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毫無預兆地雷雨大作。剛修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在雷擊中起火,火勢無法控制,最終使得這三大殿化為灰燼。
在古代,當出現災害或者雷擊、地震等自然災難現象時,由於人們無法科學地解釋,就會將其當做執政者的失誤引起的,是上天的"警示"。
三大殿突然遭到這等災難,從朝堂到民間,議論紛紛。朱棣作為帝王,肯定是要給個交代的,於是就下詔,尋求能人解答,他到底犯了啥錯,遭到上天如此"警示"。
不久,朱棣便接到了禮部主事蕭儀所上的一封奏折。蕭儀在奏折中強調,新修的三大殿被雷擊毀,是因為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改變大明皇脈所導致的"天怒"。
朱棣看完奏折勃然大怒,立刻命錦衣衛把蕭儀綁起來送進了北鎮撫司大牢,沒有任何審訊,直接被處以極刑。
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朱棣對反對遷都的人,是強力鎮壓的態度,而蕭儀居然敢把天災和遷都事件聯系在一起,無疑是觸碰了朱棣的禁區。
那麽,為何朱棣一定要執著於把大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
影視劇中朱棣劇照
一、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便是建文帝。駐守北平的朱棣對於文弱的侄兒嗤之以鼻,後來更是以"清君側"之名,發起了靖難。
所謂"清君側",意為:皇帝身邊有奸詐小人作祟,他要起兵鏟除。
這當然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歷史告訴我們,朱棣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建文帝朱允炆在戰火中失去蹤跡,從此成為朱棣耿耿一生的心結。但心結歸心結,這並不影響朱棣坦然而高貴地坐上他的龍椅,接管他的帝國。
影視劇中朱允炆劇照
大明朝的變化,也並不只是換了一個君王,朝堂中的許多肱骨之臣,為了捍衛建文帝的正統之位,對朱棣采取了拒不妥協的措施。
朱棣的脾氣比起其父朱元璋沒有好上多少。對待這些"不識時務"的建文遺臣,他毫不猶豫地舉起了屠刀。
方孝孺因拒絕為他起草開國詔書,被他施行了歷史上亙古未有的"誅十族"懲罰:
"文皇大怒, 令以刀抉其口兩旁至兩耳,復錮之獄,大收其朋友門生。每收一人,輒示孝孺,孝孺不一顧, 乃盡殺之。"
僅方孝孺一案中被殺的人數便高達873人。方孝孺本人也被朱棣斬殺於聚寶門外。除了方孝孺,還有許多剛正不屈的英雄人物,比如兵部尚書鐵鉉。
鐵鉉被捕後誓不投降,被惱羞成怒的朱棣施予了"割耳鼻、自食其肉"的酷刑。
死亡和酷刑的威脅,並沒有改變鐵鉉的忠義,他對朱棣毅然厲聲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仍對朱棣罵聲不絕。
右副都禦史練子寧因拒絕向朱棣稱臣,被朱棣命人綁送至朝堂。面對朱棣這個鐵血帝王,他並沒有口下留情,對其嚴厲譴責,最終被朱棣割去舌頭。
對於自己的殘忍,朱棣並沒有什麽悔意,拿著"周公輔佐成王"的典故來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解。
練子寧憤然撿起自己的舌頭,在地上寫下獻血淋淋的四個大字"成王安在"。
朱棣大怒,將練子寧殺害,其家人、宗族之人或被棄市或被抄沒、發配邊關,高達數百人。
冷酷的刀鋒斬殺了所有不協的聲音,朱棣在鮮血中逐漸坐穩了他的皇位。
在朱棣眼中,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太多的殺戮和血腥,哀聲、哭聲,與秦淮河水的濤一起,回蕩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這一景象正是他一手造就的。
血跡斑斑的皇位,他泰然坐在上面,內心卻難免有所不安。
所以,遷都,似乎是唯一一個辦法。
二、為何選擇北京?
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將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都城建在北方的朝代,國祚大多比較長,而建都在南方的朝代,國祚都比較短。
比如統治時間較長的漢代和唐代,都城都選在了長安,宋代選在了開封。
這一點,朱元璋必然是很清楚的。所以,雖然開創大明後將都城選在了南京,但他其實一直都存有遷都的想法。
洪武元年,朱元璋曾下詔:
"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今開封)為南、北京。"
這道詔書中,明確可以看到,朱元璋是打算設南、北兩個都城的。但此時的朱元璋年事已高,把遷都的希望寄托給了太子朱標。
方孝孺所撰【懿文皇太子挽詩】中便有朱標曾就遷都一事去長安做調查的記載:
"相宅圖方獻,還宮疾遽侵……關中諸父老,猶望翠華臨。"
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標先他而逝,遷都一事便擱置下來。
朱元璋並不喜歡北京,沒有將元大都(北京)選為大明王朝的都城,便已證明這一點。
在唐代以前,北京一直隸屬於幽州。到了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人,隸屬幽州的北京也在其中。
遼太宗會同二年(公元938年),幽州被改名為南京,也稱燕京。趙宋連金滅遼後,燕京之地又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占據。到了公元1153年(金國海陵王貞元元年),海陵王遷都北京,將其改名為中都。
之後,宋朝連蒙滅金,幽州又淪落於蒙古人手中。忽必烈滅宋後,將分裂了上百年的中國再次統一,北京被他由中都改為燕京,至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又再次改回中都之稱。經過擴建修整之後,被稱為元大都。
洪武元年的八月,徐達率兵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已在城落前逃亡。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府。
朱元璋視元朝為"異虜",連帶著對元大都也十分厭憎。所以即便朱元璋來得及遷都,也不會將北京作為選擇。
但對朱棣來說,北京卻是首選。
朱棣十一歲那年被封為燕王,二十一歲前往北平就藩。因北平靠近"胡虜"——女真、契丹、韃靼等少數民族政權,在此後的歲月中,他常常領兵出戰,與這些不斷扣邊的敵人作戰。
戰爭中一次次的勝利,給了他無與倫比的自信和榮光,同時也滋生了君臨天下的雄心與野心。
北平是他夢想的起點,也是他偉業的見證者。朱棣自然青睞這座城市。
所以,當他想要遷都時,已經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北京,便也成了他的首選。
希言說
從永樂七年起,朱棣就時常離開南京,前往北平居作。被他留在南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即後來的明仁宗,卻十分喜歡南京。
在朱棣去世後,他曾計劃著將帝國的都城再次搬回南京。然而,這個想法卻因他倉促的離世而擱淺。他的兒子宣宗與爺爺朱棣一樣喜歡北京,便改變了仁宗的意願,仍將北京定為帝國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