵團或本兵團續渡。

戊,四兵團之十五軍由華陽鎮向香口、毛林洲登陸,十三軍由八保洲向彭澤、馬擋段登陸(使其本兵團間與五兵團間均須互相接應),圍殲彭澤、馬鐺之敵。

如必要時則並接殲至德、東流之敵。十四軍仍以一部進出壩頭佯渡和阻敵之艦隊,主力則隨十三、十五兩軍之後續渡,爾後則全兵團集結於彭澤、至德地區,待命沿江東下接替九兵團監視蕪湖之任務,並準備參加攻取南京。

己,各兵團應即將此任務確定具體部署,並告我們。

---------------------------------------------------

分析和總結:

上述是劉伯承在4月17日下達的第二野戰軍渡江戰役命令,全文總計583個字

在看了前面粟裕的渡江戰役命令後,再看這一份,會不會有巨大的落差感?作為指揮35萬人的大集團戰役命令,只有泛泛而談的概念性任務,具體部署上內容幾乎為0,至於作戰分界線等內容,更是完全沒有,完全靠各個兵團自行的進行部署。

而且上述命令是在4月17日,也就是渡江戰役前4天拿出的這樣一份作戰命令,而準備的時間則多達2個月以上,這樣的戰役命令顯然是不可能打出「高水平的戰役」。更不用說類似郎廣這樣流暢幹脆的大圍殲戰。只能變成各部進行出擊的四散炸魚的,零零碎碎的擊潰戰集合。命令中藍字部份,盡管要求殲滅當面96軍,實戰中完全落空了(96軍完整撤退到了福建)

擊斃和俘虜的「大魚」(師長以上)數據

1.106軍副軍長曾紀瑞

2.46軍174師師長吳忠堅

3.92軍318師師長彭懷霖

4.68軍119師師長張勛亭

5.68軍143師師長閻尚元

6.47軍暫2師師長郭奉先

另投誠數據

1.68軍副軍長王振生

2.68軍81師師長葛開詳

第二野戰軍渡江戰役示意圖,各部份散追擊,國民黨軍四散而逃,大批南逃福建

斃俘數只有前面三野的三分之一,特別是軍級將領,更是只有四分之一,而且這些都是零零碎碎的俘虜,如圖所示,四散炸魚的追逃戰,國軍多路箭頭南逃福建,唯一上報殲滅的68軍,軍長劉汝珍依然收攏多達5000多人。至於正式命令中要求殲滅的96軍更是完整逃脫。

根據二野參謀長李達的描述:

我軍在追擊敵軍的初期,各兵團的追擊戰術,都是采取正面平推和尾追的打法,而追擊面又在400華裏寬的廣大正面上,敵軍跑得很快,又有汽車等交通工具,故此我軍的戰果不大。我在前指每日處理各兵團來電,發現在統計殲敵數位時,增長緩慢。我向劉司令員和張副政委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商量如何改變追擊戰術。經過研究,決定必須實行猛追、猛沖、猛打,變尾追為平行追擊和跟蹤追擊相結合的戰術,而如果要趕上甚至超越逃敵方比必須再加快速度,這也只有組織輕裝部隊才能奏效。於是,先是通知各兵團馬上改變戰術,跟蹤、平行和超越追擊相結合,敢於以少勝多,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

由於只能依靠下級各部自行部署,於是各部追擊不利,無法有效殲敵,只能如「趕鴨子」一般追擊,盡管李達透過殲敵數位增長緩慢,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改進方法也僅限於,派出輕裝部隊超越追擊這樣的辦法,只能是最佳化一下「趕鴨子」的方式,本質依然還是四散炸魚的追逃擊潰戰。

------------------------------------------------

綜合評述

從上述渡江戰役正式命令和其不同的結果可以看出,為什麽開國將帥上千,只有粟裕能夠獨享「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的評價,因為包括這次渡江戰役在內的諸多戰役,粟裕將所有部隊組合成一台高效嚴密的機器,進行整體進行戰役戰鬥,尤其是這些戰役還都是大型圍殲戰,因此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大兵團作戰,而且是大兵團作戰的最高境界「坎尼模式」

而這一點甚至和規模不必然相關,魯南,萊蕪,孟良崮等等是大兵團作戰模式,甚至如車橋這樣的實際也是大兵團作戰模式,人民日報稱贊車橋戰役「是以雄厚兵力進行的一場大殲滅戰」,因而區別於以往任何遊擊戰,而毛澤東主席這時候就敏銳的指出:「粟裕未來能指揮四五十萬人」

而隔壁劉伯承元帥指揮的雖然名義上是大兵團戰役,但事實上,依然是各自為戰,各自發揮,未能發揮大兵團作戰的整體效力,只能依靠下級各自的自主發揮,而且至多只能打碎片化的擊潰戰,無法打出圍殲戰,而這一現象實際上並不限於劉伯承,而是普遍現象,即使有指揮大兵團的名,也沒有大兵團的實。因而都無法得到這樣的評價。#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