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千裏運河的「經濟賬」

2024-01-22歷史

千裏運河的「經濟賬」

我們知道,在燦爛文明的背後,都需要無數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的支撐。正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縱覽在大運河的千年歷史,我們不禁要問,那些修建與維護運河所需要的錢糧是如何保障的呢?

運河圖景

大運河作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自古便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計畫。東漢初年,黃河、汴渠為害甚重,原本承擔漕運任務的汴渠淹沒了十多個縣,給百姓帶來了災難。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朝廷命王景負責通盤治理汴、黃二河。王景在從榮陽到千乘海口的千余裏範圍內測量地形、打通山陵,在要害之處築起堤壩,又疏通引導阻塞積聚的水流,每十裏修造一座水閘,使得水流能夠來回灌註,不再有潰決之害。這樣下來,盡管王景節約了工程費用,到第二年汴、黃治理完畢時,所花錢糧也達百億。漢朝實行「上計制度」,每年現錢、現糧等收入需由上計吏按時造冊呈報,一切重大開支由大司農從國庫調撥,這其中就包括挖掘、疏浚運河的錢糧經費。大司農在各郡國設有倉監、都水等職官,直接負責水利事務,便於掌握情況以及進行相應業務的錢糧調撥。

隋唐時期,國家涉運財政開支由戶部負責。包括運河在內的重要工程開支需「申度支會計,以長行旨為準」,還需要依制上報日報、旬報、月報、季報、年報等報表,接受審計監督。基層河道疏浚與閘壩維護也需要在動工前向州一級的官府提出申請報告,申明預算用工情況。

運河修建場景

兩宋時期,河工經費主要由國庫開支,透過預撥工程款進行墊付,雇用夫役、購買物料。河工緊要時,甚至出現支借特殊倉儲府庫的情況。據記載,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都水監向封樁錢庫「乞給錢二十萬,以時事梢草」。元祐八年(1093年),有司支借常平倉錢買梢草,斬伐榆柳。而封樁錢庫為皇室庫藏,常平倉一般用於平抑谷價,皆非工程支出的常用府庫。除朝廷調撥外,還有一部份經費來源於沿河兩岸州縣的「免夫錢」。宋代按田畝數量征調河工,不願服役可交納免夫錢,淮南地區河工夫役每人十千錢用以雇工。王安石變法後則取消民夫勞役,收取「免役錢」,以便靈活募役。

明代設有專項運河建設資金,用於運河河道的日常治理維護。運河的修建能夠節省漕運成本,節省下來的運輸費用又稱為腳價,有一部份會用於運河疏浚治理,名曰「漕銀河工銀」。嘉靖七年(1528年),通惠河工程完成,漕糧經河道運抵京城節省經費10萬兩,治理河道的工部郎中何棟被允許使用「扣省腳價」進行僱用民夫、挑浚河道、改造閘壩。

運河漕運

至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清廷財政窘迫,無力籌措治河、治運經費。康熙十六年,總河靳輔提出三策籌措錢糧:第一,治河成功後,以淮揚地區治河恢復後的耕田收入納入河工經費,可得經費 160萬~170萬兩;第二,運河修浚成功後以商船所剩腳價費用沖抵,可得經費10萬~20萬兩;第三,以廣武秀才改文生所捐費用10萬~20萬兩作為河工開支,總計可得200萬兩。但建議卻沒有得到采納。靳輔又以廣開捐輸作為增加河工經費的手段,允許官吏、貢生透過捐納錢糧、物料等支持河、運建設來獲得官銜。康熙三十八年,河道總督於成龍奏請開捐修例。次年,河道總督張鵬翻實施增捐。康熙四十五年,兩江總督阿山奏請開捐以利河工。商人、官員捐納成為河工經費來源之一。

京杭大運河

錢糧物料的支撐,讓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人工運河,而正是有了這條綿延千裏的黃金水道,使得中華文明在物質、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文案丨燕乃一

責編丨鄧婉穎

美術設計丨楊樺

校對丨羅景月

參考文獻丨【運河誌】

圖片來自於網路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制播中心 )出品

(收聽更多夜讀文章,請關註「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選單欄—主題欄目—夜讀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