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5年,中朝關系惡化,北韓欲屯兵邊境與中國開戰,最後如何解決?

2024-04-13歷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與北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在歷史上的很多時候,兩國都是共患難的友好鄰邦。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朝兩國的關系竟一度惡化,北韓甚至還準備屯邊境,待時機成熟後,就與中國開戰。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中朝關系惡化呢?這場危機最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中朝關系在當時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 1965年出現裂痕,1969年達到冰點,1969年10月崔庸健訪華後突然升溫,1970年4月周總理存取北韓後恢復正常。

而兩國的關系之所以會在1965年出現裂痕,一來與中國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有關,二來則與北韓自身的原因有關。此外,蘇聯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中蘇關系就已逐漸惡化,到了六十年代,雙方已呈對立局勢。

但在1962年以前,北韓與中蘇兩國一直保持著所謂的「等距離外交」政策,既不倒向蘇聯,也不倒向中國,始終保持「中立」。不過,在1963年至1964年間,北韓曾短暫地站在中國這一邊。

當然,這並不是所謂的情感使然,更不是「一邊倒」,只不過是因為當時蘇聯的對外政策並不利於北韓罷了。

1965年後,由於蘇聯新領導層調整了對外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北韓的援助,於是,金日成對蘇聯的態度自然也就隨之改變了。

要知道,在赫魯雪夫剛下台的時候,金日成曾評價布里茲涅夫「楞頭楞腦」,還說不能對蘇共領導人期望過高。然而,僅過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其態度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表示希望得到蘇聯的援助,還請求布里茲涅夫接見他本人。

1966年3月,北韓甚至全然不顧中國的態度,派出以樸成哲外相為首的代表團,前往蘇聯參加了蘇共二十三大。

在中蘇關系異常嚴峻的同時,北韓卻與蘇聯打得火熱,所以,中朝兩國的關系走向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利益驅使」外,當時國內極「左」和激進的外交政策,也是導致中朝關系逐漸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無疑問,激進的「革命外交」,嚴重損壞了中國的對外形象和外交關系,從而導致對外工作的失控,使中國一度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尤其在中蘇關系破裂、特殊時期開始後,世界上的多數政黨早已與我們貌合神離了,即便是「同誌加兄弟」的越南,最後也為了得到蘇聯的援助而疏遠中國。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朝關系的發展狀況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說1965年只是中朝關系破裂的開始,那麽從1966年後,中朝關系真正的「嚴冬」已悄然而至。

這一年,極「左」的外交路線把北韓勞動黨也作為「修正主義」加以指責和批判。除此之外,紅衛兵和造反派在中朝邊界地區制造了一系列的麻煩,此舉引起了金日成的極度不滿,中朝關系又一次陷入低谷。

不過,這裏我們需要註意的是,盡管兩國關系逐漸惡化,但偉人從始至終都沒有批評過北韓,更沒有批評過金日成本人,而金日成也不想與中國交惡,畢竟兩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保持友好關系則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當然,選擇向蘇聯靠攏的北韓,自然也得到了不少的實惠,兩國不僅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蘇聯還答應在1966年至1972年給北韓提供貸款、專家和技術援助。所以,得此實惠的北韓,自然會有一定的偏向性。

從1967年開始,中朝兩國的來往已經非常少了,兩國的媒體幾乎沒有關於對方的報道,邊境貿易已基本停止,大量的旅朝華人也開始回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段時間裏,中朝邊界還響起了一場「廣播大戰」,廣播裏播放著各自的觀點,呼喊著各自的革命口號,每天持續十幾個小時,可謂熱鬧非凡。

此外,其中還有一件事傳得沸沸揚揚,但卻並不真實,那就是——中朝邊界發生了軍事沖突。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言,除了兩國關系惡化引起外界議論、猜測外,還與金日成的一次談話有關,他說,確實有中國軍隊越過圖們江侵入北韓領土。

但據當時在延邊地區插隊的青年和工作人員說,那些所謂的「軍隊」,不過是一群來自上海的知識青年而已,他們在出發前,上海市革委會給他們發了黃色棉衣、棉帽,從而被誤認為是軍隊,況且他們也沒有發生所謂的沖突。

然而盡管如此,朝方還是采取了應對措施,一方面伐光邊界地區的樹木,另一方面則積極構建暗堡,甚至還準備屯兵邊界,準備與我方大打出手。不得不說,金日成的反應過於敏感了。

總而言之,從1965年至1969年10月間,中朝關系非常緊張,但兩國的領導人卻都不願意將事態擴大,從而走到分裂的地步。但雙方想要重歸於好,則還是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才行。

但很快,這個「契機」就到來了!

在1968年至1969年間,半島局勢驟然緊張,美國對北韓的政策趨於強硬。在此情況下,北韓非常需要得到鄰邦中國的支持。

而與此同時,由於中蘇在珍寶島上的爭端,導致兩國關系降至冰點,中國也有意消除與其他邊界國家關系的緊張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國關系便開始逐漸走向緩和。

1969年10月,崔庸健應邀來華參加國慶典禮,這預示著中朝關系正式「破冰」,逐漸恢復到友好狀態。

1970年4月初,周總理存取北韓,與金日成舉行了四次長達十二個小時的會談,雙方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強調共識,使中朝關系又一次升溫。幾個月後,金日成訪華,中朝關系得以全面提升。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盡管中朝關系得以「破鏡重圓」,但由於意識形態差異等問題,所以兩國之間的分歧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只是暫時擱置了。此外,即便兩國恢復友好,北韓也沒有「一邊倒」,而是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等距離外交」政策。

但不管怎麽樣,兩國還是重歸於好了!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中朝關系之所以會一波三折,其主要原因還是局勢使然,但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兩國的關系都不會長期處於冰冷狀態。

就當時的局勢而言,中國為了擺脫外交孤立的困境,確實希望與北韓保持友好的關系,但北韓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安全方面考慮,都不能承受與中國決裂的後果。正如金日成所說的那樣:

「面對100多萬敵軍,北韓不想中斷與中國的盟友關系,否則就會腹背受敵……」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親兄弟,也會有鬧矛盾的時候,更何況還是兩個國家,只要矛盾解決了,雙方也就不必過多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