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場韓戰,是怎麽逼出人民軍隊的現代化體系?

2024-04-09歷史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正舉行著新中國的第一次大閱兵!

當別的國家看到閱兵上「萬國牌」武器亮相時,都止不住的驚嘆,共軍難道就是靠這些奪天下的嗎?

全場以步兵和騎兵為主,手裏武器有德制七九步槍, 捷克式輕機槍。

稍微重型一點的家夥就是日制的九七式老頭坦克,用騾子拉出來的山炮,像樣的海軍艦艇沒有 空軍也只有17架美制飛機。

如果非要在這次閱兵上找一個共同點出來,就是沒有一樣武器是made in china!

五年以後,1954年,同樣是天安門廣場,同樣是國慶閱兵!

現場受閱的已經不僅僅只有步兵 炮兵 騎兵,還有航空兵 水兵 摩托步兵 工兵 傘兵方陣,甚至還出現了高射炮 探照燈方針。

雖說手裏的家夥依然沒有made in china,兵種卻已經從過去以陸軍為王的建制,成長為海陸空三位一體的體系。

那些外國記者再看時,又是一陣止不住的驚嘆:「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他們不知道的是,解放軍能夠如此迅猛發展的原因,便是這五年內發生了一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韓戰!

過去的陸軍為王

提到韓戰,我相信在座大多數人是熟悉的,這場立國之戰不僅僅讓我們在世界站住了腳,還狠狠地給狂妄的美國人上了一課課文名字也好懂,「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同樣的,在這場戰爭中,新中國子也被狠狠地上了一課,「真理永遠在大炮射程範圍之內」。

回到1950年,誌願軍初次入朝作戰時,手裏的裝備落後程度是金日成看了都不禁擺頭,畢竟人家手裏至少有好幾個T34坦克師的硬家底,在面對南韓軍時基本是以碾壓姿態一路平推到釜山的。

而我們別說T34坦克了,就連大一點的迫擊炮都得靠肩扛 騾子拖,當時我們一個軍裝備的火炮數量僅有五百二十余門,火力連美軍半個師都趕不上。

註意!這裏說的火炮可不是一拉炸一片的大炮,都是隨拆隨走的迫擊炮。

以至於第二次戰役時就差一枚大口徑炮彈就能徹底斷掉美軍撤退之路,氣的誌司副司令鄧華在山上直罵娘,但是罵完還是得接受現實。

陸地如此!更別說制空權 制海權了,全軍僅有的一點制空權,就是36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的高射炮,就這點制空權還有留一大半架在鴨綠江邊上守國門。

誌願軍入朝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如何去躲避美軍的炮火轟炸,而是先強行倒時差,因為只有晚上行軍才能不被美軍的飛機發現。

更要命的,由於戰事緊張,剛入朝的三十萬誌願軍連一個獨立後勤保障都沒有,在美空軍的轟炸封鎖下,後勤補給別說送上前線了。

經常是東北後勤剛把物資堆在鴨綠江邊上準備運進北韓,就被美軍飛機炸的稀爛,全軍的武器彈藥 生活物資只能靠步兵隨身攜帶,就算是幹糧炒面也只能帶一個星期的量。

這也導致了後期讓李奇微看出了我軍後勤運輸跟不上,在第四次戰役上利用「禮拜攻勢」的弱點讓誌願軍吃了個大虧。

反觀聯合國軍這邊,且先不說各種火炮的數量了,光是各類軍艦就有二百余艘、各種作戰飛機有一千一百余架,而且還在源源不斷的增加。

部隊全部實作了機械化和摩托化,無線通訊能直達班排級作戰單位,步兵每個師配備的汽車三千八百多輛,後勤補給純靠空運 車送,完全不用擔心吃飯穿衣 彈藥不足的問題。

殺不死我只會讓我更強

然而越是逆境就成長得越快,放在人身上如此,放在誌願軍身上更是如此。

從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開始,到1953年雙方進入到相持階段。

在蘇聯老大哥的支持下,還有國內億萬民眾轟轟烈烈的捐機獻炮運動後,誌願軍手裏的家夥事兒,從裏到外悄悄的就換了一茬。

那些聯合國軍的士兵在某一天交戰中突然就發現,這些中國人怎麽越來越猛,原先以陸軍為王的誌願軍,竟也開始學會步炮協同作戰了。

每個師裝備的火炮直線上升,後面居然出現了和美軍進行坦克和火炮互轟的名場面。

而且還出現只派出兩個偵察兵直接潛伏到敵後,然後呼叫幾公裏外的火炮直接轟的場景,那些聯合國軍有時連誌願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被埋在了炮火裏。

聯合國軍引以為傲的空軍,不知什麽時候開始就從自由飛翔變為了提心吊膽,因為很有可能不知道在哪裏就會射出如雨點般的高射炮,甚至在鴨綠江邊會從身後出現幾架殲擊機跟著點射。

在蘇聯的幫助下,雷霆般的中國空軍第一任司令員劉亞樓,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就訓練出了九個戰鬥機師和兩個轟炸機師。

這些飛行時間才幾十個小時的新手玩家,硬是憑借一身膽氣打得那些有幾千小時飛行時間的王牌飛行員落荒而逃。

而能夠支撐起誌願軍這一切蛻變的,還得是被韓戰催生出來的一套現代化戰爭獨立後勤供應系統。

它的第一任司令便是被彭老總趕鴨子上架的洪學智上將,這位被彭德華一口一個洪大麻子的人,在炮火連天的北韓,硬是建立起來了屬於誌願軍自己的後勤兵種。

鐵道部隊、工程部隊、運輸部隊、公安部隊、高射炮兵、航空兵、兵站倉庫、醫院緊密協同,在千裏交通線上與美國空軍鬥智鬥勇。

在一次為了保證汽車晚上運輸不被敵機發現,沿途每2公裏就設一個崗哨,只要發現有敵機飛來,馬上以開槍的方式提醒後方崗哨,然後所有汽車關閉車燈緩速前進,以中國式的智慧對付美國人先進的科技。

而且為了把糧食最快速度運到前線,甚至動用了二線部隊的數十萬官兵和上百萬北韓老百姓,短短25天的時間便搶修出了上千公裏的公路。

而在千裏鐵道線上,誌願軍官兵在被敵機炸斷的西清川江橋和東大同江橋,集中了一千多輛汽車反復倒運、接運、漕運了兩千車皮物資,保證了路斷、橋斷,運輸不間斷。

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有名的「倒三江」!

更是發明了「片面運輸」(把所有列車都向同一方向(或北或南)單方面發車,每列車的間隔一般都只有五分鐘)

「合並運轉」(將兩組以上的列車連成一組,同時用二三個車頭牽引這條這組巨龍列車)「頂牛過江」(在火車過江時將車頭調到列車尾部,用車頭頂著較輕的車廂過橋,橋對面再用另一個車頭拉走)

「水下橋」(把橋搭建在水面以下,白天敵軍發現不了,晚上便可用於行軍)

等等有效的辦法,以保證後勤物資的供應。

戰後,蘇聯就專門派專家來華了解學習中國後勤兵的經驗,這些洋專家對於「片面運輸」「水下橋」這類發明贊不絕口!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每一個發明的背後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1954年在國慶閱兵上,當毛主席看到煥然一新的人民解放軍時說道:「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裏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

那一年的閱兵總司令是彭德懷,當那些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空軍方陣 海軍方陣 後勤方陣 高射炮方陣從他面前走過的時候,毛主席悄悄的對他說了句話:「老彭啊,你為共和國煉了一塊好鋼出來!」

彭老總只是微笑點頭,因為他心裏知道,為了能把這煉出這塊共和國之鋼,付出了多少血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