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毅進山東,6戰5輸,中央欲換人,毛主席深思20天之後否決

2023-12-30歷史

許多人通常都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認為開國將帥們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似乎永遠都不會打敗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真的是一路高奏凱歌,從不打敗仗的話,恐怕1947年我軍就攻克南京了。

不說別的將領,即便是開國元帥陳毅,其實也打過敗仗。在解放戰爭之初,陳毅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

然而他才走馬上任沒多久,就六戰五輸,也讓軍中出現了一些不滿的聲音。

中央一度打算讓徐向前取代他的位置,但毛主席深思熟慮後還是否決了這一提議,依然讓陳毅來領導。

那麽,陳毅此前為何會兵敗呢?毛主席又為何繼續讓他擔任司令呢?

1945年10月,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然而蔣介石毫無遵守協定的打算,很快就開始挑起武裝沖突。

1946年初,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全面內戰,中央對各地武裝力量進行了重新部署。

山東軍區的部份主力隨羅榮桓調往東北,而剩余部隊則和北上山東的新四軍部隊合並,組成山東野戰軍,由陳毅擔任司令員。

可以看出,山東野戰軍的力量其實一開始就是偏弱的,因為主力被調走了一大批。

雖然部隊數量似乎變化不大,但其中大多是新兵。而正是這樣一個被削弱過的山東野戰軍,卻不得不在一開始就面對國民黨軍的猛烈攻勢。

1946年6月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後,將山東和蘇北作為重點進攻方向,調派大批主力圍攻。

山東野戰軍面臨敵人的三麵包圍,在6月上旬就和敵人連打了三仗。

6月6日大汶口之戰打響,山野進攻投靠蔣介石的原偽軍吳化文部,結果敵軍傷亡600人,我軍傷亡570人。

6月7日我軍發起解放泰安戰鬥,最終殲滅敵軍1000人,俘虜3000人,我軍傷亡200人。

同日我軍發起第一次解放周村張店戰鬥,結果敵軍傷亡2000人,我軍傷亡近千人。

這三仗看似我軍傷亡都更小,但實際上稱得上勝利的只有泰安戰鬥。其他兩仗都打成了消耗戰,並且未能達成目標,對我軍而言可以算得上失敗了。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此時國民黨還占據著絕對優勢。

他們還是受到國際承認的「合法政府」,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控制著大多數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幾乎全部的大城市、港口和工業區,全國的鐵路線也大多在國民黨手中。

可以說無論是人數、裝備還是補給效率,國民黨都全面領先,我軍拼消耗是拼不過國民黨軍的。

因此只能盡可能打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打成消耗戰就是失敗了。

而陳毅為了擺脫頹勢,急於打一場勝仗。他日夜研究,最終發現安徽泗縣是敵人防禦的薄弱地帶,那裏只有國民黨第7軍172師的兩個團,物資卻不少,陳毅便打算將這裏拿下。

但此時泗縣一帶暴雨連綿,積水很深,因此部份幹部提出了反對意見。毛主席也勸陳毅謹慎:「不要急躁,只要主力還在,總還是有機會的。」

但陳毅太渴望一場勝利了,他得到情報稱泗縣的積水只淹沒到膝蓋,還是能進軍的,便決定趁此機會奇襲泗縣,拿下這場勝利。

但可能是因為情報有誤,也可能是因為在山野準備的這幾天時間裏積水更深了。

當山野真正挺進到泗縣附近的時候,積水實際上已經淹沒到了戰士們的胸口。

這就導致部隊的行進速度變得十分緩慢,各部之間還脫節了,部份彈藥也因受潮而無法使用。

結果沖在前頭的第8師雖然一度攻入縣城,但因為彈藥不足,加上後續部隊未能跟上,最後只能含恨撤出。

此戰我軍傷亡雖然略低於敵軍傷亡,但卻沒多少收獲,部隊還因連日在暴雨中行軍出現了不少傷病員,不得不花一段時間休整。

此後,陳毅又接連吃了兩場敗仗:先是未能及時支援兩淮解放區,導致兩淮解放區被敵軍攻陷。

接著在臨朐縣又被敵軍偷襲,損失了一批武器裝備。算上之前的戰鬥,陳毅擔任山野司令員後已經是六戰五敗了。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山野上下都感覺有些窩囊,他們認為自己幾個月來打的都是不明不白的糊塗仗,收獲不大,損失卻不小。

反觀華野,人數還更少,卻在粟裕和譚震林的指揮下七戰七捷,接連重創國民黨軍,繳獲了大量戰利品。

兩相對比,除了葉飛、宋時輪等陳毅老部下之外,山野的許多將領都對陳毅有了意見,部份人還聯名給中央寫信要求「換帥」。

9月的華東局會議上不少人就在質疑陳毅的軍事能力,有人甚至直接指著陳毅的鼻子罵:「你到底會不會打仗?」

最後中央決定將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並,組成華東野戰軍。

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人就請中央派粟裕來當這個總司令,但考慮到粟裕的資歷還是有些欠缺,中央還是決定派徐向前去領導華野。

徐向前功勛卓著,自然有資格領導華東野戰軍。不過毛主席在深思了20天之後,還是決定由陳毅擔任華野司令員,繼續領導華野。

那麽,既然陳毅遭遇了那麽多失敗,為什麽毛主席還讓他繼續當司令員呢?

首先,徐向前雖然資歷老,能力也足夠,但他此時身體不太好,經常要在後方養病,可能難以適應前線的高強度工作。

這會對戰局造成影響,也會對他自己的身體造成損害。徐向前的性格也較為溫和,恐怕鎮不住陳毅麾下的幾個「刺頭」。

其次,陳毅雖說兵敗,但個人威望還是很高的。大家再怎麽質疑他,也只是質疑他的軍事能力,而不是否定他整個人。

陳毅個人在軍中依然是廣受愛戴,組織能力也很強。

並且,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陳毅並沒有犯什麽大錯,雖然吃了幾場敗仗,但也只是損失大,並沒有出現全面潰敗、土崩瓦解的情況。

還是保住了軍隊的主要力量,相對於國民黨軍的潰敗來說已經好得多了。

因此既然沒有大錯,自然還是由陳毅指揮最為合適。畢竟還是他最熟悉這支部隊,也最想一雪前恥。

最後,毛主席也信任陳毅的能力。從南昌起義開始,陳毅經歷了無數大仗惡仗,什麽大風大浪都見過了。

在最艱難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期間,陳毅一度被圍困在梅山,連他自己當時都覺得自己恐怕難逃一死,寫下了「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的詩句。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絕境中,陳毅還是沒有放棄希望,選擇了奮戰到底,最終殺出重圍。而與這樣的絕境相比,此時的戰況又算得了什麽呢?

因此,毛主席決定還是繼續信任陳毅,就讓他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繼續帶領自己的老部隊。

而陳毅也並未辜負毛主席的失望,他並未推卸自己對這些敗仗的責任,而是認真檢討了自己的指揮失誤,並總結了經驗教訓。

於是,陳毅很快就迎來了雪恥的機會。1946年12月,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決定趁著華東野戰軍剛剛成立,還並未完全整合的時機給我軍來個突然襲擊。

他糾集25個旅的兵力,向山東、蘇北撲來。但陳毅誘敵深入,在5天的時間內就全殲了國民黨整編69師和另外三個半旅,一舉扭轉了戰局。

此後華野徹底擺脫了接連打敗仗的局面,在魯南戰役中,陳毅再次重創敵軍。

顧祝同、湯恩伯等人又糾集24個師向山東撲來,還出動了王牌部隊整編74師。

陳毅卻利用74師孤軍深入的機會,在孟良崮地區一舉將其全殲,可以說一雪前恥,也大大改善了華東戰局。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很難真的將失敗當作常事。

而開國將帥們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們能一直打勝仗,永遠不失敗,而在於他們即便屢屢遭遇失敗,依然能保持樂觀和堅韌,能夠百折不撓,在絕境中也不言放棄。

陳毅正是如此,他在接連失敗後也並未氣餒,終於見到了勝利的曙光。

而毛主席也展現出了自己的識人之才,即便陳毅遭遇失敗也依然保持著對他的信任,讓陳毅終於有了復仇雪恥的機會,將我軍帶向勝利。

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