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決戰】中,觀眾們註意到: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標誌,有時在領子上,有時在肩上;蔣介石的軍銜有時是三顆星,有時是五顆星……其實,這對軍迷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但有些觀眾就看不明白了。
那麽,先說說國民黨軍隊的軍銜。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以後,又在黃埔學生軍基礎上建立了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沿用北洋政府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但初期沒有軍銜標誌。1927年,國民黨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但當時執行軍銜制度的情況比較混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於1934年決定重新評定軍銜。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 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6等18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準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3個檔次,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從1935年至1975年,蔣介石獨享此銜40年之久。1975年蔣介石病逝後,此銜於1980年6月被台灣當局廢除。
國民政府規定凡中將建有殊勛者,升任二級上將,再建殊勛者晉為一級上將,但一級上將的員額有限制,以占各軍種上將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為度。
1935年首批授予陸軍一級上將八人: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授予海軍一級上將一人:陳紹寬。以後又晉升了三位陸軍一級上將:程潛(1939年)、白崇禧(1945年)、陳誠(1947年)。到台灣後,又陸續「晉升」許多陸、海、空軍一級上將,那是後話了。
二級上將,1935年4月3日首批授任20人,此後又陸續授任、晉任十余人。電視劇【大決戰】中出鏡的張治中、顧祝同、胡宗南、衛立煌等人就是陸軍二級上將。
中將加上將銜。國民政府於 1936年2月29日公布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中將符合晉升上將條件者,因受員額所限可先加上將銜,待二級上將空出缺額再從中將加上將銜者擇優正式晉升上將。但加銜制度僅限於陸軍中將,其他軍種、其他銜級都不能加銜。由於中將加上將銜者可以穿上將軍服戴上將軍銜,有人就把加上將銜和上將銜等同起來,看作是同一軍銜,其實二者不是一碼事。雖然不少中將加上將銜者後來都正式晉為二級上將,如張治中、衛立煌、馬鴻逵、胡宗南等;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未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均、羅卓英等。
錢大均佩戴三顆星的上將領章
追贈上將。一些高級將領去世後,為表彰其功績,被追贈二級上將(通常是中將或中將加上將銜),也有少數人被追贈為一級上將的,如劉湘、宋哲元、陳調元,他們生前的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在他們相繼病逝後,被國民政府先後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甚至北洋軍閥直系首領曹錕、吳佩孚死後,也被追贈為一級上將。曹、吳前半生顯赫一時,都曾領有陸軍上將銜(北洋上將);到了晚年,未屈從侵華日軍的威脅利誘,拒不出任偽職,保持了民族氣節,國民政府特在其身後追贈陸軍一級上將以示表彰。
另外,也有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但未分一級、二級,如李濟深、鹿鐘麟、蔡廷鍇、陳銘樞等,有時也歸到二級上將裏。
再說說軍銜辨識標誌。
抗戰前和抗戰期間,官兵均以領章標明兵種和階級(軍銜),各兵種的辨識標誌是:步兵紅色,騎兵黃色,炮兵藍色,工兵白色,通訊兵淺灰色,輜重兵黑色,憲兵粉紅色,軍需紫色,軍醫深綠色,測量土黃色,軍樂杏黃色。官兵領章均綴金色三角星。士兵以一、二、三星區別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軍士領章多一條黃色橫杠,以一、二、三星區別下士、中士、上士。軍官領章四周框金邊,中橫一、二道金杠以區別尉官、校官;將官為金線刺繡底板,以一、二、三星區別少將、中將、上將。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誌沒有區別,都是三顆金色三角星,但是特級上將領章四周加刺繡金邊,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沒有。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披風領子上有三顆星
抗戰期間,官兵還曾佩戴符號標誌(胸章)。用布制,與上衣上口袋同寬。長方形,印以紅、黃、藍、黑色四周寬約六分的粗線,以區別將、校、尉、士兵。符號上印有三角星以區別軍階,並寫明番號、職別、姓名等。抗戰後不久,即陸續取消。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將官改戴全金板領章,即領章底板上取消金線刺繡,也稱為「光板」領章。而蔣介石仍戴原來的金線刺繡底板和金邊的領章。
1946年前後,國民黨軍隊陸續改穿帶肩袢的仿美軍服,但仍佩戴老式領章,肩袢上是空的。這一時期的軍服比較混亂,有穿老式軍服的,有穿新式軍服的,還有新式老式混穿的,如穿新式上衣,戴舊軍帽。
1946年張靈甫(前排左二)與七十四軍同僚合影,正是新舊軍服過渡期。
電視劇【大決戰】中蔣介石有這種穿新式軍服戴老式領章的搭配
有網友針對劇照中蔣介石的領章認為「穿幫」了,吐槽說「這種是混搭,戴大檐帽應配梅花領章」。其實,從傳世照片看這種「混搭」還真不少。
1946年蔣介石就是穿新式軍服佩戴老式領章的
白崇禧也是這種「混搭」
這個過渡時間不太長,不久,軍官的軍銜標識陸續改用美軍肩章的辦法,即肩袢上綴金屬徽標,表示軍階:尉官用一、二、三條金杠區別少尉、中尉、上尉,準尉為一條銀杠;校官以一、二、三朵金色梅花區別少校、中校、上校;將官以一、二、三、四、五顆金色五角星區別少將、中將、二級上將、一級上將、特級上將。軍官領章,將官為金色梅花;校、尉官均以象形的金、銀色金屬制小徽標區別兵種和勤務,如步兵、炮兵、軍醫、軍法等。
領章改換肩章大體上從1946年下半年開始,但不是一下全部換完的,因為軍隊數量龐大,又是戰爭時期,不可能那麽快換完,采取分批陸續更換,至少到1947年秋還有沒換的呢。
電視劇【大決戰】衛立煌(左)和衛立煌本人,看著還挺像。不同的是衛立煌照片戴領章,這是1946年的搭配;劇照是戴肩章,是1948年遼沈戰役期間,這是對的。
戴四顆星的一級上將李宗仁
由於二級上將為三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四顆星、五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但國民黨的三星上將和四星上將之間的差別,並不同於美國的「三星將軍」(中將)與「四星將軍」(上將)、蘇聯的上將和大將。嚴格地說,國民黨的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是上將銜中的兩個半級。一級上將只是授予建有殊勛的二級上將,在編制軍銜上二者沒有明顯差別,類似於晚清軍銜制上等第一級中的大將軍、將軍、正都統,三銜同為一級,但規格不同。也有人認為,從授銜者的身份和人數看,一級上將相當於美、蘇的元帥銜,特級上將相當於大元帥銜。
蔣介石的特級上將為五顆五角星,連他的披風領子上都是五顆星,他也是唯一佩戴五顆星高級將領。
蔣介石和孫立人中將。蔣介石披風上有五顆星。
電視劇【大決戰】蔣介石定妝照
那麽,有資格佩戴四顆星高級將領的都有誰呢?前面說過,大陸時期,國民黨軍共授予11位陸軍一級上將、1位海軍一級上將,除朱培德早已去世外,張學良被軟禁,1946年5月軍事委員會撤銷後馮玉祥已無實際軍職,唐生智、陳濟棠和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也已經賦閑。能夠佩戴四顆星的只有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程潛、白崇禧、陳誠六人,如果出現其他人佩戴四顆星的,那就出錯了。
在某些影視作品中,淮海大戰時顧祝同、劉峙也堂而皇之地掛上四顆星出鏡,這是不對的,顧祝同是到台灣後才「晉升」一級上將的,劉峙始終是二級上將。電視劇【大決戰】中顧祝同和劉峙都是佩戴三顆星的二級上將,這是正確的。
電視劇【大決戰】顧祝同(中)和劉峙(左)都佩戴三顆星
另外,以上說的是常服,高級軍官還有大禮服,袖章上也能區分上將等級:特級上將於梅花之上加綴三個品形的圓環,一級上將加綴兩個平列的圓環,二級上將和中將加上將銜則沒有圓環。
何應欽大禮服像,袖章兩個圓圈為一級上將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