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問:為什麽不回家看看?周總理60余載不回故鄉,藏有深意

2024-06-03歷史

1976年1月15日,領袖周恩來總理的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成千上百的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不舍送別這位深受愛戴的偉人。15月深夜,一架飛機帶著周總理的忠魂飛向天空,將他的骨灰撒向祖國山河。

周總理的骨灰被撒向密雲水庫、天津海河、黃河入海口。

這是對他的生命有重大意義的地方,有他出發的地方,有他戰鬥過的足跡,還有母親河。

周總理在世時,曾說:「人生來是為人民服務的。 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死後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頭田野的,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裏的,可以餵魚蝦,營養水生植物,還在繼續為人民服務。」

於是,周總理逝世後,與山河長伴,永遠守護在他牽掛的人民身邊。

可有一個地方,一直是他深深牽掛、也深深牽掛他的,那便是他的家鄉江蘇淮安。

自12歲離家,從讀書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革命、再到致力於新中國建設發展,周恩來常常通宵達旦地忙碌,卻再難回到他出生成長的故鄉。

誠如毛主席早年踏上革命之路,從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也幾度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與家鄉的親人們相逢,暢敘別情。 但自少時離家,周總理卻再未踏上故土,就連毛主席也曾不禁發問:「為什麽不回家看看呢?」

「為什麽不回家看看呢?」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回家,離開家鄉的許多年裏,其實周總理總是記掛著家鄉的。

他的秘書曾如此說: 「總理離家後,雖然沒有回過一次,但他經常思念淮安,思念家鄉。」 但因著各種各樣的緣由,周總理始終沒有回家,周總理做事總是妥帖靠譜,幾十年不回家,定然也有他的緣由。

其一,周恩來本人日理萬機。

周恩來的忙碌,是從戰爭年代延續到建國後的。戰爭年代,他投身於革命事業,總想著等解放了,他有時間了,一定要抽身回故鄉看看。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住進中南海的人們都能深深地感覺到,最忙碌的人就是周恩來總理,他要領導國家建設事業的同時,又要主持外交事務,重責集於一身。

遇到特殊情況,周總理甚至會忙到連飯都顧不上吃,覺也睡不好。陳賡受命籌備哈軍工時,要見他,還是在西花廳的衛生間門口等了半天,可見,周總理平日有多辛勞了。

1960年,周總理在北京接見淮安縣委領導,領導邀他回家鄉看看,周總理感慨起來:「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他又說:「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時間再說吧。」

這一等,便至生命最後一刻。周恩來總理即使在病中,都沒有放下工作,堅持抱病履職,至生命終點,他都矢誌不渝地堅守在崗位上,不曾停下,他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人民和祖國的事業,遑論還有余力去顧念回家鄉看看的願望。

其二,不願讓親人享受特權。

他是一國總理了,早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兩年,前來敲西花廳大門、自稱他親戚的人便不在少數。周總理做報告也提到:「我參加革命的時候,一個親戚也不來找我。解放後,來到北京,當了總理,都來了,有100多人。」

雖雙親已不在世,但家鄉定然還是有不少親人的。建國後毛主席見家鄉親人時,便只用自己的稿費接濟他們,從不讓他們以為自己身份特殊,享受特權。周總理亦是如此。

周恩來夫婦和周恩壽夫婦

若是周總理回了家鄉,家鄉父老相迎的場面不可避免,倘若有人拿著總理的名字到處吹噓,自稱是總理的親人,周總理遠在紅墻之間,聽不到這樣的事情,可那打著總理旗號的人卻會占盡好處,還會影響到地方上的工作。

周總理總是強調,不要讓自己的家獲得任何特權、或者特殊的照顧,即便想要關愛親人、想要孝順長輩,周總理都是靠自己的存款接濟,他堅持不要當地政府進行照顧。

為對周家親人也公平以待,譚寧肯幾十年間不踏故土。

其三,不願麻煩地方政府。

周總理的親弟弟周恩壽曾提出要回家,被周總理攔住,周總理告訴他:「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後,省裏、縣裏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

不論是在北京生活的周恩壽一家,還是周總理、鄧穎超大姐,周總理可以想見,若是他們踏上歸途,回到家鄉,哪怕自己想低調,恐怕也低調不了。

他回淮安,必然牽動省市縣的各界領導,政府要騰出很大一部份精力做安全保衛工作、接待工作,還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這是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若為公事,那是地方政府的職責,若為自己的私事,他絕不願意麻煩地方政府。

早在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時,周恩來正好在南京,他本有機會回相距不遠的家鄉的,正是考慮到會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以及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周總理終還是沒有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去。

建國後,他依然秉承著如此原則。

此上綜述,為淺淺探討。或許事實上,多年來不回家鄉,周恩來總理考慮得要更為全面、更為妥善。

毋庸置疑的一點,他總是時刻著思念親人、思念著家鄉的。

1950年的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作報告,報告中他談起母親,台上周恩來非常動情:「1946年5月,我從重慶到南京去,南京距離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華裏,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說到這裏,他雙眼含淚,聲音哽咽,不禁落下淚來,如此動情,叫參會眾人也不禁感動。

對家鄉,他說: 「故土難離,我也是人,我也有感情,怎麽會不想家?那裏還埋著我的爺爺、奶奶、娘和十一嬸。幾十年沒回去了,也不知道墳頭的那幾棵樹長得多高了。」

1959年,周總理乘機從廣州飛北京,當飛機駛過江蘇淮安,周總理特意總到駕駛艙中,隔著萬米高空,從飛機上俯瞰這片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飛機的駕駛員特意在淮安上空盤旋了三圈。

當飛機駛過淮安,周總理被扶著回到座位,他一言未發,陷入長久的深思。如此,也算家鄉一行,卻未麻煩任何人吧。

周恩來總理人生近80載,他始終將「大家」置於「小家」之前,始終不遺余力地為祖國、為人民奮鬥、拼搏、奉獻。可我們又深知,他是那樣有人情味的領袖,是那樣至情至性的、大寫的人。

「為什麽不回家看看呢?」

幾十載離家,看得見的種種深情,他的心中又何以不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