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5日,在西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關於八路軍的編成,人們所熟知的是下轄三師六旅十二個步兵團,另有一個處於國民黨半承認的115師獨立團。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人數,從三萬到六萬有多種說法。
那麽,改編為八路軍時,在西北的紅軍究竟有多少兵力?
紅軍之名的由來
南昌起義部隊打出的旗號依然是北伐時期的國民革命軍,到了秋收起義時,毛委員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從旗幟到名稱均要有所改變,不能再打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這一段歷史在近年來的影視作品中是重點,秋收起義部隊的名稱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幟是鐮刀斧頭的紅旗。
1928年四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余部上井岡山與毛委員會師,部隊的番號是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下轄南昌起義軍部隊組成的28團,湘南起義組成的29團,秋收起義部隊組成的31團,井岡山王佐、袁文才部隊組成的32團。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11月18日, 起義隊伍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年1月1日,突圍到木蘭山的鄂東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全軍72人)。
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起義部隊都還未稱紅軍。
黃麻起義部隊攻占黃安縣城後,黃安縣內有名的書法家吳蘭陔先生特地寫下一副對聯,貼在了新成立的黃安縣農民政府大門上:
「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沈沈埋赤子;
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 紅軍 」。
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首次被稱為「紅軍」。而後不久,廣州起義爆發,當時的起義領導機關在釋出的【紅旗號外】中,稱起義組織為「 工農紅軍 」。
雖然廣州起義最後失敗,但「工農紅軍」的名稱卻流傳了下來,並在各地革命武裝部隊中開始陸續使用。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第五十一號通告,通告中均以「紅軍」稱呼革命部隊,從這之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也被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各地的紅軍在國民黨的圍剿下艱苦奮戰,最高峰時,全國的紅軍大約有30萬。由於反圍剿的失利,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主力陸續踏上了長征的征途,並在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實作了大會師。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人數有如下幾種說法:
四萬五千人還是三萬六千人
【解放軍百年大事記】中:「……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下轄第115、第120、第129師和直屬部隊……全軍共4.6萬人。」
「8月25日,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共3個師……全軍編制共4.5萬余人。」
這個說法在中學課本和各種歷史文獻記錄中為主流。其實, 4.5萬人是基於第二次國共合作雙方談判達成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編制數。
為實作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相繼在西安、杭州、廬山、南京舉行一系列談判, 談判的核心內容是關於紅軍改編後的編制人數和指揮權。
經過激烈的爭論,雙方大致同意 紅軍改編為3個師6個旅12個團,總人數為45000人。
1930年中原大戰後,蔣系中央軍的師一般轄兩旅四團,師直屬隊為特務營、炮兵營、工兵營、騎兵連、通訊隊、野戰醫院、修械所、特務排。此種為丙種師,人數較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少近一半。
1936年,蔣軍開始以德械裝備中央軍, 編組了整理師,亦稱調整師。每師兩旅四團,師直為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及若幹特種部隊,全師10923人。
在談判過程中,國民黨方面的代表提出的紅軍改編方案為按調整師編制,遭我方代表痛斥。 若按照調整師計,八路軍三個師只有33000人,加上總部直屬隊3000人,最多不過36000人。
我方提出的方案是紅軍改編為四個軍,每軍三個師,每師一萬人, 四個軍軍長為 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 而蔣不接受。
在日本日益顯著的侵略形勢下,蔣介石終於有所讓步。1937年6月周公與蔣氏的第一次廬山談判中,蔣同意「3個師仍照12個團編制,人數可容至45000人。」
全面抗戰爆發後,雙方很快達成了協定。八路軍仍按三師六旅十二團編制,但是人數為4.5萬人。 如按照編制表,八路軍三個師3.3萬人,加上總部3000人是3.6萬人,但是關餉人數則為4.5萬人。這就是3.3萬人、3.6萬人、4.5萬人這些說法的由來。
1937年6月25日,中央致電彭德懷、任弼時,要求他們按紅軍改編後的編制表編組部隊:每師14000人上下,總部及直屬隊人數3000人。按這個編制,全軍人數為45000人。
1940年11月19日,朱彭葉項復何白的「佳電」中稱:「然以現有五十萬之眾,領四萬五千人之餉。」
何白復朱彭葉項的「齊電」中稱:「故十八集團軍遵令改編之始,原僅四萬五千人。」
正因為編制表3.6萬人與關餉4.5萬人的差距,八路軍後來新增編的115師344旅689團,120師358旅714團,359旅719團,這三個新增的團,國民黨方面既未贊同但也未提出反對。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除12個數位團外,另有一個處於模糊地位的115師獨立團。
紅一方面軍過草地後整編為陜甘支隊,紅3團打散編入了一大隊和二大隊。到達陜北後恢復紅一軍團番號,但是紅3團番號未恢復。在陜北,紅2團編入紅二師為2團,後紅6團打散分別編入紅4、紅5團,紅2團改番號為紅6團。改編八路軍時,紅二師改編為115師343旅685團,原來三個團縮編為三個營。而紅四師(原三軍團部隊)改編為686團。
紅一師除紅1團外,又從紅四師調入紅13團,之後將紅1團中原紅3團的3個連隊調出,輔之以新入伍的戰士組建了新的紅3團。與紅二師、紅四師相比,紅一師人數少,是個小師。
陜北肅反時劉誌丹等人被捕,幸虧中央及時趕到救下了劉誌丹等人。劉誌丹後來擔任了紅28軍軍長,之前因劉誌丹被捕,許多紅26軍戰士回到了家鄉,聽聞老劉復出,這些人紛紛歸隊加入紅28軍。
改編為八路軍時,由於原紅26軍(改編為687團2營三個連,688團2營三個連)、紅28軍(改編為716團2營)、紅32軍(改編為718團)人數達不到改編的編制數,原陜甘紅軍領導人(名字自己想)回到家鄉動員鄉親們參加八路軍,從而使得紅26軍、紅28軍、紅32軍基本達到了整編人數。
林彪與這位領導人關系不錯,要來了幾百人補入115師,楊成武因此也沾了大光,得到了新加入紅軍的300名老陜(也有500人的說法)。但與3000多人的那十二個主力團比,115師獨立團仍只有1700人。
平型關大戰的腰站阻擊戰後,獨立團挺進晉察冀。五台分兵時,聶榮臻只有獨立團1700人、騎兵營300人,另從總部特務團要來兩個連,用一個連交換了685團的一個戰鬥連(8連還是11連,記不太清了),共2300人。此外還有115師戰地服務團600人,進入山西後,閻錫山給了一些手榴彈,這些人每人兩顆手榴彈就跟著獨立團上了戰場。不過這些都是編余的幹部和長征後傷愈的紅軍戰士,只要有兵,立馬能拉起隊伍。
進入晉察冀不到兩個月,楊成武的獨立團就發展到7000多人,三個營改稱1、2、3團,兵力超過了六個旅。當時改番號為獨立師,這一下就引起了老蔣的重視和國民黨方面的抗議。很快,上級要求獨立師改稱支隊(旅級),團改稱大隊(團級),但這仍然在老蔣那過不了關。不久,支隊改稱晉察冀第一軍分區,大隊恢復為團,不再搭理老蔣。這就是我軍軍分區的來歷。
楊成武所帶的這個最小的團,在38年10月時發展到2萬多人的規模,超過了三大主力師。這還不算被鄧華帶到平西的老三團(內有紅13、紅3共4個紅軍連),以及楊成武看二分區黃永勝手上無能打的骨幹部隊送的老二團(有2個紅軍連的三千人的紅軍團換來了800名遊擊隊),還有為支援三分區反掃蕩,戰後被扣下的一個主力團。所以一分區部隊才能打雁宿崖、黃土嶺那樣的大仗, 楊成武則成為八路軍最初的13個作戰團中最先升任旅長(獨立師師長、支隊司令、軍分區司令)的團長。
三萬紅軍之說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人數三萬余人,這個說法流傳最廣。此說法來源於 【彭德懷自述】。
「當時紅軍主力是三萬二千人,以四千人編為陜北警備旅和一個小團,保衛陜甘寧邊區;一方面軍主力一萬四千人編為115師,林彪為師長;二方面軍六千人編為120師,賀龍為師長;四方面軍八千人編為129師,劉伯承為師長。」
彭總的自述是回憶錄性質,雖然有參考性,但在學術上來說,只是粗略數位,並不嚴謹細致。
改編為八路軍時,在陜北的紅軍有多少人呢?是如何改編的呢?
改編前夕,當時在陜北的紅軍部隊有: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以及陜南紅74師;紅二方面軍,下轄紅二軍、紅六軍、紅三十二軍;紅四方面軍,下轄紅四軍、紅三十一軍;陜北紅27軍(原十五軍團81師)、以及紅軍長征到陜北後新組建的紅28軍、紅29軍、紅30軍,陜北獨立1師,獨立2師,獨立1、2、3、4團,關中特區軍事部等部隊;軍委直屬紅軍大學和步兵學校,警衛團,特務團,騎兵團,以及各殘廢院等。 總人數大約5.8萬--6萬 。具體分布如下:
紅一軍團 在西安事變後,奉調南下三原地區,後又調至寧縣、正寧、淳化地區駐防。全軍團共轄紅一、紅二、紅四師三個師十個團約11000余人。
紅十五軍團 在西安事變後,奉令南下支援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作戰。1937年2月奉命撤至甘肅慶陽驛馬關駐守。7月統計,全軍團共三個師(紅73師、紅75師、紅78師)十一個團6205人。
陜南紅74師 ,上篇文章講到,得知中央紅軍有北上的訊息後,鄂豫陜省委代書記吳煥先立即決定紅二十五軍離開陜南開始了第二次長征,以策應紅軍主力。當時留在陜南根據地的只有一個68人的紅軍連及若幹遊擊隊。在鄂豫陜特委(書記鄭位三)的領導下,組建了不足200人的紅74師,師長陳先瑞(開國中將), 政委李隆貴 。
西安事變後,紅74師改稱南路抗日軍,部隊1700余人。 1937年2月,紅74師隨紅十五軍團撤至渭北,此時全師擴充至2100余人。4月因糧秣供應困難,開到長安大峪口整訓,裁減了三、四百人,仍余1700人。
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陜南時,李隆貴任手槍團政委。1935年4月,鄂豫皖省委舉行會議,選舉 徐寶珊任書記(半年後因病犧牲),吳煥先任副書記, 李隆貴是排名第三的省委常委。在黨內,他的職務是高於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
1937年6月, 李隆貴從延安學習歸來,回到駐紮在長安縣的紅74師,就此突然失蹤。至今,也未查到他投敵或者被土匪殺害,或者和組織聯系過的訊息,為歷史之謎。
紅二軍團 在西安事變後奉令南下三原縣雲陽鎮,後移駐富平縣莊裏鎮。1937年3月統計共3600余人。5月擴充新戰士1400余人,改編八路軍前為5000人。
紅六軍團 在西安事變後隨紅二方面軍南下至三原縣陽鎮,後又移駐富平縣流鎮。1937年初全軍共3500人。5月補充了一部份新戰士約1200人,全軍共4700人。
紅32軍(紅九軍團) 在紅二、六軍團與四方面軍會師後,與二、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中,新成立的紅九軍團常常單獨活動,擔負掩護主力的疑兵和後衛。草地分兵後,在左路軍的紅五、紅九軍團被張國燾裹挾南下,三過草地,損失很大。幸運的是紅九軍團被要了回來,而張國燾對紅五軍團(紅5軍)沒放手。
西安事變後紅32軍與紅28軍組成追擊軍,向西進軍直到平涼地區。1937年2月編入援西軍序列,旋因西路軍失敗,援西軍停止西進。紅32軍移駐富平縣流曲鎮,歸還二方面軍建制。1937年8月間改編時,據袁任遠回憶:「32軍因減員很大,只有1300多人」。
紅軍三大主力於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會師後,組織了寧夏戰役。當時,紅四方面軍尚有33000人左右。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紅5軍、紅9軍、紅30軍及總部直屬隊共21800人渡過了黃河,由於渡口被國民黨軍封閉,渡過河的部隊改稱西路軍,而未及渡河的紅4軍、紅31軍則留在了陜甘寧。
紅四軍 於1937年2月參加援西軍,開赴鎮原地區。因西路軍失敗,4月,全軍轉入整訓,共約5000人,槍2300余支。
紅三十一軍 在西安事變後與紅四軍齊赴三原、淳化地區。1937年2月參加援西軍,由三原,淳化兼程西進。3月中旬到達鎮原、平涼地區,因西路軍已失敗,遂停止西進。3月22日統計,全軍共6432人,槍2937支。
陜北紅軍:
紅25軍長征到陜北後,與紅26軍、紅27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三個軍分別縮編為75、78、81師。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11月,紅78師隨同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紅81師歸總部直接指揮。1935年12月以後,中央先後把在西北的紅軍遊擊隊組建為紅軍部隊。
紅28軍 於1935年12月30日在延川境內成立,部隊主要由陜北省紅軍遊擊隊組成,軍長劉誌丹,政委宋任窮。中央來到陜北後解救了劉誌丹等陜北紅軍領導人,許多因陜北肅反跑回家的原紅26軍老戰士得知老劉復出,紛紛前來,因而,紅28軍的老底子似乎比紅26軍還純一些。
紅軍東征時劉誌丹犧牲,後宋時輪繼任軍長。1936年12月的統計,全軍共856人。西安事變後,中革軍委曾決定將紅28軍同紅4軍合編,但未實行。爾後,28軍同32軍組成追擊軍,向平涼進擊。
1937年2月,紅28軍劃入援西軍序列,擔任前衛。不久西路軍失敗,28軍奉調至石家溝口休整訓練,此時的紅28軍實力當在800人以下。1937年8月,紅28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第2營。
前面說過,改編八路軍時因人數過少,陜北紅軍領導人緊急回到家鄉動員鄉親們參軍。後宋時輪率2營東進, 胡子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讓把大部份機槍和長槍留下 。宋時輪部與鄧華部匯合後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冀東暴動失敗四縱撤往平西,原打算編為兩個團,因老陜們不願意分開組建兩個團,宋時輪部整編為冀察挺進軍(歸屬晉察冀)第9團,是一個近四千人的超級大團,鄧華部份編為6團、7團。也因此,晉察冀部隊中沒有8團這個建制。
紅29軍 於1936年1月1日成立,部隊組成主要為 陜甘省的遊擊隊, 肖勁光任軍長 (後謝嵩、李仲英) ,朱理治任政委(後為甘渭漢),全軍八個連共850人。8月28日統計,全軍下轄三個團一個炮兵排共1200人。三大主力會師後,29軍發展到1500余人。
紅30軍 於1936年4月1日由 陜北黃河沿岸的遊擊隊組成,軍長閻紅彥,政治委員蔡樹藩, 全軍共467人。8月28日統計,全軍下轄三個團一個炮兵排共1300人。年底發展到1500余人,槍900支。
陜北獨立1師(關中獨立師) , 關中特區的遊擊隊組成,師長白誌文,政治委員李宗貴。1936年8月28日統計 約500人。估計在改編八路軍前人員不會有太大變化。
陜北獨立2師(神府獨立師) ,於36年8月成立,由紅27軍84師3團擴編而成,共八個連,「全師一千多人槍」, 師長王兆相,政委張秀山。七七事變後,部隊發展到1200余人。
陜甘寧獨立師 ,1936年7月17日 由紅29軍一部與豫旺堡、七營、黑城岔等地方武裝組成,師長姚喆,政治委員黎林, 隸屬於陜甘寧省委軍事部領導 。轄1、3、4團,2團由軍事部直轄,每個團3個連,共1300余人。12月,獨立師撤銷,各獨立團歸省軍事部直接指揮。獨立師成立後曾參加山城堡戰役,擔任阻援,後執行剿匪任務,改編八路軍前,估計人數不會有太大變化,人數不會超過2000人。
關中特區武裝部 ,即原關中軍事部,轄有三個營,一般看來不會超過500人。
紅27軍 ,1936年12月,紅81師恢復紅27軍番號,僅轄紅84師三個團,全軍共1125人。 軍長賀晉年,政委王平。此後 奉命進駐洛川,1937年春,部隊發展到1500余人,槍900支
從上述可知,陜北紅軍(含紅十五軍團編成內的78師即紅26軍)及地方部隊人數不下萬人,另有眾多的遊擊隊、赤衛隊,因而,在改編為八路軍前,高崗(還有一些陜北領導人)曾想向中央提出把陜北紅軍單獨改編為八路軍一個師。
陜北紅軍領袖劉誌丹、謝子長已犧牲,高崗找到 閻紅彥提出了他的想法,遭到反對。八路軍編制三個師是已經與國民黨談判達成的協定,再多編一個師既不現實也是給中央出難題,而且有山頭主義傾向,這充分體現了閻紅彥的黨性和大局觀,也因此成為陜北紅軍的代表在55年授予上將。主席也專門與高崗等陜北紅軍領導人談話,耐心細致地做工作。
除上述紅軍部隊之外, 軍委直屬紅軍大學及步兵學校共有教員、學員、工作人員5000人;各殘廢院2000人;軍委直屬機關及警衛團、特務團、騎兵團3000人 。其中,警衛團和特務團共約1500人,軍委騎兵團(騎兵1團)與紅一軍團騎兵團(騎兵2團)、紅十五軍團騎兵團(騎兵3團)合計1000人左右,這麽看來,軍委騎兵團當在300人左右。
綜上, 改編八路軍前在陜甘寧的紅軍總計約5.8萬----6萬左右 。這個數位可以從1937年4月5日延安致莫斯科的電文中得到印證:
「擬接受紅軍改編以四萬五千人為定數,地方部隊另編一萬人,如此除老弱婦女外,便無多余精壯青年。」
1937年6月25日,延安給彭德懷、任弼時、葉劍英的電報中也說:
「紅軍……編三個正規師,共45000人,總部編三千人,另外地方部隊編一萬人,保衛隊在內……在此編制下編余之老弱殘廢婦女及機關工作人員約三四千人,另設法安置。」
在關於改編紅軍的談判中,我方一直堅持紅軍地方部隊改編為陜甘寧特區的保安部隊和民團,人數9000-9500人。但是國民黨方面對於陜甘寧特區問題遲遲不決,保安部隊的提議最後被束之高閣。原來打算改編為保安部隊的陜甘寧地方紅軍,由於國民黨蔣介石的阻撓,不得不編入八路軍,以八路軍留守部隊的名義駐防陜甘寧邊區。
留守部隊中的陜甘寧地方紅軍雖列入八路軍序列,但實際上除紅74師曾開赴三原參加115師改編外,其余均未參加各師的改編誓師大會。各部亦未立即改編成營的建制。
8月25日,延安關於陜北紅軍改編和各部駐防的決定指出:各部編制的原則以原有建制為基礎,便於擴大,便於陜甘寧地理、給養的條件。直到1937年10月2日,中央軍委才決定留守的陜甘寧紅軍按國民革命軍的編制進行改編,並劃定駐防地區。
由於紅軍三大主力具體情況不一樣,各方面軍人數也有多有少,所以八路軍各師改編情況亦不盡相同。
紅一軍團紅一師改編115師獨立團,紅二師改編為343旅685團,紅四師改編為686團;紅十五軍團紅七十三師改編為344旅687團,紅七十五團改編為688團,紅七十八師分別編為兩個團的2營;軍團騎兵團改編為115師騎兵營;紅七十四師改編為輜重營、炮兵營,奉命留守陜甘寧邊區。
【聶榮臻回憶錄】說:「115師全師總人數15500人。」【羅榮桓傳】也說是15500人。紅74師留守陜甘寧,這樣115師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不足14000人。
120師由紅二方面軍、27軍、28軍、獨立第1、2師及赤水警衛營、軍委騎兵一團等部合編而成。紅二軍團改編為120師358旅(四師為715團,六師為716團);紅六軍團改編為359旅717團;紅32軍(紅九軍團)改編為359旅718團;紅28軍改編為358旅716團2營,紅27軍改編為120師 輜重營、炮兵營,獨立1師改編為特務營,獨立2師改編為工兵營,軍委騎兵團改編為120師騎兵營。
120師開赴前線的部隊為358旅、359旅(欠718團)、教導隊(團),根據【關向應日記】,約8200余人。
紅四方面軍紅四軍改編為129師385旅,紅十師改編為769團,紅十二師改編為770團;紅三十一軍91師改編為771團,93師改編為772團;紅十五軍團騎兵營(軍委騎兵三團)改編為129師騎兵營;紅29軍改編為特務營,紅30軍改編為炮兵營, 陜甘寧獨立一、二、四團改編為工兵營,陜甘寧獨立三團之二、三兩連及關中警衛營合編為輜重營。
129師開赴前線的部隊為386旅、385旅769團、教導隊(團)、騎兵營。據【第二野戰軍戰史】和【劉伯承傳】、【李達軍事文選】可以確定為9160余人。
開赴前線的部隊,加上八路軍總部司政供等機關及特務團、隨營學校(由慶陽步校改編而成)3000人, 共34000余人。
在組建八路軍總部和各師領導機構的同時,8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在延安成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從各師抽調部隊組成留守部隊,保衛陜甘寧邊區。
115師留守部隊為紅74師;120師留守部隊為359旅718團、紅27軍、獨立1、2師、赤水警衛營;129師留守部隊為385旅旅直和770團、紅29軍、30軍、陜甘寧獨立1、2、3、四團。蕭勁光為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原陜甘寧根據地的獨立營、遊擊隊,編為保安隊,成立邊區保安司令部,下轄十個保安大隊。保安司令部由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指揮。
具體守衛地區參見上面的8月25日電,如下圖。
陜甘寧留守部隊人數,據【蕭勁光回憶錄】:「 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設在延安,整個部隊約九千余人。」
由上可知, 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的部隊共34000余人,留守陜甘寧邊區的部隊為9000余人,兩者相加,八路軍編成人數為43000人。改編前在西北的紅軍共約六萬人,多出來的一萬多人並未改編為八路軍建制,雖然穿的是八路軍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