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其實是源於陶、王兩家的世仇

2024-07-19歷史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向來被認為體現了陶淵明不畏權貴、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

不過,在這個品質之外,其實陶淵明選擇辭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上司兩家的世仇。

陶淵明的曾祖父名叫陶侃,是東晉的一位名將,因為性格耿直,不懂得轉彎(看來是老陶家的傳統),得罪了大將軍王敦,被排擠到了當時還是化外之地的廣州。

這個王敦出身於著名的瑯琊王氏,與堂弟王導一起把持著東晉的軍政大權,權傾朝野,陶侃自然是鬥不過他們的。

但是,後來庾亮向王家發難,陶侃就站在了庾亮的一邊,成為「倒王」的重要成員。

因此,陶家和王家是有著世仇的。

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這個仇依然沒有解開,他的頂頭上司王凝之,恰恰就是瑯琊王氏的後人。

明白了這一層關系,也就不難理解陶淵明為什麽非要辭職了。

說白了,這次督郵下來視察,雖然讓陶淵明感覺受到了侮辱,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而只是陶淵明辭職的一個由頭罷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要走的,其實還是因為他的頂頭上司是瑯琊王氏的人,即使這次不走,還有下一次、下下一次,就看陶淵明能忍受幾次了。

可能連王凝之都沒有料到,陶淵明連一次也忍不了,連官場上很常見的「裝一下」都不裝,直接就拍屁股走人了,還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

這句話表面上說的是督郵,其實真正的目標就在說王凝之——別看你的官比我大,但在我陶某人眼裏,你就是個「鄉裏小人」罷了,老子不伺候你!

另外,還有人考證說,陶淵明說的「五鬥米」,並不只是說的俸祿,而是因為王凝之信奉「五鬥米道」,陶淵明是在一語雙關,直接把矛頭指向了王凝之。

不管怎麽說吧,陶淵明這次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上司是王凝之,兩家是有世仇的,就算這次不辭職,離下次也不遠了。

再說這個王凝之,家世還真不是一般的好,他的父親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妻子也是大才女謝道韞,嶽父更是名震天下的宰相謝安。

不過,王凝之卻有點對不住這麽好的家世,既沒有遺傳父親那傳世的書法,也沒有學會嶽父治理天下的才華,官當得不小,卻碌碌無為,毫無建樹,連妻子謝道韞都看不起他。

要說他唯一的一個「貢獻」,可能就要數陶淵明因他而辭職了,正是因為這次辭職,才讓中國歷史上多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意境。

或許,這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

另外,還有一個小知識可以介紹一下。

陶淵明說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很多人以為陶淵明一個月的俸祿就是五鬥米,也就是20斤米,也太少了,一天還不到1斤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其實,晉朝的薪資並不是月薪,而是日薪,陶淵明的俸祿是每天五鬥米,一家人每天有20斤米,生活還是很寬裕的。

而且,這還只是俸祿,陶淵明作為彭澤縣的縣令,還有300畝公田可以自由支配,根據【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記載,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江南地區比較肥沃的土地每畝能產33鬥糧食,300畝就能產9900鬥糧食,也就是將近4萬斤,是一年俸祿的5倍多!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收入,至於那些明裏暗裏的收入,就更沒法計算了。

所以,陶淵明毅然放棄了這些富貴,才顯得更加可貴!

(參考資料:【晉書·陶潛傳】【南史·陶淵明傳】【文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