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我軍長征剛出草地,就有人送來4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是誰給的?

2024-01-21歷史

1935年8月,為了獲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線,紅軍進入了松潘草地,這裏遍布沼澤泥潭,激流險灘,紅軍戰士們憑借著非凡的毅力,這才成功穿過危險地帶。

然而,幸存下來的戰士們也是饑寒交迫,各方面都已經到達了極限。就在這危難關頭,有人十分大方的慷慨解囊。

對方一下子就送給紅軍四十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將紅軍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了出來。

那麽,這人是誰?他為什麽能一下子拿出來這麽多物資呢?

走出草地 楊積慶開倉放糧

幫助紅軍的人名叫楊積慶。他之所以能夠幫助紅軍,主要是「緣分」。

在那個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年代,紅軍懷著必勝的決心,開始了兩萬五千裏的長途跋涉,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驚人壯舉。

一路上,紅軍一邊應對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一邊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

紅軍憑借著靈活的戰術,在保存實力的同時對敵人進行打擊,而紅軍的堅韌不拔,使得敵人也無法很快的找出應對之法。

在長征途中,紅軍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困境。即便如此,紅軍也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他們采取了一切手段獲取食物,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會將樹皮和皮帶當作食物充饑。

就算是從老百姓那裏獲得了糧食,他們也會給老百姓打欠條,這也讓他們所經之地的老百姓交口稱贊。

紅軍途中要經過松潘草地,這裏沼澤遍布,就是在當地生活的居民也為之膽寒。

紅軍要克服高原反應等問題,還要時刻關註著腳下,生怕一不留神就踩入沼澤之中。

惡劣的環境加之缺乏物資供應,使得紅軍在走出草地之時還是損失了一部份兵力。

1935年9月,由毛主席帶領的中央紅軍走出草地,到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這裏居住著藏族同胞,也是中國安多藏族的重要發祥地。

因為這裏曾誕生過四任西藏攝政王,因此它也被稱為「藏王故裏,秘境卓尼」,可以說這是一個有著濃郁藏族風情的地方。

在1950 年之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還是卓尼楊氏土司的領地之一。

來到卓尼縣後,紅軍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下一步工作,便在這裏召開了「俄界會議」。

會議結束後,紅軍決定克服一切困難,繼續北上。

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要拿下臘子口。

臘子口決定了紅軍能否成功北上,因此紅軍需要首先將當地的敵人消滅,為後來的部隊打通道路。

可是,當時的紅軍剛走出草地,兵力急需補充,幸存下來的戰士們也是疲憊不堪。

更嚴重的是,很多戰士因為缺乏鹽分,患上了嚴重的眼盲癥,這讓他們在夜間行軍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之後,紅軍進入了達拉溝,在這個溝深谷狹的地方行進十分困難,此時又下起了雨,這讓戰士們更加難以應對。

不僅如此,聽聞紅軍要北上之後,國民黨軍隊更是破壞了戰士們要經過的道路,試圖透過這種方法讓我軍的計劃泡湯。

因為紅軍走出草地時,剛好路過的就是楊積慶的地界,所以蔣介石還要求這裏的卓尼楊積慶阻止紅軍繼續前進。

不過,楊積慶沒有聽從國民黨的命令,與我軍作戰,他還悄悄下令,開啟谷倉的門鎖開啟,只把大門鎖上。

隨後他更是以躲避紅軍攻擊為由,躲進了深山,為得就是紅軍能夠順利拿到倉裏放置的四十萬斤糧食和兩千斤食鹽。

得知此事後,財政部部長林伯渠留下了一張借據,並在倉門口寫下大字,要求紅軍各部門節約用糧。

這個糧倉中儲藏的大部份都是小麥,這在主要是生產青稞的地區極為難得。而這批物資對於紅軍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有了糧食,我軍可以整頓隊伍,開始爭奪臘子口。

面對著數量超出我軍的敵人,我軍戰士沒有畏懼,把敵人打的抱頭鼠竄,臘子口戰役也是我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可以說,如果沒有楊積慶的幫助,缺乏資源的戰士們還真不一定能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那麽,是什麽讓楊積慶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來幫助我軍的呢?

思想先進 楊積慶幫助紅軍

楊積慶之所以會幫助紅軍,這背後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這極大的關系。

楊氏土司甘青土司中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對當地各個方面都產生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而楊積慶是甘南卓尼第19代土司,他在13歲時就承襲土司之職,身份之尊貴可想而知。

作為當地德高望重的人,楊積慶沒有貪圖享樂。

他很是勤奮,自幼就精通漢語,喜歡攝影,他雖然深居偏遠之地,但他訊息精通,對國內外形勢有些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是一個思想先進,深愛著百姓的領袖,他在轄內辦學禁煙,推廣了不少先進技術和文化。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精神上,他都是當地當之無愧的領袖。

另外,他也喜歡和國外傳教士交往,這也讓他的思想更加先進。

抗日戰爭時期,他時刻關註國內大事。

作為卓尼,楊積慶對國民黨壓迫百姓,黑白顛倒的作為極為不滿。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楊積慶很快就意識到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走出困境的軍隊是紅軍。

當他了解到紅軍的事跡後,楊積慶便對紅軍更加欽佩,也讓他感覺到這支隊伍無論從作風還是價值觀上都和楊積慶很是相近。

反觀之,國民黨在百姓受苦之際還依舊貪圖享樂,絲毫不顧及百姓們的安危。

於是,在做出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楊積慶還是決定離開腐敗和殘暴的國民黨,這也就有了他在背後默默支持紅軍,為他們送去四十萬糧食和兩千斤鹽的舉動。

可以說,他不僅僅是深愛百姓的土司,還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中國人。

因為他的舉動,才使得紅軍能夠填飽肚子,並和敵人全力對戰,才能夠完成長征的壯舉,順利地為中國革命史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可是,楊積慶卻沒能親眼看到紅軍帶領人民走向勝利的那一天。

不幸被害 楊積慶被後人銘記

原來,盡管楊積慶幫助紅軍一事做得十分隱秘,但不幸的是,這件事還是被人發現了。

當時,楊積慶派自己的親信出去幫助紅軍,可是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卻不小心被心懷不軌的人所知,事情最終還傳到了蔣介石那裏。

蔣介石視紅軍為仇敵,因此楊積慶幫助紅軍長征一事讓蔣介石十分惱火,但因為沒有證據,因此也只能不了了之。

可是,同在卓尼的魯大昌卻想了一個辦法。

他把臘子口戰役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到了楊積慶的身上,甚至將很多罪名扣在楊積慶頭上,妄圖置楊積慶於死地。

為了調查這事,蔣介石專門派人前去調查,不過楊積慶巧妙應對,使得事情也就無從查起。但沒想到,魯大昌覬覦楊積慶的位置,一心想要將楊積慶逼上絕路。

他透過各種途徑收買了楊積慶的手下,聯合楊積慶手下的團長姬從周和秘書等人,妄圖將楊積慶從卓尼的位置上拉下來。

1937年8月25日,魯大昌排除一支小隊和姬從周裏應外合,兩支部隊朝著楊積慶所在地出發。

當晚,楊積慶發覺事情不對,急忙逃出住所,卻不想被手下的叛徒所騙,最終被所謂的自己人「背刺」,這一年,楊積慶才48歲。

在這場事變中,楊積慶家裏有五人遇難,其中還包括了可以繼承楊積慶位置的長子,其余的家屬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不過,卓尼的位置沒有落在旁人之手,最終楊積慶的次子楊復興成了新任土司。

那年,楊積慶的次子楊復興只有八歲,但他從小目睹了國民黨對自己家人的壓迫的他自然也不會和國民黨同流合汙,他最終也選擇帶著隊伍加入了解放軍。

不僅如此,在意識到世襲的土司制度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因此他主動向中央提出,廢除卓尼土司制度。

在這之後,楊復興繼續為人民服務,他還成了甘肅省民委副主任,並投身於教育事業。

卓尼制度廢除以後,當地就不再有卓尼這一職位,而楊積慶的事跡好像也離人們越來越遠,似乎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黨和政府永遠不會忘記楊積慶的付出。

1950年10月,中央派人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時,還特意帶來了周總理的感謝信和禮物,以表當年楊積慶開倉放糧的恩情。

1994年,當地政府認定楊積慶為革命烈士,並為其修建陵園,樹碑立傳,讓楊積慶的事跡被更多人所共知。

從2015年開始,甘南州開始發展旅遊業。

當地政府將楊積慶舍命救紅軍的故事和當地特色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專屬於卓尼縣的新路子,使得當地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直到現在,在楊積慶的土司衙門舊址附近,也已經有將近一百家「藏康寶」,旅遊業帶動當地迅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楊積慶的故事,而他的故事也帶動著卓尼縣的發展,走向新的繁榮。

結語

回顧過去那段歷史,紅軍靠著驚人毅力走完了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這條路線幾乎貫穿全中國,紅軍的這項壯舉實在是令人佩服。

不過紅軍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這一壯舉,除了自身的頑強毅力,更離不開像楊積慶一樣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紅軍渡過難關的當地百姓。

都說軍民魚水情,正因為百姓和紅軍的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才有了現在的越來越繁榮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