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陳勝吳廣起義一呼百應,而黃巾起義卻遭到圍攻?

2024-02-08歷史

秦朝和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朝代,秦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在秦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使之更趨完善和成熟。但天下哪有不滅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動搖秦和漢統治的都是農民起義,秦朝是陳勝吳廣起義,漢朝是黃巾起義。可這兩場起義又有些不同,陳勝吳廣起義時一呼百應,秦朝統治很快分崩離析,而黃巾起義雖然聲勢浩大,卻遭到眾諸侯群毆。

同樣都是在王朝末年,同樣都是農民起義,為何陳勝吳廣起義和黃巾起義的遭遇截然不同呢? 主要還是因為時勢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秦末的時勢。秦朝的前身是周朝的諸侯國——秦國。秦國在春秋時期出過秦穆公這樣的霸主,威震西戎。但秦穆公去世後不久秦國就經歷了四代亂政,逐漸衰落,直至求賢若渴的秦孝公繼位才迎來轉機。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將秦國打造成恐怖的戰爭機器,然後在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五代秦王的治理下,秦國終於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繼位,即後來的秦始皇。公元前230年,還是秦王的嬴政發動滅六國之戰,至公元前221年滅齊結束,歷經10年,終於一統天下。橫掃六合後秦王嬴政即皇帝位,建立秦朝,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人手不夠。推行郡縣制所需要的地方官員極其龐大,光靠原來秦國一國的官員去管理原六國的廣闊地區是難以做到的,秦始皇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將軍隊中立戰功、熟悉法律的人派往各地為官,可打天下和治天下完全是兩回事,秦國在地方上治理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始皇雖然名義上滅了六國,但沒有斬草除根,大部份六國貴族都還在,而秦在地方的治理又不成熟,所以他們一直在暗地裏從事反秦活動。比如南韓貴族張良就於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雖然沒有得手,但最終也全身而退了。

在封建社會,一個王朝的統治穩定與否要看地方豪強是否支持你,顯然秦朝沒有做到這一點。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此時距離秦朝統一不過12年時間,這點時間完全不夠原六國百姓和貴族歸心,所以在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振聾發聵的名言時,真正的「王侯將相」才等到正式反秦的機會。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原六國貴族很快復國,秦對六國故地的統治瞬間瓦解。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在這群雄逐鹿天下的亂世中是泥腿子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至於陳勝吳廣,不過是個起暴劑罷了。

看完秦末時勢後再來看看漢末時勢。漢朝分兩段,中間被西漢外戚王莽篡位了15年。王莽當政末年天下再次大亂,劉秀在河北豪門士族集團的支持下坐上了皇位,並成功統一天下,再造大漢,史稱「東漢」。

所以東漢自建國開始基本上就是朝廷與豪強共治天下,地方真正的話語權掌握在豪強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地方的統治越弱越符合豪強的利益,反而是推翻朝廷對自己沒好處。而黃巾起義的口號是什麽?「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明擺著是要推翻東漢統治啊,那地方豪強能不著急嘛。所以黃巾軍遭到眾諸侯圍攻,可最後黃巾起義是被鎮壓了,諸侯卻徹底坐大了,朝廷形同虛設,就連皇帝劉協也不過是董卓、李傕、郭汜、王允、曹操、曹丕等權臣的手中玩物罷了。

綜上所述,陳勝吳廣起義一呼百應是因為他們的利益與豪強是一致的,都是要推翻秦朝統治,而黃巾起義被圍攻是因為他動了豪強的起司,必然遭到彈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