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季辛吉問毛主席:若蘇聯進攻中國你們怎麽辦?偉人的回應盡顯智慧

2024-07-23歷史

在國際關系之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隨著一系列事件的爆發,中美兩國敵對的關系也走到了拐點。

一方面,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不能自拔,經濟上也不景氣,而作為兩極之一的蘇聯則日漸咄咄逼人,入侵阿富汗,支持越南出兵柬埔寨等;另一方面,中蘇交惡達到了頂點,中蘇之間爆發了包括不限於珍寶島事件、巴爾魯克山事件、塔斯提事件在內的一系列沖突事件。

就這樣因為需要,中美兩國開始了試探接觸。而在中美關系正常化之中,季辛吉是一個難以逾越的歷史人物。他為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鮮為人知的是,季辛吉在訪華期間還曾就蘇聯威脅進攻中國的問題,詢問過毛主席的看法。

毛主席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季辛吉,1923年生於德國,他是一個猶太人後裔。

眾所周知,伴隨著希特勒的上台,對猶太人的政策日漸收緊,也正是因此1938年季辛吉跟隨家人移居美國,5年後加入了美國國籍。

之後他曾在美國陸軍服役,後考入哈佛大學,並在1954年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由於成績出色,他留校任職,相繼擔任了哈佛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的講師、副教授、教授。這也為他接觸美國政壇要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更為他日後擔任美國國務卿奠定了人脈關系基礎。

1969年,季辛吉擔任了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兼安全委員會主任,成為尼克森總統的重要助手。

1968年,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而擺在尼克森面前的問題重重,既有越戰泥潭帶來的高漲反戰呼聲,又有蘇聯日漸強勢的挑戰。

這時中蘇關系惡化來到頂點,也讓他嗅到了一絲契機。

彼時在中蘇一系列沖突中,吃了癟的布里茲涅夫勃然大怒。而在蘇聯軍方強硬代表部長格列齊科,部長助理崔可夫的建議下蘇聯妄圖要「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對中國這樣一個國家進行核打擊,蘇聯當然是要避免兩極之中的另外一極——美國產生戰略誤判的。於是,蘇聯透過其駐美大使將訊息告知了美國一方,告知了季辛吉博士,要求美國中立。

尼克森正愁怎麽與東方大國破局,而在緊急閉門磋商之後共識達成——蘇聯才是最大威脅,中國是可以拉攏的。

很快一個小報【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世界嘩然。中方自然也得知了訊息,而訊息也經由周總理傳遞到了毛主席處。

話分兩頭,毛主席得知訊息後是泰然自若的。他對周恩來表示,「恩來,你讀過明史嗎?」言外之意是學習朱元璋成就之策,朱升所獻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中國內地也很快又了"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大批工廠也轉入山區、三線等,地下工事也開挖。

而在國際方面,失去了突然性,利用胡誌明去世蘇聯總理柯西金飛機經停中國的時機,他與周總理進行了會晤,也算是稍微緩解中蘇關系;之後也就是人盡皆知的「乒乓外交」以及季辛吉訪華、尼克森訪華。

1971年7月,季辛吉秘密訪華。

這一期間,周總理熱情的接待了季辛吉,向他表明了中方歡迎中美關系改善的立場,這為中美關系破冰提供了良好的歷史契機。

1972年至1975年間,為了進一步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季辛吉也作為尼克森特使多次訪華,期間跟毛主席有過5次會面,也成為歷史上同毛主席見面次數最多的美國國務卿。

回憶起這段履歷,季辛吉不無自豪的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任何一位訪華的外國政要,都以受到毛澤東的接見為最高禮遇,我也不例外。」

而在這些會面中,自然會談及國際形勢,也自然越不過中蘇關系。

在第五次與毛主席會面時,季辛吉也在這其中提出了疑問——「如果蘇聯向中國發動進攻,那麽您該如何應對呢?」

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很難回答的,畢竟牽扯多方。毛主席思考了一下,坦然地表示:「中國有很多應對方法,如果蘇軍真的敢出動他們的鋼鐵洪流發起軍事行動,我們可以透過遊擊戰和持久戰同敵人較量,他們想打到哪裏,我們都奉陪到底」。

但季辛吉對這個籠統的回答並不滿意,又接著問道:「如果他們只是用遠端攻擊,而不派兵呢?」

季辛吉口中的「遠端攻擊」,當然指的就是搭載核彈頭的飛彈。

而這不僅是中國軍事實力不如蘇聯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當時美國最擔憂的蘇聯殺手鐧之一。顯然他是想看看中方的破局之策,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對此毛主席似乎並不擔心,笑著說:「那能怎麽辦呢?你們可以成立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毛主席想了想,又接著說:「或許他們猛攻一番後,會損失大量的資源,但我們會堅持打持久戰。」

毛主席的這番話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卻是最實際的一個回答,沒有任何誇大,也沒有任何謙卑。

事實上,就七十年代的兩極爭霸而言,蘇聯是無愧於鋼鐵洪流的稱謂的,數萬輛坦克,火炮超過10萬門,陸軍有500多萬兵力。

相較之下,中方是遠遠不如的。

對此,毛主席也心知肚明,因此沒有講禦敵於邊境線上這樣的話,因為中蘇之間的邊境線太長,再加上蘇軍將領普遍有二戰指揮經驗,也有裝備優勢想要禦敵於國門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毛主席貼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再次提出了持久戰和遊擊戰。這是蘇軍不如中國軍隊的地方,而且當時的中國有著人民的支持,侵略者早晚會被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沖垮,這其實也是毛主席20多年革命生涯的戰略精髓所在。

而季辛吉聽罷也不禁陷入了沈思,也意識到了中國的不可戰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