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昺:朱棣「靖難之變」殺的第1人,為什麽卻贏得6位帝王的褒獎

2024-04-13歷史

1399年,明朝「靖難之變」爆發,主角是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明成祖朱棣處死的第一個人名叫張昺,標誌著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拉開帷幕。

但是,為什麽張昺受到後來6位帝王的褒獎贊賞呢?今天,我們結合史料了解明朝初年張昺的傳奇故事。

1358年,張昺出生在山西澤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晉城,這年是元朝順帝統治天下,由於苛稅腐敗導致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註定張昺要經歷風雲變幻的時代。

張昺生長在小地主家庭,史料記載「父母務農,家境殷實」,也正是這種稍顯富裕的家庭條件,讓張昺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對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廣泛涉獵諸子百家,對於經世治國也有獨到見解。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在全國各地設立府學,張昺以人品才學優秀被推薦到府學。在1367年,張昺被朱元璋意外發掘,隨後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數年之後,張昺又調任刑部侍郎。

1395年,張昺受命到懷慶府監督視察河務,他親自到治河前線了解情況,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已經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登基,成為明朝第2位皇帝,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的時候剛滿21歲,但是朱元璋冊封的各位藩王擁兵數萬余,還能節制邊關兵馬。朱允炆曾做6年皇太孫,當時他已經感受到來自藩王的威脅,對眾位叔叔心存忌憚。

建文帝登基後,以齊泰、黃子澄為代表的謀士從旁鼓動建文帝削藩,在眾位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威望最高、實力最強,是朱允炆最為忌憚的人。經過一番爭論,建文帝決定采用黃子澄「先剪羽翼、後除燕王」的建議,率先對朱棣同母弟王橚進行削藩。

在剪除朱棣羽翼的同時,建文帝派出心腹到北平監視朱棣,而建文帝選中的人就是張昺,任命他為北平布政使。布政使設立於明朝洪武時期,當時裁撤掉行中書省,在各地設定布政使司,官員布政使主要負責行政管理和財稅收入。

【明史·張昺傳】記載,「建文初,廷臣議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為北平布政使,貴為都指揮使,並受密命。」

也就是說,張昺是在削藩關鍵時刻調任北平的,他的身上帶著建文帝的「特殊使命」。據此還可以看出,與張昺一同派往北平的,還有一位名叫謝貴人,擔任北平都指揮使。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定,北平都指揮使負責北平所有的軍事行動,至此,可以發現,建文帝將北平的行政、軍事最高官員全部換成心腹,目的就是齊心協力監視朱棣。

值得註意的是,在大臣的推薦下,建文帝選拔智謀勇猛的張信,同樣以「心腹」身份派到北平都指揮司。事實證明,此人是建文帝的敗筆,直接導致張昺的死亡。

【明史·張信傳】記載,「惠帝初即位,大臣薦信謀勇,調北平都司。受密詔,令與張昺、謝貴謀燕王。」

至此,建文帝精心選拔的3位心腹全部在北平核心崗位任職,從史料記載中發現,他們都「受密詔」,內容就是幫助建文帝「謀燕王」。

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短短半年時間,建文帝朱允炆就連續削掉5位藩王,其中最慘的是湘王朱柏,葬身火海表達憤懣之情。得到訊息的朱棣坐立不安,明白建文帝的矛頭最終會指向自己,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說建言下,朱棣決定起兵對抗建文帝。

一時之間,在北平出現這樣的現象:受朝廷密詔的張昺等人想方設法刺探訊息、制定防範措施,朱棣則想盡辦法掩蓋意圖謀反的事實。

朱棣雖然已經決定起兵,但是他最需要時間招兵買馬、鍛造兵器,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刻防範建文帝的「眼線密探」,只要讓建文帝越晚發掘,朱棣的勝算就越大。

從1399年2月開始,朱棣便對外宣稱身患「惡疾」,此訊息讓遠在南京的建文帝稍微放松下來。到了5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1周年的日子即將到來,朱棣害怕建文帝找借口將自己軟禁在南京,於是稱病不去。

同時,朱棣又害怕建文帝起疑心,於是鼓起勇氣將3個兒子全部派往南京,以此迷惑建文帝。最終,建文帝再次錯失良機,釋放朱棣的3個兒子平安歸來。

雖然建文帝對朱棣有所放松,但是身負使命的張昺絲毫不敢松懈,當他看到朱棣稱病不出的時候,基本確定其中一定有變數,為了應對變局,張昺和謝貴特意將北平附近的兵馬調來,增強北平城九門的防禦力量。

朱棣在北平的府邸面積大、院墻高,姚廣孝建議在府邸後院建造房舍,在其中養殖大量的鴨鵝,用家禽的叫聲掩蓋鍛造兵器的響聲,因此燕王府邸晝夜趕工,堆積如上的武器就是這樣「光明正大」地生產出來的。

1399年6月,有位名叫倪諒的百戶,跑到南京向建文帝告發「朱棣的兩位屬官圖謀不軌」,建文帝抓住機會將被告人於諒、周鐸斬首,同時降旨狠狠斥責朱棣。建文帝此舉並非「無用功」,而是為將來削藩制造輿論聲勢,打下正義的基礎。

朱棣收到建文帝的斥責詔書,他明白還需要時間準備,於是「病情」突然加重,還在街上當眾裝瘋賣傻。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王乃佯狂稱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蘇。」

曾經駐守北平的藩王朱棣,身穿高貴的親王服飾,在大街上時而發狂吼叫、時而極速奔跑,搶奪酒館的酒、亂吃飯館的菜,喝醉之後張口就說胡話,有時候直接睡在土地上,似乎整天都睡不醒一樣。

即便朱棣的演技如此精湛,北平布政使張昺仍然不放心,帶著謝貴親自到燕王府,以慰問的名義查證朱棣是否真的瘋癲。

當張昺、謝貴見到朱棣的時候,兩人都感到非常吃驚,因為朱棣在盛暑六月圍坐在火爐旁取暖,身上披著厚厚的被褥,渾身仍然不停地戰栗,嘴裏面還顫抖著說「好冷、好冷」。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張昺、謝貴入問疾,王盛夏圍爐搖顫曰:寒甚。」

張昺對於朱棣也感到疑惑,他已經懷疑朱棣是真的瘋了,幸好,北平都指揮使謝貴仍然對朱棣持懷疑態度,兩人商量之後,決定將朱棣的情況報告給建文帝。

朱允炆看完張昺的奏章,也不能判斷朱棣的真假,迅速將兵部尚書齊泰召入皇宮商議,無巧不成書,齊泰給建文帝帶來重磅訊息,直接確定朱棣「表面裝瘋實則謀反」。

原來,朱棣之前派到南京的密探鄧庸被抓,他在燕王府擔任護衛百戶,經常為朱棣傳回南京朝堂的即時訊息。在齊泰的嚴刑拷打之下,鄧庸難以忍受,最終招供承認朱棣暗中準備謀反的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聽了齊泰的奏報,震驚之余是憤怒,立即讓齊泰給北平的3位心腹送去密詔,命張昺、謝貴、張信3位親信巧妙逮捕逆賊朱棣。

朱允炆的計劃是以捉拿朱棣屬官的名義,突襲燕王府邸逮捕朱棣,建文帝對自己制定的計劃很自信,因為在削藩第一站的朱橚,就是命李景隆以大軍備邊的名義路過朱橚封地,突然圍攻朱橚的府邸獲得成功。

張昺在接到建文帝的密詔後,迅速和謝貴、張信商議具體的行動細節,沒想到,在會議結束後,張信回家見到母親卻出現意外。

【明史·張信傳】記載。「受密詔,令與張昺、謝貴謀燕王。信憂懼不知所為。母怪問之,信以告。母大驚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氣在燕。汝無妄舉,滅家族。」

也就是說,張信因為擔憂明天的行動,臉色非常沈重,他的母親看到後詢問原因,張信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結果母親勸說張信不能這樣做,因為張信的父親曾經多次說到朱棣有帝王之氣,如果張信參與逮捕朱棣的行動,將會給家族帶來滅門之災。

張信左思右想,決定聽從母親的話,在當天夜裏便獨自前往燕王府邸,求見燕王朱棣,起初朱棣並不見張信,經過反復確認才終於相見,朱棣看完建文帝的密詔,驚出一身冷汗,感激涕零地對張信說「你救了我一家人的性命啊」。

朱棣提前得知訊息,連夜召集姚廣孝、朱能、張玉等謀士猛將,在書房中密謀應對張昺的對策,最後,朱棣決定提前埋伏精壯武士,將張昺、謝貴引誘至宮殿,趁機擒拿來人。

第二天,張昺、謝貴、張信3人清點兵馬,以捉拿燕王府屬官的名義,團團圍住燕王府邸。雖然張昺麾下將士全部手持利劍、鎧甲鋥亮,但是朱棣已經提前做好準備,心中並不慌張。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是當計取之,今奸臣遣使來逮官屬,依所坐名收之。即令來使召昺、貴付所逮者,貴、昺必來,來則擒之,一壯士力耳。」

張昺在府外已經列陣等待,朱棣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但他仍然決定「智取」張昺、謝貴兩人。朱棣將麾下大將張玉、朱能叫至跟前,安排他們假裝將張昺要逮捕的屬官五花大綁,隨後請張昺來到大殿上交接。

等候在大門外的張昺、謝貴聽說朱棣已經主動捆綁屬官,認為在交接的時候突然逮捕朱棣,是絕佳時機,並不知道張信已經出賣了他們,帶著兵不血刃拿下朱棣的美好憧憬,張昺、謝貴、張信3人帶著數十名部將進入燕王府。

當張昺看到朱棣的時候,他正端坐在椅子上吃宴喝酒,拿出瓜果對張昺說「這是剛送來的新瓜,和你們一起嘗嘗」。

隨後,朱棣拿起一塊瓜放進嘴裏,忽然怒目圓瞪地說「如今平常百姓家的兄弟宗親,都知道相互體恤幫助,我身為天子血脈,卻不能保全家人的性命,朝廷如此對待我,我還有什麽事不敢做呢?」

張昺正在尋找時機逮捕朱棣,聽到燕王的話,頓覺不妙,轉身想要沖出宮殿,沒想到被屏風後面竄出的猛將制服,張昺、謝貴無奈只能束手就擒。宮殿外的張昺所率軍隊也悉數被降服,在張信提前通風報信的幫助下,朱棣成功「將計就計」擊碎建文帝秘密逮捕的計劃。

朱棣對張昺、謝貴說「我本來就沒有病,都是被你們這些奸臣賊子逼迫的,如今我亮明心跡,你們如果願意投降,現在還得來及。」

本來以為張昺會「識時務為俊傑」,但他掙紮著站起來,義正言辭地對朱棣說「吾寧斷頭死,不做易主臣」。

朱棣聽後大怒,命人將張昺拉出去斬首祭旗,張昺痛罵朱棣亂臣賊子,喊叫聲至死才停止。謝貴同樣沒有屈服朱棣,選擇坦然赴死。

【明史·張昺傳】記載,「為伏兵所執,俱不屈死。」

燕王朱棣站在宮殿台階上,向廣大士兵訴說「忠誠不二卻遭誅殺」的委屈,隨後參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訓言「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的演講極具感染力,眾位將士紛紛高呼「追隨燕王」。

就這樣,朱棣正式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靖難之役,張昺則被朱棣用來祭旗。很快,朱棣麾下猛將就控制了北平城的九門,以北平城為起點,朱棣的勢力逐漸強大,最終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

1402年,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成為明朝第3位皇帝,史稱明成祖。

張昺被殺的時候,他只有42歲,他的家人也被朱棣麾下軍隊全部殺死,只有小兒子在家仆的掩護下幸存下來,逃離北平城,最終在河南焦作的北朱村隱居下來,算是為張昺留下後世血脈。

朱棣起兵靖難和張昺被殺的訊息是一起到達南京的,建文帝為了表彰張昺赤心奉國的壯烈舉動,詔令禮部祭奠張昺,追封張昺為禮部尚書,謚號「貞毅」。

在古代,謚號是非常講究的,代表著對人生高度凝練的概括,張昺謚號的「貞」是代表忠貞不屈,「毅」是代表勇毅果敢,足見建文帝對張昺的贊賞。

後來,明成祖朱棣時常想起張昺的忠誠,特意為張昺建造廟宇,敕封他為都城隍,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告廟日。可以說,張昺讓朱棣又愛又恨。

【明史·張昺傳】記載,「明成祖特敕封其為都城隍,立廟名之。」

1424年,在位22年的明成祖朱棣駕崩,向來寬容仁慈的明仁宗朱高熾登基,赦免所有建文舊臣的罪過,特意為張昺平反昭雪。

1440年,明英宗朱祁鎮褒獎張昺對朝廷的忠誠壯舉,嘉許稱贊張昺的剛直強悍、威武不屈,堪稱臣子表率,追贈兵部尚書,再次追封謚號「忠烈」,為張昺建立祠堂,規定每年的春秋都朝廷組織祭祀。

清代乾隆37年【張氏族譜】記載,「英宗嘉許張昺的忠誠,發格建祠,春秋致以祭祀,確定為法。」

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頒布詔書,優待建文朝舊臣的後代,其中張昺的後代格外受到撫恤照顧。

1645年,南明皇帝朱由李崧為了抵擋滿清軍隊,樹立榜樣激勵百姓將士,追贈張昺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謚號為「節湣」。

張昺是彪炳史冊的明初重臣,他在洪武、建文年間為官長達16年之久,肩負建文帝朱允炆的「特殊使命」,在秘密逮捕朱棣的過程中被活捉,最終以忠誠不屈的品格成為靖難之役死的第一人,然而,張昺忠烈的品質受到建文帝、明太祖、明仁宗、明英宗、明神宗、弘光帝6位帝王的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