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維兵團有多難打?陳賡回憶:為打坦克一天內三個半連全部犧牲

2024-04-21歷史

1948年11月,在豫、皖、蘇、魯四省交界的黃淮平原上,一支龐大的隊伍正在氣勢洶洶的向北行進。

寬闊的大道上,浩浩蕩蕩的部隊匯聚成一條長龍,全副武裝的士兵個個表情嚴肅,殺氣騰騰, 隨軍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是令路過的人無不心驚膽顫,這支耀武揚威的部隊就是國民黨的12兵團,也即黃維兵團。

作為國軍中的主力部隊之一,黃維兵團在解放戰爭, 尤其是淮海戰役中給我軍帶來了巨大的困擾,不僅幾次三番的讓我軍損兵折將,更讓中共的許多高級將領都為之憤恨不已,即便是在許多年後都耿耿於懷。

比如,當時在中原野戰軍擔任4縱司令的陳賡就回憶道 :「當年為了打黃維兵團的坦克,一天之內就犧牲了三個半連!」 言語之間滿是感傷與憤恨。

那麽,黃維兵團究竟有多難打?為何會給我軍造成這樣大的傷亡?

喋血淮海

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遇到了有史以來最棘手的一個問題。

這一年的11月6日,赫赫有名的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聯手作戰,以60萬人之眾與國民黨的80萬展開激烈的決戰。

戰役之初,以代司令粟裕為指揮官的華東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力包圍了黃百韜兵團,在我軍的重重攻勢下,黃百韜兵團10萬之眾逐漸被壓縮在方圓不到10公裏的範圍內。

11月22日,在華野部隊的總攻下,黃百韜兵團最終土崩瓦解,作為司令的黃百韜本人也在兵敗出逃後絕望自殺,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以我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了,然而新的問題卻又接踵而至,那就是下一步該怎麽辦。

黃百韜兵敗後, 淮海戰場上還殘余著6個兵團的國民黨部隊,分別是杜聿明手下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以及黃維兵團。

此時,決定先打哪個兵團就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按照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原本的計劃,消滅黃百韜兵團後,華野與中野應該兵分兩路,北打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南打李延年、劉汝明和黃維。

然而,中原野戰軍的劉、鄧二位首長在認真研究後,卻認為這個作戰計劃極為不妥。

首先,杜聿明手下的邱、李、孫三個兵團是淮海戰場上兵力最多,戰鬥力也最強的一部份, 盡管華東野戰軍的實力也不弱,但是此時剛剛經歷過與黃百韜的大戰,未得到較好的休整,極有可能不敵杜聿明集團。

而一旦失利,此前的勝利將會前功盡棄,解放戰爭的局勢也會發生逆轉。

其次,李延年與劉汝明兩個兵團皆是雜牌部隊,不僅戰鬥力不高,還與蔣介石不對付,在戰場上出工不出力,殺雞焉用牛刀,倒也不必兵分兩路,急於一時的消滅他們。

而最穩妥的辦法, 應該是讓華野之前參戰的部隊進行休整,然後將未參與圍殲黃百韜的幾個縱隊帶來,協助中原野戰軍先消滅遠道而來、氣勢洶洶的黃維兵團。

劉鄧二位首長的意見結合實際,見解獨到,立刻就得到了陳毅的贊同,在三位首長的聯名上書下,毛主席最終改變了意見,同意下一步先打黃維兵團。

戰鬥計劃確定下來了,但是中野的劉鄧二位首長和下面的將領們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因為要消滅黃維與他的兵團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精銳之師

在國民黨的將領中,黃維不是最能打仗的那一個,但是他的十二兵團卻是在淮海戰役中給我軍帶來重大傷亡的那一個。

黃維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所帶領的十二兵團並非尋常部隊,而是國民黨的精銳之師!

國民黨十二兵團,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之一,十二兵團下轄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共計12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十八軍正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是十二兵團的靈魂所在。 十八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中建軍時間最早的部隊,它誕生於1930年,因此被稱為「王牌鼻祖」。

除了建軍時間早之外,十八軍還是國民黨精銳中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的部隊。從這支軍隊裏走出過國民黨的五個一級上將,四個參謀總長,兩位海軍總司令,一位空軍司令還有二十多位軍長,在軍界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十八軍成名於1930年的中原大戰。 當時,十八軍還不是軍的編制,而是十一師,隸屬於陳誠麾下。

當時,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派軍閥之間發生了矛盾沖突,馮、閻二人隨即通電全國,公開反蔣,一時之間,響應者雲集,各派軍閥紛紛加入了反蔣聯軍,誓要把蔣介石拉下馬。

面對70萬浩浩蕩蕩的倒蔣大軍,蔣介石也召集了50萬人,誓要與對方一決生死,由於雙方的戰場主要在中原地區,因此這場軍閥混戰又被稱作中原大戰。

在中原大戰中,陳誠率領的11師所向披靡,將各路軍閥打的丟盔棄甲,成功粉碎了反蔣聯軍,挽救了蔣介石的危局。

中原大戰結束後,不僅陳誠受到蔣介石的大力嘉獎,11師也因此名揚天下,之後,蔣介石便對11師進行了擴編,十八軍就此誕生。

此後,十八軍又在與紅軍的「圍剿」戰中逐步壯大,抗日戰爭時期更是屢建奇功,在淞滬、羅店等戰役中表現優異,逐漸成為蔣介石最為寵愛的嫡系部隊。

1948年,為了贏得在淮海戰場上的勝利,蔣介石下令組建12兵團,作為嫡系精銳的十八軍就被編入了12兵團中。

不過由於派系鬥爭的原因,蔣介石在選擇兵團司令時,並沒有選擇自己鐘愛的陳誠或足智多謀的胡璉,而是選擇了「書呆子」黃維。

黃維

黃維此人是國軍中有名的「書生意氣」,打起仗來,只會生搬硬套書上的理論,絲毫不懂得變通。

12兵團組建後不久,黃維就帶著軍隊到了前線,淮海戰役開打時,黃維的軍隊正駐紮在河南的桐柏山附近。

聽聞黃百韜在徐東被共軍圍困,蔣介石連忙命令黃維率領12兵團前往徐州救援,接到命令的黃維不敢怠慢,晝夜不停的急速行軍,一路上吃盡了苦頭。

但即便如此,黃維也還是沒能趕得及救援,在他走到安徽蒙城時,黃百韜兵團便已經被我軍所殲滅。

黃百韜

黃百韜兵團雖然已經被殲滅了,但是戰鬥卻還在繼續,因為我軍與黃維兵團之間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翻天覆地

對於黃維兵團的遠道而來,中原野戰軍的劉鄧二位首長是非常重視的。

因為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幸存下來的6個兵團中,黃維兵團是最不好對付的一個。

黃維的12兵團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精銳,不僅是因為這支部隊建軍時間長,作戰經驗豐富,更因為他精良的武器裝備,事實上,這也是讓我軍最為苦惱的地方。

十二兵團下轄的幾個軍,所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尤其是作為精銳主力的十八軍,不僅全員美式武器,更是接受了美軍教官專門的訓練。

早在1944年時,美國人就對18軍進行了全方位的武裝和改造, 除了提供各種輕重機槍,步槍等常規武器外,還有戰防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以及湯姆遜衝鋒槍等。

由於擔心國軍不會使用這些武器, 美軍還派來了一個軍官代表團,開設訓練班,輪流召集18軍所有的連長來參加培訓,手把手的教國軍使用這些新型武器,直到他們完全掌握為止。

當時,18軍擁有一個專門的榴彈炮營,配備大口徑榴彈炮12門,每個師都有一個山炮營,同樣也是配備12門山炮,以此類推,直到連一級別的,都會配備迫擊炮,火焰噴射器、湯姆遜衝鋒槍。

而除了這些,18軍軍部和師部還擁有專門的野戰醫院,工兵器材以及負責運輸的汽車兵團等等。

而反觀我軍這邊,情況則是恰恰相反,我軍在八路軍時代就是以小米加步槍而聞名,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為了不拖延行軍速度,完成戰略目標,許多的重型武器都被丟掉或就地掩埋,這對原本就缺乏重武器的中野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當黃維兵團氣勢洶洶的直奔淮海戰場而來時,劉鄧二人都感到了不小的壓力,這才會強烈向中央要求先集中兵力打黃維兵團。

毛主席斟酌再三之後,同意了劉鄧的要求,但中央的同意並不意味著這場仗就會好打。

11月下旬,由中野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指揮的部隊,在澮河以南的南坪集與黃維的十二兵團相遇,雙方在武器上的巨大差異也開始在戰爭中充分的顯露出來。

由於缺乏重型武器,我軍常常被敵人以密集的火力壓制,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 拼到最後,殺紅了眼的戰士們甚至不顧重機槍掃射與火箭筒的轟炸,沖上去與敵人肉搏。

然而,武器缺乏所體現出來的問題還遠不止此,戰場上最令人頭疼的除了頭頂飛機的轟炸,還有坦克的沖鋒。

這種龐然大物猶如一個不可戰勝的怪物,我軍的子彈、槍炮在它面前都顯得如此的不值一提,一陣瘋狂的射擊之後,坦克的外表連個「傷痕」都沒有,依舊大搖大擺的前進,向著我軍的陣地橫沖直撞。

有些氣不過的戰士,甚至會舉著炸藥包沖到坦克履帶下以肉身阻擋坦克的前進,這也就導致了極大的傷亡,出現了為了打坦克,一天內三個半連全部犧牲的情況。

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犧牲之後,我軍也逐漸積累了與坦克作戰的經驗,慢慢的研究出了對付坦克的辦法, 比如挖更長更寬的壕溝阻擋坦克的通行;比如設定爆炸陷阱專門炸毀坦克履帶等等。

利用這種壕溝戰的方式,解放軍極大的限制了坦克的通行,在沒有了坦克的掩護之後,我軍成功的拿回了主場優勢,將暴露無遺的國民黨一一消滅。

1948年12月15日,我軍對被圍困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發起了最後的沖鋒,已是驚弓之鳥的十二兵團頓時作鳥獸散, 司令官黃維乘坐坦克逃跑未成,被我軍生擒活捉,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至此圓滿結束。

黃維被俘虜

當下的我們再回看這段故事,除了會被解放軍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同時也為我軍當年所面臨的困難處境而感慨。

但好在如今祖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越來越強大,像過去那樣缺槍少炮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了,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軍事實力還會更上一層樓!

#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