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2年上甘嶺戰役,誌願軍一線指揮員主要有誰?誰的功勞比較大?

2024-04-25歷史

蔣介石看完上甘嶺報道說了一句話

1952年,躲在台灣的蔣介石看完誌願軍上甘嶺戰役的報道後,直接評價說:「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隨後他又補充道 :美國人說我不行,他們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不是照樣打不過毛潤之嗎?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雖然是屬於五次戰役之後的戰役,但是名氣最大。很多人一提到抗美援朝, 第一反應就是上甘嶺,而更慘烈的長津湖、松骨峰、砥平裏反而很多人都不知道。

圖 | 上甘嶺高地

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淩晨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歷時43天。 戰役發起方,美國第8集團軍軍長範弗裏特,一開始的打算是用4個步兵營,5天時間拿下上甘嶺,為美國在開城的談判增加籌碼。

但是,範弗裏特沒想到的是,上甘嶺由戰鬥級別發展到戰役級別,最終雙方投入了10.3萬兵力。 圍繞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3.7平方公裏的山頭,美軍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 戰役爆發的第一天,平均每6秒鐘就有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78發。我誌願軍也發射炮彈40萬發,創造了北韓戰場誌願軍單位火力密度的紀錄。

圖 | 上甘嶺敵我部署圖

戰後,秦基偉在山頭上隨便抓一把土,都是一半鐵屑、彈殼。 晚年的秦基偉一想到上甘嶺戰役,就沈思良久,他評價說:「 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

上甘嶺戰役中軍以上一線指揮員主要有3名,分別是 王近山、秦基偉和李德生 他們在戰役中誰的功勞最大?

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

1951年3月17日,誌願軍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帶領12軍、15軍和60軍來到北韓。 此時的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是陳賡,他由於在國內治病,沒有先期入朝。

1952年4月,15軍接替26軍防務,在北韓中線的平(康)、金(化)、淮(陽)地區組織防禦。 其中,44師防守西方山,45師防守五聖山、忠賢山,29師為機動部隊。

圖 | 王近山中將

在上甘嶺戰役中,王近山的作戰前瞻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1952年10月上旬,他根據誌司通報的敵情和一線部隊的偵察報告, 敏銳地判斷美軍近期在五聖山或平康方向可能有大動作 。他叮囑秦基偉密切註視動向,加緊部署兵力。

10月14日淩晨,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大規模進攻。 王近山意識到,爭奪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戰鬥,僅僅是大戰的序幕。 他不斷調整部署: 防守部隊相對集中兵力,堅守前沿要點,掌握強大的預備隊,並實施「添油」戰術,輪番替換,抗擊美軍和南韓軍的輪番攻擊。

圖 | 上甘嶺地理位置

在戰鬥打得最激烈、最艱難的時刻,王近山想讓秦基偉的15軍撤下來,12軍頂上去。 但是秦基偉直接向他吼道:「 我秦基偉就是死也要死在上甘嶺上 !」12軍是由二野6縱改編,6縱的司令是王近山,王近山也是12軍的第一任軍長,但是15軍也是跟著陳賡打過惡仗硬仗的。

11月1日,王近山派出預備隊12軍,由副軍長李德生率領,直接歸秦基偉指揮。 最終,在2個軍的全力配合下,抗住了美軍和南韓軍的進攻,取得了勝利。

15軍軍長秦基偉

北韓內戰爆發時,秦基偉的15軍正在西南執行剿匪任務。當他聽到要抽調部隊參戰時,經過反復向西南局請纓,最終如願以償,編入誌願軍三兵團。

15軍接防26軍後,秦基偉很有先見之明,他組織部隊一邊戰鬥一邊施工。 在正面30公裏寬的陣地上,利用5個月時間,先後挖坑道近700條,總長100余公裏,戰壕總長130余公裏,交通壕總長近500公裏,而且坑道內有廁所、廚房、水池,部隊能打、能藏、能生活,這就為後來的上甘嶺戰役從陣地戰轉為坑道戰打下了基礎 。否則15軍僅靠表面陣地戰,根本扛不住「 範弗裏特彈藥量 」。

圖 | 秦基偉上將

在上甘嶺戰役第一階段7晝夜裏,15軍殲敵7000余人。 秦基偉是戰役的第一指揮員,政委谷景生在國內隨誌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沒有回來。 在這7天7夜裏,秦基偉在15軍指揮所裏幾乎沒有睡過覺,守在電話機旁,神經高度緊張,甚至連飯也咽不下去,全靠一天兩三包香煙支撐著。

在第二階段15軍轉入坑道戰時,形勢越來越惡劣。 在15軍作戰會上,討論是繼續堅持還是後撤時,秦基偉堅定地選擇了前者。 隨後, 從15軍軍部和各級機關抽組1200名幹部和戰士奔赴上甘嶺,補充到因傷亡而減員嚴重的45師13個戰鬥連隊,包括他自己的警衛員王六

圖 | 秦基偉在上甘嶺(右一)

為了加強後勤保障,秦基偉抽組15軍機關和後勤人員組成一支8500多人的徒步運輸隊。 冒著敵人的炮火封鎖,不惜流血犧牲,直接把包括飲水在內的各種急需物資送進上甘嶺坑道,再把傷員和烈士遺體搶運下來。

經過第二階段10晝夜的坑道保衛戰,終於為10月30日的總反擊做好的準備。 隨後,12軍參戰。 經過26天的浴血奮戰,先奪回了597.9高地,又奪回了537.7高地,連續抵抗住美軍130多次的反撲,終於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12軍副軍長李德生

在上甘嶺戰役中,王近山對三兵團副政委杜義德說過一句話:「 只要李德生一上去,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覺啦 。」由此可見,王近山對李德生是多麽信任。

1952年9月,李德生調任12軍副軍長。10月下旬,李德生正準備帶領35師去谷山地區休整,途中突然接到王近山的命令。在三兵團指揮所,王近山直接對李德生說:「 我們已經上報誌司,在15軍統一指揮下,成立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你負責指揮在上甘嶺前線作戰的12軍、15軍所屬部隊,你帶31師馬上趕赴上甘嶺 。」

圖 | 李德生上將

11月1日,李德生帶31師91團接防597.9高地陣地。 11月2日,聯合國軍就開始展開猛攻,發射炮彈近2萬發,以5個營兵力發起40余次瘋狂進攻。 91團8連采取小兵群戰術,激戰7個多小時,以亡36人、傷59人代價,殲敵1000余人。 其中,在最前沿的8連4班,以輕傷3人的代價消滅敵人400余人。

11月5日,五聖山戰鬥指揮所正式組建,由李德生統一指揮31師、34師的反擊作戰和15軍29師的配合動作,該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在隨後的20天戰役中,李德生指揮93團、92團、106團奪回並守住了537.7高地,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 11月28日和12月15日,12軍奉命將597.9和537.7陣地先後移交15軍,五聖山戰鬥指揮所撤銷,李德生率部凱旋。

圖 | 上甘嶺戰役勝利

誰的功勞最大?

上甘嶺戰役,秦基偉的功勞最大。 因為他是15軍的軍長,上甘嶺一直都是由15軍的部隊防禦,而且第一階段陣地戰和第二階段坑道戰都是他指揮的; 其次最大的就是李德生 。他是後期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的指揮員,他最後指揮部隊守住了兩個高地, 但是五聖山指揮所到底有沒有必要存在,這個一直有爭議 三個人中,功勞最小的是王近山 。但是他一直在後方運籌帷幄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尤其是關鍵時刻,派上了預備隊12軍,否則15軍真的很難撐住。#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