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嶷:才華媲美趙雲,卻15年不得重用,戰死後姜維感慨說我不如他

2024-03-03歷史

作為知名的歷史演義類小說,【三國演義】為我們描寫了一個精彩紛呈的三國。

在羅貫中的筆下,那些曾經出現在歷史中的三國人物,似乎被再度賦予了生命一樣,跨越數千年的漫長時空出現在了現代人的面前。

不過,歷史演義終究還是藝術的範疇,作為文藝作品它也有著其局限性,其中最明顯打的一個特點就是,只對有名的人物有濃墨重彩的描寫。

對其他的值得被銘記的角色人物,則描寫的相對少一點就,比如在蜀國中的這麽一位戰將,他本身是有才華的,能力甚至能和趙雲平起平坐。

然而,在正史中卻整整15年都沒有得到重用,一直被冷待安置在後方南中地區。直到北伐戰死後,姜維才發出了一聲「吾不如其」的感慨。

那麽,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被「冷待」的大才

三國時期,蜀漢疆域將南中地區也算在內,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此地其實蜀漢政權的控制力有限,當時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不毛之地」。

劉備夷陵兵敗、病逝白帝城之後,南中首領孟獲便帶領著少數民族發動了叛亂,剛剛執掌大權的諸葛亮被迫南征,並在南征途中多次擊敗孟獲。

孟獲最終心服口服,立下誓言表示自己不再反叛蜀漢,而這便是後世津津樂道的「七擒孟獲」。

諸葛亮收復了南中最大的霸主孟獲,但是俗話說的好「窮山惡水出刁民」,孟獲臣服於蜀漢使得蜀漢的南方相對穩定,但對於還不夠好。

南中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依舊不容樂觀,神奇的是自諸葛亮平定南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南方不僅沒有再度反叛,反而成了蜀漢政權最重要的糧餉和兵源供應基地。

許多人將這一功勞歸咎於諸葛亮,其實蜀漢能夠牢牢占據並控制南中,離不開一個低調之人的幫助,這個人名叫張嶷。

如果只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張嶷並不是非常了解,畢竟他在書中沒有太多的描述,三國演義對其雕琢也並不算多。

盡管如此也埋沒不了他的功勛,正史中張嶷稱得上是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大才。

張嶷出身於巴西南充國縣,家境貧寒但卻有著一份俠肝義膽、豁達豪壯之心。少年時期,張嶷便被當時的縣令看中,年僅弱冠就被授予了功曹的官職,開始步入官場。

後來,隨著劉備的到來益州不再安穩,當地的匪徒畏懼劉備的兵鋒決定鋌而走險,準備攻打縣城搶劫縣長一家人,作為他們逃亡前最後的瘋狂。

讓盜賊沒想到的是,張嶷絲毫不像那個被嚇得落荒而逃的縣令,面對數十倍的敵人不僅沒有害怕,反倒不懼生死沖入戰陣中擊潰盜賊、拯救了百姓。

靠著自己的一身膽氣硬生生的殺出了一條血路,經過這次事件之後,張嶷的名聲在蜀地傳播了開來。

攻下川蜀之地的劉備聽聞了他的名聲,特意將其征召任命其為州從事,這也成為了張嶷波瀾壯闊一生的開幕式。

成為了州官的張嶷在崗位兢兢業業,對待上級交代的任務絲毫不打折扣,將之貫徹到底。

建興五年,張嶷響應諸葛亮的號召,為準備北伐的蜀軍籌措軍需物資。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當地山賊頭目張慕一直在暗中與蜀軍作對搶奪物資,並且以張慕為首的山賊有恃無恐。

思及此,張嶷決定借張慕的人頭來震懾其他的山賊,然而張慕老奸巨猾不肯下山,張嶷如果不斬草除根也難達到永絕後患的目的,最終他想到了一條對付賊寇的妙計。

張嶷的智謀與貢獻

有一天張嶷突然放出風去,說太守要自己代表他向張慕等一幹人等道歉,表示自己有眼無珠看走了眼,諸葛丞相得知張慕等人的大名後表示要招攬其進入蜀漢官場。

張慕雖然是個狡猾多疑人,但在張嶷那謙遜而真誠的語氣下,最終還是放下了防備帶著自己親信的幾十人下了山,就在張慕走進城池後,全副武裝的張嶷帶領軍士把他給按倒在地!

原來,這一切都是張嶷與太守所設下的圈套,目的就是為了讓張慕上鉤。

抓到張慕後張嶷也不跟他廢話,三下五除二就斬下了他和親信的人頭,張慕被斬殺的訊息很快傳遍整個漢中,其余僥幸逃過一劫的山賊再也不敢與諸葛亮和漢軍作對了。

就這樣,令諸葛亮極其頭痛的運糧問題就被張嶷以雷霆手段解決掉了,之後他的名字便傳到了諸葛亮的耳朵裏。

早就聽聞張嶷俠肝義膽,諸葛亮對這位人才也很是垂青,只是苦於一直沒有機會見他一面,張嶷立下如此大功,諸葛亮必然是要相見一番的。

見到張嶷諸葛亮大為震驚,在他看來面前的這個人足以稱為大才,身材高大、氣質不凡,未來必然會成為蜀漢政權的棟梁之才。

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張嶷在當時南中守將馬忠的部下做一員副將。事實也的確如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在馬忠麾下張嶷平定羌人叛亂立下大功,再後來更是接替馬忠繼續治理南中。

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將南中地區變成了蜀漢最堅實的後方。只不過對於張嶷來說,這樣的政績卻有著相對高昂的代價,素來希望為國建功的他整整在南中呆了15年。

在這15年裏張嶷一直都不受重用,但是張嶷卻沒有任何怨言,踏踏實實的經營著南中越雋,還利用南中的少數民族子弟打造出了蜀漢最尖銳的兵團無當飛軍。

當然,這裏所說的不受「重用」並非字面意思,而是不符合「武將死戰」的古人思想,諸葛亮北伐期間張嶷沒獲得機會進入祁山戰場。

馬革裹屍,為國盡忠

張嶷在南中整整被冷待了15年,照這樣的劇情發展下去,最後很有可能會在那裏度過自己的一生。然而,就在張嶷都覺得自己要虛度時收到了一張調令。

蜀漢決定征調他返回成都,聽到這個訊息南中的百姓非常傷感,但最後還是為他默默的送行。

更甚至來自旄牛邑的一幹人直接追隨著張嶷來到了蜀郡,張嶷急忙勸阻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故土,但卻並沒有成功。

無奈之下,他也只好將這群人收留在了自己的部隊裏,帶著他們一起回到了成都,劉禪聽到此事大為感慨。

張嶷回到成都之後沒有多久便被晉升為了蕩寇將軍,那些一路追隨他前來的南中子民也得到了封賞,被就近安置在了張嶷的軍中。

張嶷很快就被姜維看中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事實也證明了張嶷的軍事才能,姜維九伐中原張嶷基本上都是作為副將一同出征,在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才能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可惜的是,常年的征戰生涯使得他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於戰爭中染上了風濕病,而且風濕病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日常行動,關節甚至都已變形無法維持正常的行走。

看著日日纏綿病榻張嶷無比痛心,對他來說寧願希望自己像個戰士一樣光榮的戰死沙場,而不是就這樣窩囊的死去。

公元254年姜維再一次準備北伐,此時的張嶷已經年老體弱,再加上風濕病的影響可謂是行將就木。姜維也清楚張嶷的狀況便決定將他留在後方,讓其能夠安心休養。

張嶷卻拖著殘缺的身體找到了姜維,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請求,希望能讓自己再上一次戰場。

看著面前的張嶷,姜維心中不免的動搖了起來,事關重大他也無權決定,便向後主上了一份奏折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說明。

後主聽聞此事後大為感動,感慨張嶷忠義時不免心生悲戚流下淚來,思慮良久劉禪還是同意了張嶷的要求,由他追隨姜維一起上戰場去了。

北伐前線姜維戰況不利,被鄧艾打得節節敗退,此時魏將徐質乘勝追擊向蜀軍殺來,危急關頭張嶷主動請纓為大軍斷後。

姜維怎麽會不知道張嶷在想什麽,但此時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同意了張嶷的請求,讓其帶著五千無當飛軍為大軍斷後。

很快掩殺而來的徐質與張嶷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拖著病體的斬殺了一個又一個的魏軍。

但五千人馬畢竟太少,時間一長蜀軍陷入了寡不敵眾的局面,最終張嶷本人戰死實作了「馬革裹屍還」的夙願。

張嶷陣亡之後姜維深感痛心,回想當年他為蜀漢所立下的功勞,不由得搖頭長嘆:我不如張嶷!

南中百姓聽聞這個噩耗之後更是悲從中來,一時間南中被一陣濃濃的悲傷情緒包圍著,百姓們無不流淚悲嘆。後來,為了感念張嶷為南中百姓做出的貢獻,當地更是為其立起了祠堂、四時享祭。

可嘆,一代俊才卻整整在這南中蠻荒之地被「冷待」了15年,若是諸葛亮能夠將其早早調到北伐戰場,或許會是另一種局面。對此,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