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包拯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今天相當於什麽級別?

2024-01-29歷史

包拯因為其廉潔奉公、不附權貴、敢於替老百姓鳴不平的形象,一直備受愛戴,有「包青天」和「包公」的傳世美名。

有關他的民間傳聞、通俗小說以及各類影視作品可謂是車載鬥量。

這就導致大部份人了解的其實是小說演義中的包公形象,對歷史上的包拯反而不太熟悉。那麽,在北宋的仁宗朝,包拯的官到底有多大?放到今天又相當於是什麽級別?

影視劇中的包拯

宋代的特殊官制

對歷史比較熟悉的人,相信會在史書或者碑文記載中看到包拯的官職和差遣。

它一般都是這麽記述的,包拯官至諫議大夫,其館職為龍圖閣直學士,而差遣最高做到了樞密副史。

看到這裏想必一些人會感到困惑,為何包拯的官職要分成三個部份,它們各自的含義和職權是什麽?

宋代官制的繁瑣程度遠遠超過了漢唐,後人在研究宋史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才梳理清楚宋朝官員的職位和差遣。

簡單來說的話,北宋的高級官員一般會有三個頭銜,分別代表了官名、職和差遣。

北宋的吧官員

這其中,官代表的是行政級別,它和具體的事務沒有任何關系,僅僅是用來確定官員的品級和待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幾品官。比如包拯的諫議大夫就是寄祿官的官階名。

而所謂的「職」指的是館職,一般又叫做「貼職」,它多用來增加榮顯、厚重身份,表示皇帝對某位文官給予的加官和恩寵。

也就是說,館職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必須要得到皇帝的重視,才能享受這方面的待遇,獲得額外的加賞。

而排在最後的所謂「差遣」,才是一名官員真正的職權所在。

北宋的朝堂

它一般被稱之為「職事官」,而且在具體使用中會加上「判、權、知、監、提舉」等字樣。

從理論上講,差遣的本義是指臨時性的職務,但是在宋朝它就代表了官員的具體職位。

前面提到的包拯的官職裏,諫議大夫和龍圖閣直學士都是虛銜,前者定俸祿,後者表示在原本的俸祿基礎上享受超遷官階的優待,只有樞密副使代表了他真正的職位。

包拯這一生的差遣有很多,在地方上有監察禦史和不同路的轉運使。

進入京城後,他又歷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最後在嘉佑六年升任為樞密副使。

這些職事官的具體工作是什麽?放到今天,它們各自又對應著什麽級別?

民間的包公形象

包拯的權知開封府厲害在哪

和很多北宋名臣一樣,包拯也是進士出身,他曾經在地方做過幾年的知縣。

慶歷三年的時候,他因功入京述職,最後在禦史中丞王拱辰的推薦下,做了監察禦史。

北宋的監察禦史官階一般都比較低,元豐改制之前,監察禦史都是正八品上,改制之後成為了從七品。

監察禦史職權很大,不僅可以向皇帝彈劾地方官,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審理這些官員。

它屬於典型的位卑權重,以這個官職入仕,未來的發展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對比後可以發現,監察禦史類似如今最高檢的檢查員,其具體的職務和最高檢派到地方的巡回檢查組組長極為相似。

包拯出任監察禦史

憑借在監察禦史任上的優秀表現,包拯被提拔為轉運使,先後在京東路和河北路任職。

轉運使是唐代出現的負責地方交通運輸事務官職,其最開始的定位類似於如今的省交通廳廳長。

需要註意的是,轉運使的地位在北宋獲得了極大地提升。

當時朝廷為了削弱節度使對地方的掌控,有意拓展了轉運使的職權,不僅允許其掌控財賦大權,還兼領了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等職能。

因此,在宋仁宗時期,轉運使實際上已經成為一路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於今天的省長。

宋仁宗與包拯

短短幾年就做到了封疆大吏,足見包拯的能力。

在地方輾轉多年之後,包拯於嘉佑元年回到京城,隨後被任命為權知開封府的職務。

嚴格來說,包拯在開封府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三年,恰好是一個任期,但這卻是他知名度最廣的一個職務。

大眾對於包拯的認知基本上都是開封府尹,民間流傳的包青天糾察冤獄、替老百姓做主的故事也基本上都發生在這裏。

而這個職務的級別相信大部份人都清楚,它對應的顯然是今天北京市的市長。

需要註意的是,包拯在任職期間一直是權知開封府。

北宋都城開封府

按理來說,掌控一府的正印官應該是「知某某府」,而官職之前加上「權」字則代表官員的資歷不足。

前面提到包拯已經擔任過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為什麽做府尹還資歷不足呢?

這是因為,開封是北宋的都城,有著極高的政治地位,它的長官包括開封府牧、開封府尹和開封府少尹三位。

其中,官職最大的開封府牧一般是太子兼任的,所以這個職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虛設。

而開封府尹因為要管理偌大的京城,經常得面對王公貴族和高官豪門,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能鎮得住的人來出任。

開封府府衙

在大部份時候,這個職位都會落入親王手中。但親王一般不負責具體的事務,因此在北宋,都城實際上的管理者是開封府少尹。

包拯有極好的官聲,且一向不懼權貴,這讓他深受皇帝的信任,朝廷專門為其開了特例,將他調任開封府尹這個重要職位。

考慮到這個職位本身是為王爺所設的,故而即便包拯已經名滿天下最後也只能「權知開封府」。

包拯在任職開封府尹期間,首開了「官員接受普通民眾投遞罪狀書」的先河,一時間名聲大噪。

憑借此舉,包拯上任後很快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收到了大量訴狀,解決了一批陳年舊案,將不少王公貴族繩之於法。

包青天之名也因此被世人稱頌,並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影視劇中的包拯

放在今天也是高官

憑借在開封府尹任上的出色表現,包拯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認可,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他被升任為權禦史中丞。

禦史中丞是禦史台的高官,在部門內的地位僅次於禦史大夫。

按照史料的記載,宋朝前中期禦史大夫這個職位都是虛設,因此禦史中丞就是禦史台實質上的領導者。

而禦史台在北宋的職責是監督和彈劾百官,具有風聞奏事以及糾察百官的權利,還兼任一部份的司法權利。

因此,禦史中丞類似於如今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加中央政府秘書長,是領導班子的核心之一。

包青天

包拯在禦史中丞任上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連續彈劾了張方平、宋祁等多位高官。

不僅如此,他還屢次向宋仁宗忠言直諫,其提出的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開支等建議都得到了朝廷認可。

三年之後,包拯升任三司使,很多人對於這個官職並不熟悉,但它在兩宋時期可是妥妥的高官。

根據史料記載,三司使總攬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等事務,是當時朝廷地位最高的財政長官,因此被稱為「計相」。

放到今天,這必將是一個位於權力絕對核心的職位,它換算過來大概相當於財政部長、農業部長、央行行長和商業部長的職權相加。

能夠做到這一步,包拯距離「位極人臣」的榮譽已經非常近了。

包拯

不過在中國古代,對文官來說,只有做到宰輔這個級別,才算是完成了畢生的夢想。

而在北宋朝,宰輔的權力分屬兩個部門,一個是政事堂,另一個則是樞密院。

兩者的主官都是宰相,只是前者的職權更偏向於政務,而後者的職權則集中在軍事層面。

包拯官拜樞密副使,是標準的宰輔級人物,放到如今可以類比為中央軍委的副主席,同樣是舉足輕重的高官。

由此可見,包拯在仁宗朝是絕對意義上的朝廷高官,這一點和後世的不少民間傳說是相悖的。

這也可以理解,民間的小說故事為了塑造包拯的剛正不阿和不畏權貴,喜歡為其加上被高官打壓的情節。但實際上,包拯自己就是高官,而且皇帝對他也一直頗為信任。

包拯是清廉奉公的好官,但他絕非清官這麽簡單。能成為名垂千古的賢臣,必然深諳官場的運轉機制,在做官能力上遠超同濟。

包拯的塑像

結語

總的來說,和歷史上很多聲名赫赫卻仕途不順的清官相比,包拯的官途無疑要順利很多。他做到了無數文臣夢寐已久的宰輔之位,這在人才濟濟、名臣輩出的嘉佑年間已經實屬不易。

無論是入仕之初的七品小官還是後來位極人臣、宰執天下,包拯從來都沒有忘記初心,一直把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此不惜得罪朝中權貴,甚至怒斥帝王。

他能夠得到後世無數人的贊譽,絕非浪得虛名,是兼具清名和實幹的文臣典範。

參考:

【北宋寄祿官制述論】

——李福長,詹微

【包拯──中國古代監察的典範】

——李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