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原村制陶作坊遺址又有新發現 為研究西周手工業生產模式等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2024-01-18歷史

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對大原村制陶作坊遺址開展了進一步發掘。新發現西周時期陶窯1座、灰坑10個(含陶窯操作間)、墓葬3座、水井1座和溝1條,出土陶鬲、陶簋、陶豆、陶盂、陶缽、陶墊、圓形陶器、陶丸等器物200余件,為深入研究西周制陶手工業生產流程、產品流通與分配、工匠生產與生活以及西周手工業生產模式與管理組織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出土陶鬲陶簋等器物200余件

大原村制陶作坊遺址位於豐京遺址西南的大原村西南台地上,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一處產品相對單一、專業化水平較高的制陶手工業作坊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大的一處西周制陶遺址。

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2023年3月至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對該遺址進行了6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前5個年度的發掘,確認了該遺址的主體年代為西周晚期偏早階段,主燒夾砂褐陶微分襠疙瘩鬲(陶器鬲足形似疙瘩狀)。2023年,為了進一步了解其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和聚落布局等,考古工作者繼續在遺址西南陶窯密集分布區域進行發掘。發掘面積411.2平方米,發現西周時期陶窯1座、灰坑10個(含陶窯操作間)、墓葬3座、水井1座和溝1條,清理了1條近代溝和1座近代墓,發掘出土了陶鬲、陶簋、陶豆、陶盂、陶缽等陶器,陶墊、圓形陶器、陶丸等小件器物,以及殘次陶鬲和陶盂等200余件。

可見周文化與殷商文化融合的現象

據考古人員介紹,編號M35墓是一座西周早期低階貴族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墓口距地表約1.48公尺,長約2.74公尺、寬約1.32公尺,墓底長約3.02公尺、寬約1.48,距墓口約2.39公尺,葬具為一槨一棺,有腰坑。在槨室東部棺槨之間隨葬有銅爵、銅觶各1件;陶鬲、陶簋、陶罐和陶尊各1件;棺內頭部出土貝4枚,可能為口唅。

銅觶和銅爵是西周早期西周墓葬常見銅器組合形式,周式簋、聯襠鬲和小口圓肩罐也是豐鎬遺址內西周墓葬常見的陶器組合,但墓底卻有殷商文化中常見的腰坑。透過該墓形制與隨葬器物,可以看出周文化與殷商文化融合的現象。

發現一組獨立生產單元遺跡

發掘中發現了一組「工、居、葬」合一模式的遺跡,這個小的獨立生產單元,為研究制陶遺址生產流程、功能區劃和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其中,陶窯編號Y19及其操作間為燒制場所;灰坑編號p32、p35等出土大量散狀青灰色陶坯,可能與制坯有關;與制陶遺址大致同時的墓葬編號M33和M34,以及編號J5和編號Y19出土人骨;水井編號J5可能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遺址內還發現可能為制陶生產的管理者和底層陶工,為研究制陶生產組織管理提供了重要證據。這指的是編號M33葬具為一棺一槨,年代大致與制陶遺址年代相同,墓主身份等級較高,可能為制陶生產的管理者。在編號J5和編號Y19填土堆積內均出土一具人骨,根據發掘情況看,應均是在水井和陶窯廢棄後埋入的。編號M34無葬具,僅挖一個小坑,將人埋入後,用1件夾砂褐陶疙瘩陶鬲打碎覆蓋在上面。這些人骨很可能是專門從事制陶的底層陶工,死後隨意扔進廢棄後的陶窯和水井中或簡單處理後埋葬。

文/張瀟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