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萬兵力憑什麽挫敗20萬大軍?因為他們掌握了一種戰爭藝術

2024-02-02歷史

戰爭的勝敗並非完全取決於兵力的多寡,更關鍵的是指揮者的戰爭藝術。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例子屢見不鮮,這背後隱藏著戰爭機動性的奧妙。

古今中外,軍事家們一直把機動性視為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他們深深理解到,機動性就是戰爭,機動性就是勝利,機動性就是百萬雄師,機動性就是戰爭之神的寵愛。

讓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選取一個生動的例子來探索機動性的價值。

在1931年的中國江西,毛澤東和朱德帶領著只有3萬人的隊伍,勇敢地對抗著比自己強大數倍甚至十幾倍的敵人,透過巧妙的策略和戰術,贏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輝煌勝利。

蔣介石在1931年2月因第一次「圍剿」革命根據地失敗而憤怒,為了撲滅革命火焰,他派遣何應欽來到江西擔任總司令,並糾集了王金鈺第五路軍

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蔣光鼎第五路軍、朱紹良第六路軍等共計14個師1個旅的20余萬人,氣勢洶洶地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並聲稱要在三個月內消滅紅軍。

這種囂張和惡毒的態勢已經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

"3萬人對抗20萬人!這個驚人的數位!一場多麽不公平的戰爭!然而,毛澤東以其深思熟慮的戰略,靈活機動的指揮,巧妙地率領3萬紅軍與強大的敵人周旋。

4月1日,敵人的"圍剿"行動開始,北路敵軍在800裏的戰線上,分三路由北向南推進。"

毛澤東、朱德高瞻遠矚,為了消滅敵人,決定將紅軍主力集結在東固地區,靜候敵軍的行動。在得知王金鈺部第二十八師即將「圍剿」紅軍的計劃後,紅軍總部立即制定了詳盡的作戰策略。

中路軍由紅三軍組成,他們將沿著東固通中洞的大道前進,設下埋伏,準備對敵第二十八師進行突襲。左路軍則由紅四軍、紅十二軍組成,他們將搶占觀音崖、九寸嶺一線,準備迎擊敵第四十七師。

左路則是由紅三軍團組成,他們將采取迂回包抄的戰術,直搗敵軍後方,切斷敵軍的退路。 這次作戰計劃,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朱德的智慧和勇氣,他們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定之計應對變之策,必將取得戰鬥的勝利。

接到命令後,紅三軍連夜出發,沖破敵人的防線,搶占了有利地形。5月16日,敵人的第二十八師落入紅軍的包圍圈,黃公略軍長率領紅三軍奮力圍殲敵人,經過激戰,紅軍成功殲滅了第二十八師的師部和直屬隊。

紅軍在初戰中取得勝利後,毛澤東指揮各路紅軍按照原定計劃從西向東再次展開行動,於5月17日在富田地區成功會師。

隨後,紅軍堅持不懈地進行作戰,透過靈活運用遠距離快速機動戰術,取得了重大勝利。

他們在一天內,僅憑借一雙腳,從西向東疾行700多裏,逆轉了整體劣勢,化為局部優勢,連續贏得了5場戰鬥,殲敵3萬余人,粉碎了國民黨20多萬軍隊的「圍剿」。

當後人回顧這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歷史時,無不驚嘆於毛澤東卓越的指揮藝術,也更加對紅軍戰士用雙腳走出來的勝利贊嘆不已。

靈活機動,巧妙快速的機動,使得紅軍以微不足道的3萬兵力成功挫敗了國民黨2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機動就是萬軍之師,機動自有雄兵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