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韓先楚為赴任四川副省長的鄧華送行,說:別怕,你定會東山再起

2024-05-16歷史

1959年鄧華因為脾氣耿直,仗義執言,一時之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隨後便被迫停職一年,曾經赫赫威武的將軍如今只能蝸居一隅,他多想能重回軍隊。

但天不遂人願,一年後,鄧華被調往四川擔任副省長,主管農機。雖然說黨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可鄧華是在戰場上出了名的將軍,要他去打理農業,文不對口。

但既然中央下達了指令,他也只能接受。臨行之前,韓先楚卻早早來到了車站門口等待著鄧華,並鼓勵道:「別怕,你日後一定會東山再起!」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韓先楚的一句話給鄧華打上了一劑強心針,但眾所周知韓先楚和鄧華在軍事方面常有爭執,為何韓先楚還前來為鄧華送行?韓先楚與鄧華又有著怎樣的交集?他倆又是怎樣的人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毛主席曾經贊揚過彭德懷大元帥:「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屢立奇功的彭德懷曾是共和國軍事頂梁柱之一,在他英勇的帶領下,旗下各路將軍也如天上繁星,多不勝數。

其中彭德懷最為器重的便是韓先楚與鄧華。

韓先楚與鄧華兩個人的作戰風格迥然不同,鄧華的作戰風格以穩重出了名,只要他出馬,必然會大獲全勝。

但勝利也建立在鄧華周密的計劃和高瞻遠矚的目光之中,所以鄧華從不冒進求成,穩中求勝,尤其在敵強我弱之時,鄧華總會以殲滅、包圍和機動戰來取得勝利。

而韓先楚與鄧華恰恰相反,他極為敏銳,能夠迅速捕捉到敵情和偵破敵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作戰風格也十分靈活多變,因此總能神兵天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因此韓先楚是出了名的冒險將軍,他還有個外號,名曰「旋風司令」。

而在機緣巧合之下,兩個人在1937年平型關戰役中有了第一次合作。

此時二人羽翼未豐,因此彼此的意見還能互相采納,兩個人取長補短,一唱一和,耍的日軍團團轉,最終取得大捷。隨後他們建立了根據地,二人在抗日根據地互相學習,共同協作,可謂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同時二人相約,未來必然要在頂峰相見。

但隨著時間的磨礪和戰火的熏陶,二人的作戰風格逐漸成熟,這兩個人在各自的領域將優勢發揮到極致。但俗話說,王不見王,兩個王者雖然得以頂峰相見,可一旦風格成型,再見面合作,難免火星四濺。

1945的夏季,韓先楚前往東北根據地做準備。面對敵軍他采用奇襲且突圍的方式,讓敵軍節節敗退。

在韓先楚猛烈的進攻下,國民黨軍隊被打的潰不成軍,隨後韓先楚縱橫捭闔,先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一舉消滅了國民黨的西進軍隊,隨後又將國民黨後方的軍部也一並殲滅。

韓先楚「旋風司令」的名號廣為流傳,因此韓先楚奇襲突進的風格也讓國民黨心驚肉跳。與之不同的是鄧華,他率部穩紮穩打,在一年後與韓先楚合作共同進攻國民黨的新五軍時,兩個人爆發了一次巨大的分歧。

韓先楚認為在遼寧西南部的新五軍是國民黨彪悍的一支部隊,應該將新五軍作為主要攻擊點;可韓先楚與他提出相反的意見,雖然新五軍人數眾多,但作戰實力並不算上乘,最難啃的骨頭是國民黨第九兵團,他希望鄧華去牽制新五軍,自己去奇襲國民黨的硬骨頭。

一個新五軍,一個第九兵團,兩個人因為重點攻打誰而產生了爭執。這一番激論下來,兩個人誰也不讓誰,鬧得動靜之大,幾乎全軍都知曉了。林彪憤慨的說道:「你們在胡鬧什麽!仗還沒打,自己先打起來了!」

隨後林彪采取了鄧華的意見,因為在作戰方式上林彪也更傾向於鄧華穩紮穩打的風格。於是解放軍的主力向遼寧西南部進軍,與新五軍正面作戰。但新五軍人數眾多,武器先進,以至於拖延了時間,導致韓先楚攻打第九軍團時延誤了戰機。

這讓韓先楚對鄧華非常不滿,此後兩個人也開始暗搓搓的較勁。隨後在解放海南島以及抗美援朝中,兩個人都產生了爭執和糾紛。

一個想要穩中求進,一個認為不能延誤戰機,東北戰場的教訓讓韓先楚郁悶不已,鄧華在他眼裏就是溫吞;而鄧華認為韓先楚過於激進,容易露出破綻。

而這兩個人的作戰風格也是源於他們的天性,那麽韓先楚和鄧華是怎樣一步步走到大將之路的呢?

鮮明對比,迥然不同

1913年的冬天,韓先楚出生於湖北省黃安。韓先楚自小家貧,為了能夠糊口,不到五六歲便給地主家當起了放牛娃。

風餐露宿,吃的窩窩頭,挨的是鞭子。因此他從小飽經風霜,最是懂得地主階級是如何壓迫貧民百姓。故而在1927年黃麻起義時,他奮不顧身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隨後便參加了遊擊隊,加入了共產黨。

因為作戰能力突出,韓先楚在紅軍一路從副連長到營長。但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系統教育,所以起初他一味只對敵軍窮追猛打。但他作戰天賦極高,當韓先楚率領著紅25軍從河南向西出發時,他逐漸在作戰中總結了經驗。

不僅有規劃的進行沖鋒,突襲敵軍,同時還能擔任開路的任務,並且堵截追兵,為掩護大部隊的離開做出了貢獻。

同時韓先楚又能在敵軍步步緊逼時靈活脫身,由此他的靈活作戰風格自長征時起就奠定了。

在長征途中韓先楚屢立奇功,尤其是1936年的春天,紅軍前往山西進軍。韓先楚率領紅軍來到山西後,整合了山西的軍事力量,以遊擊打法迅速將山西的石樓包圍。

韓先楚知道敵軍的援助必然要經過黃河渡口,為了切斷敵軍的後援,他又指揮遊擊隊堵截黃河渡口。當敵軍派出五個團來勢洶洶的渡河時,韓先楚提前設下埋伏,拖延了敵軍的腳步。在韓先楚的作戰指揮下,毛主席與彭德懷等人順利轉移。

此時的韓先楚已經可以獨當一面,這也讓中央對韓先楚的能力頗為認可。經此一役,韓先楚成為了紅第78軍的副師長。

要知道,韓先楚的作戰經驗完全是從實戰中提煉出來的。這樣的人才如果不經過系統的培訓,實在可惜。

好在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後,中國在延安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也是由此韓先楚進入了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這裏他學到了正面作戰的理論,與他的軍事經驗相結合,令韓先楚受益匪淺。

相比出身「野路子」的韓先楚,鄧華的家世和經歷與韓先楚的經歷可謂是大相徑庭。

鄧華比韓先楚年長3歲,出身於書香門第。在家族的熏陶中,鄧華有儒生之風範,因此待人做事都是慢條斯理、有條不紊。

他之所以加入共產黨,是因為在學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與愛國思想的熏陶。在這個契機下,鄧華踴躍參加學生運動,領導罷課遊行活動。因為接受過高等教育,鄧華的思想要比韓先楚更早覺醒。

1927年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鄧華對此義憤填膺。故而在次年他便跟隨朱德與陳毅,挺進了井岡山。

在蘇區的時候鄧華也參與過「圍剿」戰爭,可因為毛主席被邊緣化,因此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紅軍失利。但是鄧華仍然在這場失利戰爭中贏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他無法做到力挽狂瀾,最終只能跟隨紅軍進行長征。

在這期間鄧華不如韓先楚有太多突出表現,他穩紮穩打的作戰風格在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時,不敢貿然讓紅軍犧牲,因此他也無法像韓先楚那樣作戰靈活多變。

直到抗日戰爭期間,作為八路軍的政治委員,鄧華憑借著出色的能力和卓越的思想,在冀東等多個城鎮,發動了將近三十萬人的武裝暴動。

隨後鄧華深入群眾,將10萬人集結起抗日部隊,創立了抗日根據地,為八路軍補充了龐大的軍源。鄧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雖然沒有韓先楚的奇襲之力,卻能整合力量,這也是他與韓先楚不同的優勢所在。

如今這兩個人無論是作戰風格還是性格都是迥然不同,甚至在後來還為如何作戰爭執不休,那麽他們真實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真的是勢如水火嗎?

一生戰友,惺惺相惜

與韓先楚相比,鄧華早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更高。他跟隨著朱德最早來到井岡山,又在危急時刻堅定信仰,隨紅軍出征,擔任政治委員,整合抗日力量,樁樁件件都讓鄧華在黨中央的地位不容小覷。

尤其是抗美援朝時期,鄧華更是受到了彭德懷的器重。他擔任了誌願軍的後勤保證等任務,雖然開始並沒有直接上戰場,但相比韓先楚,鄧華的軍事之路可謂是一路坦蕩順暢,甚至被毛主席一度點評為彭德懷的接班人。

而韓先楚由於曾經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因此起初軍職比較低,但韓先楚性格豪爽,不拘小節。

在海南解放戰爭時,因為是否立即進攻又讓鄧華猶豫不決。一旁的韓先楚只能幹著急,他心裏清楚,時機是最為重要的。

所謂時不我待,在與鄧華再次爭執無果後,韓先楚氣呼呼的直接越過鄧華,將此事告知了毛主席,並且分析了他的判斷:「我很清楚現在時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延誤了時機,那麽損失慘重!」

聽完韓先楚一番分析,毛主席即刻同意了立即進攻的請求。鄧華接到毛主席的指令後也即刻采取了作戰計劃,最終海南島得以解放。

但此役之後,很多人擔憂韓先楚與鄧華兩個人之間會生出嫌隙,有人覺得鄧華穩中求勝沒有錯,韓先楚卻越級上報,看起來像打小報告;也有人支持韓先楚的軍事作戰能力,時機很重要,鄧華過於優柔寡斷,不適合當領導。眾人激辯,並且認為此後韓先楚與鄧華肯定矛盾回越鬧越大。

但事實截然相反,當韓先楚知道眾人的議論後卻坦然一笑,他認為這些流言不足為懼。韓先楚深知鄧華的為人,更是清楚目標一致,取得勝利才是關鍵,而不是像國民黨那樣為了關系、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沖突、搞陰謀搞算計。

毛主席說的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韓先楚與鄧華兩個人便是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的「人間正道」,故而兩個人就算因為作戰計劃時常發生爭吵,可私底下關系卻也異常穩固。他們不是對手,他們是同誌,雖然各有優勢各有意見,但達成統一協作才最為重要。

因此在1959年鄧華因為脾氣耿直,仗義執言,一時之間站在了風口浪尖,唯有韓先楚鼎力支持鄧華。但鄧華仍然被迫停職一年,此時的他無比懷念軍中的時光,三番兩次申請想要回營,但都被駁回。直到1960年,鄧華接到通知,他要被調往四川擔任副省長。

遠離軍事讓鄧華痛心疾首,但更讓鄧華打擊的是這一年多以來他飽受是非詬病,從風光鼎盛的司令將軍,到如今無人問津。鄧華心有戚戚,他準備獨自登上前往四川的火車時,卻發現車站佇立著一個熟悉的身影,這個人便是韓先楚。

兩個人因為戰略計劃鬥了一輩子嘴,而今也唯有韓先楚前來送行。這份情誼足以稱得上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鄧華感激涕零,而韓先楚也動容的握著他的雙手說道:「你在四川好好工作,憑你的能力肯定能幹的好。你也別怕,日後你肯定會東山再起的!」

韓先楚的這番話如同一道暖流,緩緩的流淌在鄧華的心間。但讓兩個人都沒想到的是,他們一別便是幾十年。但兩個人的戰友情卻廣為傳頌,二人既是知己,又棋逢對手,旗鼓相當,又各有優勢。

他們都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英雄不朽,我們自當銘記,讓兩個人的情誼與精神傳承下去,成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