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他拒娶宋美齡,辭去黃埔軍校校長,把江山和美人讓給了蔣介石

2024-01-21歷史

他拒絕娶宋美齡,辭去黃埔軍校校長,江山和美人通通讓給了蔣介石

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孫中山先生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創立之初,提拔蔣介石擔任了校長一職。實際上孫中山當時對黃埔軍校校長的人選並非蔣介石。校長一職原本是預定給譚延闿的,甚至於想給他喝宋美齡牽個紅線。

但是譚延闿兩次婉拒了孫中山的好意。他不僅不願與宋美齡成親,更不願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職務。

這又是為什麽?

譚延闿生於1880年,他身世顯赫,父親譚鐘麟是晚清重臣,曾任多個重要省份的總督。

在這個由等級和封建禮教制約的社會中,譚延闿的生母李氏只是譚鐘麟眾多妾室中的一個。妾室在當時社會地位卑微,甚至不能與丈夫同桌共進晚餐。

李氏深感對譚家的不平等,對兒子譚延闿說:「你一定要刻苦用功,將來要出人頭地,爭口氣,讓娘在這譚家也高高揚眉。」 她渴望兒子能夠透過努力改變這種命運。譚延闿年幼時親眼目睹母親的遭遇,這讓他對封建禮教的不平等產生了深刻的反感。

盡管譚延闿的心中充滿了不滿,但他明白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家族中,他只能透過刻苦用功,默默讀書,等待改變命運的機會。譚鐘麟雖然未能給予兒子足夠的關註,但對子女教育仍十分重視。他聘請名師執教,而譚延闿也展現出非凡的聰明和好學,逐漸在學業上脫穎而出。

1904年,24歲的譚延闿參加科舉會試,奮發圖強,高中貢士已在望。他的文章深得考官賞識,幾乎被認定為高中狀元。

太後一眼看到譚延闿這個姓「譚」的考生,就聯想到曾參與維新運動的譚嗣同,由於兩人同是湖南人,太後認為譚延闿可能也與「叛黨」有關。於是,劉春霖被改立為狀元,譚延闿的前程因此被斷送。

譚延闿對這一結果感到憤怒和失望,但他並沒有選擇投身官場,而是退隱家鄉,決心透過辦學來回饋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後,湖南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清政府被推翻,權力真空,社會上急需一位備受尊敬的領導者。於是,眾人的目光聚焦在了譚延闿身上,他被眾人推選出任湖南的領導職務。

譚延闿的領導生涯並不平坦。隨著時局的波動,他在這個職位上的任期並不長,很快就陷入了「下崗」狀態。政治風雲的變遷再次將他帶回領導職務,展開了他的第二次「督湘」。

第二次「督湘」同樣並不順利。在短短時間內,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的人物,發來了一個看似邀請的「敘舊」函。背後的用意卻是制約譚延闿,因為袁世凱擔心他可能對自己的復辟計劃構成威脅。譚延闿對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決定咬緊牙關,前往北京赴約。

然而,他未曾想到,袁世凱竟然如此絕情。一到北京就被投入大牢,經過一番波折才得以脫身。仕途的坎坷並未讓他氣餒,反而在1920年6月,憑借湖南廣大人民的力薦,譚延闿迎來了他的第三次「督湘」。

這一次的經歷讓他有了新的思考。被親如兄弟的人背叛後,他對「只守好湖南」的原先想法發生了徹底改變。在這個轉折點上,譚延闿決定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事業。他毅然前往上海,在短時間內見到了孫中山。

對於孫中山提出的北伐革命、三民主義以及對社會改革的觀點,譚延闿深感認同,對孫中山也抱有崇敬之情。兩人在革命征途上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不同於孫中山的計劃,譚延闿卻與孫中山的期待背道而馳。盡管深得宋母的喜愛,譚延闿卻拒絕了將宋美齡娶為妻子的提議。

譚延闿在政務上的繁忙讓家庭的責任主要落在方榕卿的肩上。然而,方榕卿從未抱怨,默默地為丈夫分擔家務,關心他的身體。譚延闿對方榕卿的賢良深感滿意,卻也難掩愧疚之情。

民國成立後,譚延闿經常奔波在外,而方榕卿則堅定支持他的工作。即便譚延闿在政治上屢次受挫,方榕卿仍然默默耐心地安慰著丈夫。第一次督湘失敗後,譚延闿沈寂在家中,而方榕卿看著丈夫的落寞,內心亦然著急。

為了緩解譚延闿的心情,方榕卿多次以詩文慰藉。這些善解人意的舉動讓譚延闿備感感動。然而,這段平凡而幸福的時光並不長久,1916年,譚延闿獲得了第二次督湘的機會。此時,譚延闿母親的身體出現問題,而方榕卿則獨自負擔起家庭的一切。

為了不影響譚延闿,方榕卿沒有告知他母親的病情。在照顧婆婆的同時,方榕卿漸漸消瘦。譚延闿的母親最終去世,譚延闿得知訊息後趕緊返回家中。看到清瘦的方榕卿,譚延闿既感動又愧疚。

兩年後,方榕卿的身體出現問題,但她為了不打擾譚延闿的事業,沒有告知丈夫。直到方榕卿病重,譚延闿才得知真相。趕回家中時,方榕卿已經病入膏肓。

「你為我母親盡孝,我銘記在心,你有什麽遺願盡管說,無一不從。」譚延闿望著妻子的眼睛,真摯地說道。

「好好把孩子養大,不要續弦。」方榕卿提出了最後的要求。為了妻子的安心,譚延闿堅定地答應了。方榕卿去世後,譚延闿黯然離去,將自己深深埋入政務之中,留下方榕卿默默守護的家。


1924年,孫中山懷揣著創辦黃埔軍校的宏偉理想,最初希望由譚延闿擔任校長。孫中山對譚延闿的品德和學識深感欽佩,認為他是理想中的人選。然而,譚延闿卻謙遜地婉拒了這一重要職務,以自己對軍事組織的了解不足為由。他坦誠自己是一位書生,擔憂無法勝任如此重要的任務。盡管孫中山頗感惋惜,但他沒有強求,轉而將目光投向了蔣介石。

雖然譚延闿未能參與軍校的創辦,但他與孫中山之間的革命友誼卻更加牢固。隨著時間的推移,譚延闿從最初的偏見誤解中走出,逐漸理解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這段歷史友情在各種機遇中不斷昇華,成為共同推動民主革命前行的重要力量。

隨著歲月流轉,1930年,譚延闿因病辭世,年僅48歲。他選擇將政治舞台交托給了蔣介石,而自己則沈浸在美食和書法的樂趣之中,過上了圓滿的晚年。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譚延闿並未忘記對蔣介石的囑托。他真摯地囑咐蔣介石善待自己的女兒和手下將士。作為對譚延闿知遇之恩的報酬,蔣介石領導全國下半旗,宣布禁止娛樂活動三天,並在國民政府禮堂舉行為期三天的悼念儀式,以表達對譚延闿的哀思和深切的緬懷之情。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