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魏國崛起之路,吳起訓練魏武卒,戰力彪悍,李悝變法,富國強兵

2024-07-23歷史

河西之地

開啟中國地形圖,在今關中東部,黃河同北洛河之間有一個三角地帶。這個地帶在戰國時被稱為「河西之地」,一直是秦晉爭奪的焦點。 魏氏因據有河東之地,接力晉國同秦國展開了河西爭奪戰。

公元前429年,趙襄子去世,魏文侯(魏斯,時為魏氏宗主)繼任為晉國正卿。10年後,魏文侯命人在黃河西岸營建少梁城(今陜西韓城市南),在河西之地釘了一顆楔子。

此時魏氏處於攻勢。

公元前413年,魏軍大敗秦軍,一直攻打到鄭邑。次年,魏太子擊(魏武公)攻占了繁龐城。秦軍雖敗,魏氏想徹底占領河西之地,卻不容易,占領之後,想守住也很難。

魏氏急需一個軍事人才,打得下,也守得住。

魏文侯招賢納士的賢名,吸引了一個軍事巫師——吳起。

吳起被稱為「兵家亞聖」,地位僅次於孫子,在【史記】中同孫子合為一傳。此時,他還是個普通人,唯一的成績是在魯國打了一次勝仗。

李克欲揚先抑地推薦了吳起,他說: 「吳起貪名而好色。但是,要論用兵,齊國的名將司馬穰苴也不能同他比。」

春秋末期,齊國受到晉、燕兩國攻擊。因大夫晏嬰舉薦,齊國以司馬穰苴為將。司馬穰苴秉公執法,治軍有方。晉軍、燕軍聞風而逃。司馬穰苴趁勢追擊,一戰收復了所有失地。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司馬穰苴的著作【司馬法】是武經七書之一。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李克說司馬穰苴不如吳起,這是極高的評價。魏文侯於是封吳起為將,經營河西之地。

公元前409年和公元前408年,吳起連續攻占了秦國的臨晉、元裏(均在今陜西境內)等城。吳起長驅直入到崤函古道的西端,攻打秦國東出通道上的鄭邑(今陜西渭南),占領了秦國全部河西地區。

魏國設立西河郡,以吳起為郡守。

魏國的政治核心地帶同秦國之間有了戰略緩沖區,還能以西河郡為基地威脅秦國。秦國軍事壓力大增。為了加強防守,秦國沿北洛河修築防禦工事,還新建了一座重泉城。

吳起攻打秦國的過程,【史記】的記載極為簡略,【魏世家】中只用了12個字:「西攻秦,至鄭而還,築洛陰、合陽。」【吳起列傳】更簡略:「擊秦, 拔五城。」

五個字,五座城。

僅僅兩年時間,吳起是怎麽做到的?

吳起在河西地區進行了軍事改革,打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重裝步兵——魏武卒。

據【荀子·議兵】記載,吳起要求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

防禦上,魏武卒全部佩戴堅硬的頭盔,穿戴可以保護全身的甲胄。

春秋戰國時,士兵的披甲率普遍不高。古代由於生產力不發達,鎧甲制造一直跟不上軍隊的需要,秦始皇兵馬俑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強大如秦朝,軍隊的大多數戰士仍然不能裝備鎧甲,只能依靠這種絮衣來防身護體,到南北朝時期,這種現象依然沒有較明顯的改變。

軍隊的官兵能普遍使用甲胄來護身,一直要到北宋才初步實作,而官兵在鎧甲的品質上仍相差甚遠。

因此,史書一般會單獨記錄一次戰役中「甲士」「鎧」的數量。「重甲」你不了解的戰國史的防護能力強,造價高,只能給精銳中的精銳使用。

魏武卒身披重甲,相當於穿了防彈衣。

進攻上,魏武卒配備戈、劍、12石弩和50支弩箭。

戈、戟、矛等長兵武器,常用於軍陣對決;劍是短兵武器,一般用於近戰防守,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情況推測,當時士兵的配劍率並不高;弩的優勢在於威力大,射程遠,防守、攻城都有廣泛使用。居延漢簡中記錄了八種弩,以弩弦張力的強度區別為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二石。

魏武卒配備的十二石是弩弦張力最大的「重弩」,拉力高達720公斤,需要很強的臂力、很好的技術才能靈活使用。

可以說,魏武卒是頂級配置的戰國步兵。

魏武卒的考選和訓練極為嚴苛。

吳起要求魏武卒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之內急行軍百裏(約合今41.5千米)。這個行軍速度足以執行「閃電戰」。

如此嚴苛的考核,身體素質一般和心理素質不行的人,都會被篩出去,留下的只有意誌堅強的壯漢、硬漢。

吳起強調平時訓練的作用,他認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

到實戰中,長途奔襲時為提高行軍速度,士兵會換上輕甲,甚至脫掉鎧甲,丟下不容易攜帶的武器、輜重,只帶必要的武器裝備和口糧。魏武卒訓練時要求著重甲,攜帶全部裝備,遠端高速行軍,到實戰時的機動性將會更強。吳起愛兵如子,深得士兵愛戴。

他睡覺不鋪設床席,行軍的時候不騎馬乘車,自己背口糧,與地位最低的士卒吃的一樣、住的一樣。攻打中山時,有一個士卒生了癰疽,吳起親自為他吸膿。士卒的母親知道後哭著說:「往年吳公為他的父親吸吮疽瘡,他父親大戰的時候拼死向前,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的兒子吸吮疽瘡,我不知道,他會死在哪裏了。」

試想一下,一支軍隊可以在半天之內到達一座毫無防備的目標城池,埋伏在附近吃飽、睡好,再發動突然襲擊。攻城期間還有兩天的口糧儲備。 前後三天的時間足夠後續部隊、補給部隊趕到戰場。他們作風強悍,作戰勇猛,裝備精良,對主帥信任,對國家忠誠,願意出生入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就代表著榮譽。

那一定是一支無往而不利的虎狼之師。

據【吳子·圖國】記載,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 鈞解。辟土四面,拓地千裏,皆起之功也」。

吳起一生沒有敗績。

魏武卒是一支常備軍。這些青壯年不種地,不做工,完全脫離生產,不創造社會財富,由國家供養。重甲、鐵劍、重弩等精良裝備的造價都很高 昂。武備競賽的基礎是經濟。養魏武卒的錢從哪裏來?或者問:魏國為什麽養得起魏武卒?

因為,魏國在戰國開變法之先河,先富起來了。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變法。

李悝是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因記錄李悝思想的【李子】已經失傳,我們僅能透過傳世文獻,大概了解一些李悝變法中農政和刑法方面的措施。

農業上,李悝主張「盡地力之教」。

農業是立國之本。魏國地少人多,只有充分開發土地潛能,調動百姓積極性,才能提高糧食產量。

為此李悝做了三項規定。

一是同時種植稷(小米)、黍(黍子)、麥、菽(大豆)、麻(桑科,結的籽是古人重要的糧食)五種糧食作物。防備某一種糧食作物遭遇災害,百姓無糧可吃,發生饑荒。

二是在房屋周圍栽果樹、桑樹,菜園裏要多種蔬菜,田地的空隙要多種瓜果。充分利用空閑土地,提高農副產品產量。

三是盡力促使農民努力耕作、勤於除草,加強田間管理,精耕細作提高產量。到了收獲季節,就像強盜要來打劫一樣,加緊搶收,確保糧食安全收獲。

經濟上,實行「平糴法」。糧食的產量提升後,價格就會下降。李悝認為糧食價格太便宜,農民就會入不敷出,國家也會貧困;反之,糧食價格太貴,城市的居民也負擔不起,就會流亡他鄉。 所以,糧價無論太貴太賤,都會導致一部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李悝把好年成、壞年成各分為上、中、下三等。豐年,政府按等級用高於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收購一定數量的余糧。災年,政府按等級平價售出一定數量的糧食。如此做,就避免了糧食價格暴漲暴跌,「使民無傷而農益勸」,「雖遇饑饉水旱,糴(買米)不貴而民不散」(【漢書·食貨誌】)。

「平糴法」有利於鞏固農業基礎,從而富國強兵。

法制上,李悝制定了【法經】。

【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分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原文已經失傳,十分可惜。我們只能從其他文獻中努力尋找它的只言片語。【法經】保護百姓的人身安全、私有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 據說後來商鞅入秦,就帶著李悝的【法經】。【秦律】【漢律】都是以李悝【法經】為基礎編纂而成。

當時,魏國中央設定了統領百官的相、將等官職。郡縣由中央派出守、令等官員進行管理。封君在食邑內只享受衣食租稅,百姓的管理權被收歸中 央。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國家。

全部占領河西之地後,魏文侯又派樂羊、吳起攻滅了中山國,列國無不側目。

百年霸主

趙無恤去世後,三晉中實力最強的趙氏發生內亂,趙氏衰落。魏文侯雄才大略,贏得了韓、趙的尊重,成為三家的新盟主。

公元前405年,齊國田氏家族內鬥,引發齊國內亂。 魏文侯帶領魏、趙、韓三家攻打齊國,在廩丘殺死齊國大將,俘虜戰車2000輛,3萬齊國士卒陳屍沙場。三晉聯軍攻入齊國長城,俘虜了齊康公(姜姓)。三晉挾持著齊國國君,覲見天子,給周王室施壓。公元前403年,三晉獲得周威烈王正式冊封,列為諸侯。

魏文侯在三晉聯盟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據說,趙氏和韓氏都想為難對方,韓氏找魏氏借兵,魏文侯說:「寡人和趙是兄弟,不能從命。」趙氏也同魏氏借兵,魏文侯說:「寡人和韓是兄弟,不能從命。」韓、趙兩家沒借到兵,都很生氣。後來他們得知魏文侯也沒有借兵給對方,都去朝拜魏文侯,魏文侯由此確立了在三晉中的領導地位。

晉國分裂為韓、趙、魏後,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壓倒性優勢。如果三家內鬥,韓、趙、魏的未來很難預料。如果三家團結一致,那就是「諸侯莫能與之爭」(【資治通鑒】卷一)。

魏文侯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戰略家,他俯瞰全域,運籌帷幄,促成了三晉聯盟,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三晉得以在中原發展勢力。

魏文侯在位時,三晉處於優勢地位。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三晉聯盟遲早會出現裂痕。魏國必須壯大自己的力量。

魏文侯在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需要大量人才,中央要有人做頂層設計,地方要有人執行新政,因地制宜地管理。軍事科技的創新,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經營都需要人才。

上古時代,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出現一個夾層:士人。

「士」原是貴族的一個等級。這些「基層」貴族在社會開發中失去了特權,地位同平民無異;同時因生產力的發展,一部份平民變得富有,他們的地位向上躍升。

先秦的貴族分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秦漢的平民分為四個等級:士、農、工、商。春秋戰國正是「士」從貴族的最後一個等級,向平民的最高等級滑動的時期,僵化的等級被打破,社會迸發出新的活力。

士人包括文化精英和各種技能人才,武士、謀士、策士、文士、術士、方士、俠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他們遊走於列國之間,尋找舞台施展才華,實作抱負。

魏國的李克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說苑·政理】)。

通俗地講,就是勞動才能獲得收入,為國家立功才有薪資賺,俸祿按勞、按功發放。透過政治改革,魏國把貴族壟斷的做官的權力收歸國君統一管理。

地方官員由君主任命,實行俸祿制,這為士人為官建立了通道。

魏文侯尊儒禮賢,他拜孔子的學生子夏為老師,對田子方(子貢弟子)、段幹木(子夏弟子)都以師事之。

魏國在西河建立學堂,子夏開壇講學,天下士人蜂擁而至,形成了西河學派。西河學派誕生了眾多的政治家、軍事家。

吳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吸引到魏國,得到重用,建立功勛。吳起攻占河西之地後,魏文侯親自為他布菜,文侯夫人親自倒酒,在太廟中拜吳起為大將,鎮守西河郡。

士人在魏國得到了國君尊重,功績受到嘉獎,社會地位提高,榮譽感油然而生。任人唯賢的政治環境,吸引各國賢才到魏國效力。他們貢獻才華建立功業,獲得名利。魏國因此強大。

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把戰略重點放在了中原,四面出擊,均大有斬獲。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五年),魏武侯率領韓、趙、魏三國聯軍大舉進攻楚國,深入楚國腹地,攻占了楚國軍事重鎮大梁(今河南開封)和襄陵,楚國舉朝震恐。

兩年後,秦軍反攻河西,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在陰晉城外大敗50萬秦軍,威震關中。

魏武侯去世後,魏惠王即位,魏國的國力仍在上升。

據蘇秦估計,魏國有「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斯徒十萬」(【戰國策·魏策一】)。在文侯、武侯、惠王三代,魏國的霸業非常興 盛。危機也在悄然襲來。

魏文侯去世後,魏國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戰國,畢竟還是貴族社會,打破身份等級偏見非一日之功。士人想得到國君的信任非常難,因為讒言和小人從不會缺席。

在樂羊攻打中山國時,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做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坐在營帳中喝了一杯。樂羊攻下中山國後,有人對魏文侯說:「樂羊能吃兒子的肉,誰的肉不能吃?」

士人沒有貴族身份庇護,一旦失去國君的信任,就再無用武之地,還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他們所侍奉的國君或者主人就至關重要。而明主從來都是稀缺資源。

魏武侯即位後任命商文為相邦。

吳起在魏國二十幾年,他自認為有能力和資歷出任相邦,而且他的理想就是做相邦。

吳起問商文:「統率三軍,使士卒舍生忘死,讓敵國不敢圖謀,您比吳起 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吳起問:「治理百官,使萬民親附,充實國庫,您比吳起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吳起問:「 鎮守西河使秦軍不敢向東進犯,南韓、趙國賓服,不敢妄動,您比吳起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吳起問: 「這三項您都不如吳起,地位卻駕於吳起之上,這是為什麽?」

商文答:「國君年少,國人疑慮,大臣不服,百姓不信,當此之時,把朝政托付給你,還是托付給我呢?」

吳起默然良久,說:「托付給您。」

【史記】中說吳起這才知道自己不如商文。

吳起是改革者,商文能穩定國家,國君剛剛即位,需要穩定,不適合變革。 吳起決定再等一等,等到國君不再年少,國人不再疑慮,大臣和百姓都信服賓從。他一直等到商文去世,魏武侯又選了新的相邦公叔。公叔的妻子是魏國公主。

此時,變法先驅李悝已經過世,吳起是兩朝老臣,經驗、資歷、能力都足以勝任相邦之位。可魏武侯就是不用吳起。而且,還有人想把吳起擠對出魏國。

公叔家的仆人說:「讓吳起離開魏國很容易。」公叔問:「為什麽?」

仆人說:「吳起為人簡樸廉潔而且註重名聲。君上如果先同國君說:‘吳起是難得的賢才,而魏國是小國,又同強秦接壤,為臣常常擔心吳起會離開魏國。’如果國君問:‘怎麽辦?’君上就說:‘不如把公主嫁給吳起,如果吳起願意留在魏國,一定會接受公主;如果吳起想離開,他一定會推辭。用這個辦法試一下就知道了。’君上再把吳起請到府中,請公主同君上演一出雙簧,讓吳起見到公主輕賤君上的樣子,那吳起一定會拒絕同公主成婚。」

公叔依計而行,吳起果然上當了。

當魏武侯提出把公主許配給吳起時,吳起嚇壞了。他想到公叔在家裏的窩囊樣,覺得魏國公主都是母老虎,國君家的女人堅決不能娶。吳起拒絕了魏武侯。魏武侯從此不再相信吳起。吳起擔心再待下去會獲罪,就離開魏國,去了楚國。這是【史記】記載的版本。

在【呂氏春秋】中,魏武侯聽信大臣王錯的讒言,召吳起離開西河郡返回國都,導致吳起離開了魏國。

不管哪個版本是真,能讓吳起離開魏國的只有魏武侯。王錯進讒言,國君可以不信;吳起拒絕娶公主,那就再想別的籠絡之法。只要國君看重人才的價值,就不會輕易讓人才流失掉。

魏武侯做太子時,有一次在都城的街道上遇到了田子方。魏文侯敬重田子方,以田子方為師,所以魏武侯在路旁避讓,向田子方行禮。

田子方坐在車子上,故意不理太子。

魏武侯非常生氣地說 :「富貴的人可以驕傲,貧賤的人有什麽傲慢的資 格?」

田子方說:「正是因為貧賤才可以傲慢,富貴之人不敢傲慢。國君傲慢,就會亡國;大夫傲慢,會失去封地。貧賤之人傲慢有什麽可以失去的呢?言不用,行不合,穿上鞋子就可以離開,哪裏又得不到貧賤呢?」魏武侯如同醍醐灌頂,向田子方拜謝後才離開。

田子方是要提醒太子,禮賢下士才能留住人才。國君以富貴驕人,士人就會離開魏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認為整個天下是一個整體,人才在各國間流動,沒有障礙。不要簽證,也不用改國籍,穿上鞋子走過去就行了。

魏國的相邦多數是本國宗室,他們從未真正信任過貧賤的士人。就連魏文侯都曾放棄了平民出身的翟璜,任命弟弟魏成子為相。

公叔、王錯可能都是在替國君背黑鍋。

2000多年前的一天,吳起在岸門(今山西河津)停車遙望西河郡,那是他為之奮鬥了20年的熱土。

吳起潸然淚下。他的仆人說:「我觀察您的心意,知道您放棄天下如同丟棄一只鞋子。今天離開西河卻哭了,這是為何?」

吳起說: 「你不懂。國君如果信任我,再過幾年魏國定能稱王天下。國君信了讒言,不信任我。西河不久就要變成秦國的土地了,魏國從此就要削弱 了。」

吳起離開魏國,去了楚國幫楚悼王主持改革。幾年後,楚軍就打敗了魏國軍隊。還有一個人,在離開魏國後,指揮軍隊大敗魏軍主力,讓魏國由盛轉衰,甚至改變了戰國的格局。

他就是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