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央機關搬進中南海,朱德:如果劉少奇不住甲樓,我就不搬家

2024-01-03歷史

1949年夏天,中央機關開始從香山轉移到中南海。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黨政機關的建設如火如荼,辦公人數也逐漸增加,中南海的辦公區域逐漸開始緊張。

於是中央決定在中南海的懷仁堂附近進行擴建,以供中央辦公。這次擴建包括5棟樓房,其中包括一個會議廳,這便是西樓。

西樓分為甲樓和乙樓,甲樓相比乙樓,房間要更寬敞些,並且距離街道遠,比較安靜。總體來說,甲樓的居住環境要好於乙樓。

1952年,西樓工程正式完工,黨中央決定讓劉少奇、朱德兩家,以及一些黨政機關搬進西樓。

關於誰來住甲樓這個問題,朱德和劉少奇相互謙讓,最終朱德發話:「如果劉少奇不住甲樓,我就不搬家。」

無奈之下,劉少奇只好住進了條件較好的甲樓,從此兩家成為了鄰居。

二人誰也不願意住甲樓

早在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就來到了北平,由於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北平城內社會情況還很復雜,於是黨中央決定暫時不把辦公機關放在北平城內,而是選擇了北平郊區的香山。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內局勢已經逐漸趨於穩定,中共中央決定將辦公機關搬到北京城內,畢竟這樣更方便一些。

中南海原本是一座古典的皇家園林,抗日戰爭時期曾經飽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殘,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無暇對其進行保養。這就導致了中南海的亭台樓閣油漆斑駁,到處布滿塵土,呈現出一片荒蕪破敗的景象。

最開始,朱德的住所是中南海西門的永福堂,這是一座古老的清代建築,有三間古式房屋。畢竟這處住宅有一定的年頭,墻壁都已經掉漆,個別木制欄桿也都已經損壞。屋內也是極為潮濕,進屋後還能聞見些許發黴的味道。

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劉少奇居住的地方叫做萬字廊,位於故宮西苑南海北角。與朱德的永福堂相比,條件也好不到哪去。

為了滿足中央人民政府的辦公需求,新中國的建築部門從1951年開始就對中南海進行大修,還擴建了一些房舍,其中就包括剛才提到的西樓。

機關管理部門馬上安排朱德和劉少奇兩家搬到西樓住。新建成的西樓包括兩座三層小樓,全部呈灰色的外觀。

建築的結構類似於公寓,第一層是會客室,第二層是辦公室,工作人員一般都在第二層辦公,第三層是領導人的私人空間。

由於用房緊張,建築部門沒有在樓內安排廚房和餐廳,在西樓的北面,有一座建築,如果有重要會議,這裏就是會議室,如果沒有會議,這裏就是餐廳。這座建築與西樓由一個回廊聯通。

當時除了劉少奇和朱德兩家,彭德懷元帥和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兩家也共同使用這個餐廳,基本都是各自開「小竈」,各家吃各家的飯。

在搬進西樓之前,朱德親來到此處檢視了一番。朱德發現西樓中的甲樓座東,乙樓座西,而且甲樓的房間更大一些,還帶有一個會議室。

朱德從小出生在一個佃戶家庭,從小就養成了勤勞樸素的習慣。參加革命之後朱德更是出了名的艱苦樸素,經常親自下地幹活,與老百姓們一起勞動。朱德考慮到劉少奇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日夜操勞。

於是朱德便和隨行的劉少奇說:「少奇同誌啊,你平時開會多,安排住處應該考慮到你的工作。甲樓寬敞,又有會議室,所以你來住甲樓吧,我去住乙樓。」

但是劉少奇一直以來都非常敬重朱德,於是婉言拒絕:「朱老總啊,你年紀大了,家裏人口又多,甲樓離街道遠,相對來說比較安靜,更有助於你休息,所以還是你住甲樓吧。」

但是朱德推辭說:「我革命這麽多年,什麽苦沒受過?現在正是黨政機關建設時期,你的作用要遠遠大於我,你必須住甲樓。」

二人互相謙讓,隨行的管理局同誌也搭不上話,誰也不肯住進甲樓。朱德畢竟是從軍隊出來的人,性格剛烈,最後他堅定地說:「如果少奇同誌不搬進甲樓,那我就不搬家!」

最終劉少奇只好妥協,勉為其難地住進了甲樓。雖說劉少奇搬進了家樓,但是由於平時公務繁忙,他經常出差,沒多少時間能在家住。

兩家相處非常融洽

當時劉少奇和朱德家都是大家庭,劉少奇家裏孩子多,朱德家裏親戚多。朱德在四川老家是個有名的大孝子,同時也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年輕的時候,朱德能夠讀書,並且參加革命離不開兄弟姐妹的幫助。

為了報答他們當年的恩情,新中國成立後,朱德接他們每家的孩子都來北京上學。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裏,朱德和劉少奇兩家成為了鄰居,兩家老老少少幾十口相處得非常融洽。

朱德和劉少奇的晚輩們也都在同一所學校內上學,每天早上,五六個偉人的後代便會相約在中南海的西門集合,共同搭乘一輛三輪兒童車去上學。

在上學的路上,孩子們一起談論著最近剛剛看過的電影,偶爾還玩起「石頭、剪子、布」,朱德的外孫劉健在晚年接受采訪時經常談到:「那段乘坐兒童車去上學的時光非常快樂。」

朱德和劉少奇一有時間就給孩子們講以前打仗的故事,他們尤其對長征非常感興趣。爬雪山、過草地這些經歷從偉人嘴裏講出,總會給孩子們意猶未盡的感覺。

1959年開始,中國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將糧食定量縮減到了最低限度。黨中央的領導們以身作則,帶領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當時中南海的機關幹部開始自報每月糧食定量,毛主席和朱德報了26斤,周總理報了24斤,劉少奇僅僅報了18斤。然而當時北京市絕大多數男性幹部都報了28斤。

中南海的工作人員本想給領袖們增加糧食定量,至少也要趕上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但是這個提議被毛主席否決,黨中央就是要起到帶頭作用。

這點糧食對於西樓的兩個大家庭來說,怎麽可能夠?朱德卻拍拍胸脯,「想想當年我們在井岡山的時候是怎麽度過難關的?」朱德從小熱愛勞動,即使如今革命勝利了也依然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

在戰爭年代,只要條件允許,他就會在部隊駐地附近開墾荒地,種一些蔬菜之類的農作物,井岡山時期,大家沒少吃朱老總種的菜。於是朱德再次帶領工作人員在乙樓南邊的一塊空地上開墾出一片菜園。

在這片菜園裏,不僅僅種了黃瓜、西紅柿、茄子等蔬菜,還養了幾只兔子。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朱德的這套操作迅速引起了鄰居劉少奇的註意,於是劉少奇也帶領家人在甲樓的南面開墾出一片菜地。劉少奇家主要種的是向日葵,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葵花籽粒粒飽滿。

在他們的帶領下,整個中南海掀起了開荒種菜的熱潮,大家紛紛放下手中的鋼筆,重新拿起鋤頭。井岡山時期的情景仿佛在中南海再現。

秋天收獲的季節是大家最開心的日子。朱德帶著晚輩們到菜園子裏去把蔬菜摘下,一部份送到公共食堂,一部份分給鄰居劉少奇家,一部份留著自己吃。

劉少奇家的向日葵也迎來了收獲的季節,他將收集的葵花籽送到炊事員那裏,炊事員將葵花籽炒熟,整個西樓都籠罩著香氣。劉少奇將這些香噴噴的葵花籽分發給左鄰右舍,供大家一起享用。

說起朱德和劉少奇的友誼還要從他們在西柏坡領導中央工作委員會時說起。劉少奇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的老黨員,長期領導工人運動以及在白區主持工作。

而朱德主要是和毛主席一起建立革命根據地,在農村領導工農武裝鬥爭。後來劉少奇進入中央蘇區,二人一起參加了長征、八年抗戰。直到1947年,他們被共同派往華北,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從此便朝夕相處地生活在一起。

7月,劉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份大綱確定了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基本方針,它有效的指導千萬農民擺脫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

同年10月,朱德在華北前線指揮解放軍作戰,取得了清風店戰役和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晉察冀戰區的局勢,尤其是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晉豫魯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隨後便成立了華北人民政府。

1948年3月,在陜北的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前往了西柏坡與劉少奇、朱德等人會合,從此西柏坡成為了全國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在 接下來一年的並肩戰鬥中,朱德與劉少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一次行軍過程中,劉少奇的老胃病又犯了,疼得渾身直冒冷汗,而且無法進食,體重連100斤都不到。

朱德見狀心急如焚,他派人就地取材制作了一副擔架,由8名青年擡著劉少奇繼續前進,朱德還親自叮囑:「走路輕一點,不要顛簸。」

只要到中途休息時,朱德都會親自去擔架前詢問劉少奇的病情,還讓炊事員給劉少奇做一碗米湯給他補充水分。

劉少奇看見朱德這麽大年紀還為自己跑前跑後非常感動,堅持不再坐擔架,與朱德一起行軍。在艱苦的環境下,劉少奇與朱德的關系越來越親密。

1948年11月24日,正好趕上劉少奇50整壽,而朱德的生日是12月1日,兩人的生日非常接近。當時我軍正在忙於淮海戰役,黨中央的領袖們也在運籌三大戰役的最後勝利。

兩人早就將自己的生日拋在了腦後,但是在西柏坡工作的同誌卻不想讓兩位領導過度勞累,於是在兩人的生日中間的一天,辦了一個簡單的祝壽會。

朱德當時還親自為劉少奇寫了一首詩,名為【賀少奇五十壽於西柏坡】,但是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首詩並沒有交到劉少奇的手上。

從革命時期,到住進西樓成為鄰居,朱德與劉少奇兩人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一有閑暇時光,二人就會坐在一起回首往昔,聊一聊當年的革命故事。

當時在西樓,不光劉少奇和朱德兩家關系相處得非常融洽,彭德懷和楊尚昆兩家也經常互相交流,在餐廳裏,大家幾乎每天都會見面。

當時的西樓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各個家庭相互幫扶,其樂融融。

當時中南海的領導人們經常因為公務到處奔波,所以這些他們的孩子們經常聚在一起吃飯。 彭德懷和楊尚昆家裏的人口比較少,所以飯菜比其他家裏要好一點,當時這些紅二代們非常喜歡和這兩家的人一起吃飯。

大人在時,他們還會保持一定的儒雅,大人吃完飯去院子裏之後,孩子的本性就開始暴露,開始搶奪盤子裏的剩菜。

在餐桌上,大家盡情地聊著在學校的所見所聞,分享一切歡樂之事。

朱德推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

1954年,毛澤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當選為國家副主席。朱德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毛主席支持黨內工作。

在任職期間,毛主席多次向朱德透露出不想再當下一屆國家主席的想法。「不當國家主席,我可以做黨的主席啊,這樣對我的身體也有好處。」

1957年4月30日,毛主席邀請各個民主黨派的代表進行談話,這次他正式地向外界公布他不打算擔任下屆國家主席的想法。

毛主席之所以不想再當國家主席,主要是國家主席這個職務雜事太多了,在毛主席擔任國家主席期間經常忙著日夜不停地處理公務,還要抽出時間參加各種外交活動。繁重的工作讓毛主席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除此之外,當時的中國還處於發展階段,毛主席希望少做一些雜事,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

考慮到當時毛主席的威望,黨內外民主人士紛紛給中央寫信,勸毛主席連任國家主席,但是毛主席卻說:「我還是希望多讀一些書,少做點雜事,多思考一下國際上和國內的大問題。」

但是國家主席這個位置總要有人去做,當時大家都推測朱德會是下一屆國家主席,畢竟目前朱德是國家副主席,毛主席卸任,他極有可能頂替這個位置,而且當時黨內也沒有人比他資歷更高。

大家都等待著毛主席推薦提名人選,但是毛主席卻表態:「我不打算推薦提名任何人,這個位置屬於有能力勝任的人。」

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劉少奇非常贊成朱德擔任國家主席,並且向黨中央提出:「按照慣例,國家主席這一職務應該由上一屆國家副主席朱德擔任。」

但是朱德卻表示:「劉少奇作為國家主席更為合適,他有威望,有能力,並且忠誠於革命事業,被黨內外和國內的革命人民所敬仰。」朱德還親自給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時刻,毛主席發話:「朱德同誌推舉劉少奇其實是合情合理的,我擔任主席時,很多時候我都抽不出時間,是劉少奇同誌經常代理我的工作,所以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更為合適。」

毛主席的一番話馬上點醒了眾人,於是劉少奇成為了繼毛澤東之後,第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

朱德與劉少奇一路走來,劉少奇為中國共產黨鞠躬盡瘁,他的所有付出朱德都看在眼裏,所以他一直認為劉少奇的才能不應該被埋沒,他應該被委以重任。

朱德的外孫劉健後來向記者透露,除了劉少奇的能力得到了朱德的肯定之外,朱德還經常在私下裏說過自己的年齡比毛主席大7歲,身體素質也在下滑,由他接任國家主席的職位顯得有些不妥。

朱德在中南海二十年的歲月裏,艱苦樸素的特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不僅僅朱德,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大批革命領袖都是如此。

後來,由於一場運動,劉少奇和彭德懷先後離開,朱德夫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曾經熱鬧的西樓餐廳只剩下了朱德一家。

據朱德的晚輩回憶,當時的朱德已經80歲了,每當去西樓餐廳吃飯,他都會不由自主的看向劉少奇的位置。然後默默的低下頭,唉聲嘆氣。

十年的浩劫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劉少奇同誌伸冤昭雪。由於毛主席的幹預,朱德才在這場浩劫中免於迫害,但是朱德一家也被迫離開了中南海。

晚年的朱德每當想起劉少奇都會默默流淚,之後他也再沒回過中南海的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