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八大上將軍!

2024-02-01歷史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於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到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時二百八十九年,歷二十一帝,唐朝歷史上出現很多的上將、大將、元帥,他們都是功高蓋世,彪炳千秋的人物。為了唐朝的穩定和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唐朝的八位上將。

1.李光弼:常山之戰中以騎兵突襲,斬殺叛軍兩萬余人,在嘉山之戰中,他以3萬劣勢兵力斬首叛軍4萬,俘虜8千

他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李光弼在唐朝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中有著顯著的表現,他的主要成就是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天寶十五載(756年),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副使,並參與平定安史叛軍。在常山、嘉山大破叛軍,又成功守衛太原,遏止其攻勢,致使史思明敗走逃亡,河北各郡聽聞史思明敗走,紛紛重新投靠唐朝。

至德二載(757年),史思明整理軍隊發兵十萬進攻太原,李光弼率領萬人迎戰,讓將士將地道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恰逢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李光弼發現時機已到,隨即帶領軍隊發起總攻,一舉殲滅敵軍七萬人。

在河陽之戰中顯示了他出色的指揮能力。他采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設計將史思明的軍隊引入河陽城的包圍圈,使其陷入困境。同時,他利用地形和防禦工事,部署了嚴密的防守,使史思明的軍隊無法突破,在李光弼的指揮下,戰士們奮勇殺敵,一舉擊破叛軍,斬首一萬余級,生擒八千余人。

此外,李光弼還鎮壓了浙東袁晁起義,收復了常山郡和懷州,生擒安太清。

2.李晟 西平郡王,萬人之敵,擊吐蕃、討河朔、平朱泚、復京師

他跟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號稱「萬人敵」。鎮守西陲,屢立戰功,累遷右金吾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 ,冊封合川郡王。

大歷四年(769年),吐蕃進犯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李晟僅率1000騎兵迎擊,直接奔赴甘肅燒了吐蕃軍後方基地的軍需物資,圍攻靈州的吐蕃軍斷了糧草,只好退兵,並且擒住了堡帥慕容谷鐘。

大歷八年(773年),馬璘被吐蕃軍圍困,李晟率領軍隊奮勇殺敵,殺入敵中,解救出了馬璘,可謂是英勇至極。

大歷十四年(779年),吐蕃、南詔聯軍趁機進犯劍南,李晟奉命前去救援,他率領四千神策軍,輕裝上陣,長驅直入,擊破吐蕃軍,斬首一千余級,聯軍敗走逃亡,李晟乘勝追擊,在大渡河邊又斬殺聯軍七千人,將十萬聯軍困於山谷。

李晟與許多神策軍將領的家屬都在長安城中被朱泚當作人質,李晟曾親率100多名騎兵在皇城與叛軍廝殺,很多叛軍士兵知道是李晟來了,紛紛逃竄。李晟收復長安。

786年(貞元二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今陜西省隴縣),大將尚結贊進攻唐軍,李晟率領將士三千人抵禦,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迫使他們求和。

3.韋臯 南康郡王,鎮蜀二十一年,摧吐蕃、服南詔,開拓萬裏

在涇原兵變時,韋臯起兵舉義,力抗叛軍,被唐德宗特授為奉義軍節度使。此後,他歷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務,總鎮川蜀。韋臯在西南邊陲的安定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新開機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他重新開機了南方絲綢之路,推動了唐與南詔及南亞、東南亞各國的交流。

貞元四年(788年),吐蕃發兵十萬入侵西川,又征調與自己和好的南詔兵力數萬,他成功地說服南詔與吐蕃絕交,歸順朝廷。此後,他派遣將領進擊吐蕃,屢戰屢勝,使西南八部酋長皆請內附。

貞元十七年(801年),他分兵三路出擊吐蕃,攻克維州、松州等地,破吐蕃軍十六萬,攻下城邑七座、軍鎮五處,俘獲民戶三千,生擒敵兵六千人,斬首一萬多人。次年,他生擒吐蕃大相論莽熱。

4.裴行儉 聞喜公,孤軍收復西域、計俘都支、於碎葉城立碑紀功

調露元年(679年),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廷遂命裴行儉為安撫大食使,以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繼位為名,領兵西進,欲在途經西突厥境地時,見機行事,擒獲都支等人,以安定西突厥各部。 裴行儉在率軍前行中,加速前進,幾天之內就抵達了西突厥境地。原本,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戰護送波斯王的唐朝軍隊,但當他們聽說唐朝軍隊已經到來時,倉促之間想不出對策,只能率領五百多名下屬人員到裴行儉的軍營拜見。裴行儉趁其不備,將他們全部擒獲。

之後,裴行儉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長都來為他求情,一同將他們押送到碎葉城。同時,他派出輕裝精銳騎兵,進襲李遮匐。在行軍途中,裴行儉抓獲了李遮匐的使者。他將使者釋放,讓使者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的訊息。李遮匐得訊後便投降,與阿史那都支等一同押送至長安。

此役中,裴行儉以護送波斯王為名,成功地在西突厥境內擒獲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並順利地平定了西突厥各部。這一勝利鞏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同時也展示了唐朝軍隊的實力和裴行儉的軍事才能。

調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聯合吐蕃進犯唐地,唐廷商議發兵討伐。裴行儉提出用伏兵之計,以計策成功地擊敗了突厥和吐蕃聯軍。

唐廷商議發兵二十萬,命剛剛班師回朝的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和周道務將兵18萬,會同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合兵三十萬,旗幟綿延千裏,皆歸裴行儉節制以討伐突厥。裴行儉鑒於前次唐軍糧運被掠的教訓,用偽裝糧車300輛,每車內伏壯士5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為之援,且伏精兵於險要以待之。突厥見糧車,遂派兵搶糧,押運的士卒棄車散走。突厥兵驅車就近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食,車內壯士當即躍出,突然襲擊,突厥兵驚恐奔逃。唐伏兵乘勢突擊,大敗突厥搶糧兵,殺獲幾盡。

此後,突厥殘部在蒙特內哥羅一帶集結,裴行儉再次率軍進擊。他先派一支部隊作為誘餌,吸引敵軍進攻,然後以主力埋伏在敵軍必經之路。當敵軍進入埋伏圈後,唐軍主力發起猛攻,最終大敗突厥軍。此戰後,突厥余眾再圍雲州,被代州都督竇懷愆、右領軍中郎將程務挺率部擊破。

5.劉仁軌 :樂城郡公,夷百濟、敗日本、鎮吐蕃,出將入相

白江口之戰是唐朝和日本在北韓半島的一次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地點位於白江口(今南韓錦江入海口)。

唐朝軍隊由劉仁軌率領,兵力13000多人,戰船170余艘。而日本軍隊則由粟田真人率領,兵力42000多人,戰船1000余艘。在這場戰役中,唐朝軍隊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術運用,成功地擊敗了日本軍隊。據【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此戰唐軍以少勝多,以技術碾壓之勢大敗敵人。最終,【舊唐書】只記載了劉仁軌「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的戰績。

6.王忠嗣 臨洮郡公,擊吐蕃、破契丹、攻必克、戰必勝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秋,吐蕃進犯邊境,王忠嗣率部屬前往平叛,吐蕃大敗。後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渾,利用西突厥各部貴族之間的矛盾,削弱其實力。

天寶元年(742年),突厥葉護剛剛發生內亂,王忠嗣於是出兵討伐,奪取其右廂而歸,其西葉護及毗伽可敦、男西殺死葛臘哆,率領其部落一千余帳進京朝拜,於是授予左武衛大將軍。

天寶五年(746年),王忠嗣佩帶四種將印,控制萬裏,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

7.薛仁貴:大敗回紇,降服高句麗,三箭定天山、勇闖金沙灘、四戰蓋蘇文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率軍攻打高句麗,斬首敵軍三千人,次年,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蒙特內哥羅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蔔固以下將士。

龍朔元年(661年),鐵勒九姓突厥入侵唐朝邊境,唐朝派遣軍隊進行防禦。在戰爭中,突厥軍隊占據天山(今蒙古國境內)的有利地形,唐軍無法攻克。此時,薛仁貴奉命出征,率領少量親兵沖入敵陣,連續發射三箭,射殺了敵方三名將領。突厥軍隊見狀大驚失色,紛紛投降。唐軍因此取得了勝利。

乾封二年(667年),薛仁貴引兵迎擊,將高麗軍截為兩段,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余人。

總章元年(668年),薛仁貴率三千人向高麗重鎮扶余城進攻,他沖鋒陷陣,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直取敵人內部,共殺獲高麗軍一萬余人,攻拔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唐軍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紛紛望風降服。

永淳元年(682年),阿史德元珍投奔自稱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篤祿,起兵入侵雲州,薛仁貴奉命前去平叛,當突厥知道是薛仁貴為將軍時,紛紛逃跑,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斬殺上萬人,俘虜兩萬余(一作三萬)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余頭。

8.張議潮:逐步收復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攜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戶籍入朝,收復涼州,收復甘、肅二州。

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內亂之機,率眾驅逐沙州的吐蕃鎮將,自攝州事。此後一二年間,他修治兵甲,且耕且戰,收復甘、肅二州。大中三年(849年),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關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配合下,也擺脫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

大中五年(851年),逐步收復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攜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戶籍入朝。宣宗於沙州置歸義軍,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至此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終於回到了唐朝。

鹹通二年(861年),經過三年的東征中,張議率領七千人收復涼州。從此河西走廊暢通無阻。

次年,張議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統軍,加司徒。

以上八人為唐朝的上將軍,實至名歸,當然他們的能力還不能認定為將軍或者是元帥。

喜歡我,請「點贊」+「評論」哦,我們不見不散,歡迎來我主頁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