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431年,朱高燧閉門不出、仰天大笑後身亡,朱瞻基:他曾多次謀反

2024-06-01歷史

在1423年的五月,朱高燧已經年滿四十歲,他試圖篡奪皇位。當他的父親朱棣病重時,朱高燧召來了護衛指揮使孟賢。他緊緊握住孟賢的雙手,充滿激情地告訴他:「我誌在皇位,決不放棄。」這段歷史記載顯示,朱高燧當時態度堅決,毫不動搖。他相信自己的計劃會成功,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執行了自己的計劃。這段事件也是他權力野心的一個顯著標誌。

目前的計劃,可以制作一份聲稱要傳位給趙王的遺詔,隨後悄悄下毒暗害朱棣,同時廢掉太子朱高熾。這樣一來,無窮的權勢和財富將屬於你我。這樣的行動必須小心謹慎,否則後果難料。

朱棣得知了尚未有行動的朱高燧的意圖。當成功捉拿朱高燧後,他下令將所有他的心腹執行死刑,並禁錮了朱高燧在府中。對於想要登基的朱高燧來說,他不僅失去了最後的籌碼,更是在朱棣眼中被視為不孝、不義之徒。這樣的結果,使得他徹底失去了夢想,也成為了朱棣嚴厲的懲戒物件。

在1426年,朱高煦發起了叛亂,並試圖拉攏朱高燧一同起兵。然而,朱高煦最終被殺。令人意外的是,朱瞻基並沒有追究朱高燧的責任,盡管他曾意圖透過矯詔來篡位,甚至有弒父殺兄的舉動。那麽,朱瞻基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關於朱高燧是否參與了朱高煦的叛亂,歷史記載並不明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朱高煦被殺後,朱瞻基並沒有對朱高燧采取任何行動。至於朱高燧的死因與朱瞻基的關系,目前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兩者之間有直接的聯系。盡管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疑問和猜測,但真相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我們只能透過歷史的碎片,盡力還原當時的情景,探尋事件的真相。

朱高燧,一個低調的人物。

朱棣的第三個孩子是朱高燧。與其他兩位兄弟不同,朱高燧出生時,他的父親朱棣已經在北平有很長時間了。所以,可以說朱高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平人。

朱棣和妻子徐氏雖然非常喜歡他們的孩子,但對朱高燧的寵愛尤其顯著。在當時的規矩中,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需要去應天讀書,接受祖制下的教育,因此他們經常與父母分隔兩地。然而,朱高燧年紀尚幼,作為家中的小兒子,他得到的疼愛最多。這種過度的寵溺,反而養成了他紈絝的性格。雖然他備受寵愛,但他與其他兄弟的成長經歷卻有所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性格形成。

在公元1398年,當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和他的侄子朱允炆開始了一場長達四年的軍事沖突。此時,年僅16歲的朱高燧隨同他的父親朱棣一起在各地征戰。雖然他在戰場上英勇表現不及哥哥朱高煦那樣英勇,也未能在北平擔當防守任務像他大哥朱高熾一樣得力。因此在選太子的過程中,雖然有眾多的競爭者,但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而那個不起眼的朱高燧則被完全忽略了。簡而言之,朱棣在決定繼承人時面臨了艱難的抉擇,而朱高燧因年紀尚幼和在戰場上的表現未能得到他的青睞。

在那個時期,朱高熾的兄弟們對徐皇後非常敬重。雖然他們私下裏有些爭鬥,但表面上的關系還是維持得很好。然而,當徐皇後去世後,朱高燧和朱高煦開始對朱高熾的地位發起了挑戰,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

朱高燧和朱高煦聯合發難,導致朱高熾身邊的得力助手們不斷遭到打壓。解縉遭到了慘痛的謀殺,楊士奇則被降職並投入牢獄。夏元吉更是不幸,他的整個家族都受到了牽連,被查抄沒收。雖然朱高熾表面冷靜,但他處理朝政時的壓力與困境日漸加重,每一步都十分艱難。

在1409年,朱棣對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所作所為感到極度不滿。他決定將他們留在應天,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太子朱高熾的權力。然而,僅僅五年時間,朱高熾的勢力就被完全控制了。在朝廷內外,人們只認識漢王和趙王,卻對太子知之甚少。這種局面已經形成了。

因為朱棣對朱高煦有些不滿,有意警告他,卻未直接對他下手。反而是轉向了對他的親信,也就是朱高燧采取行動。他揮刀而下,下令殺害了朱高燧的親信顧晟,同時還撤了他的冠服。他還在朱高熾面前模擬了一個殺掉朱高燧的戲碼。然而,朱高熾非常機警聰明,立刻站出來阻止了朱棣的沖動行為。他跪下為朱高燧求情,這才讓朱棣暫時平息了怒火。讓人意外的是,原本對煽動兄弟間的紛爭頗有行動的朱棣,並沒有真正對付其意圖打壓的兄弟朱高煦。反倒是不分青紅皂白,首先砍掉了別人派來的助手,這樣出人意料的手法令人深思。最終,朱高燧的命運如何,還需繼續觀察。

朱棣遭到謀殺的事件是一個不幸的罪行。

此後,朱高燧開始格外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小心行事,並且也斷絕了與朱高煦的親密關系,不再與之一同密謀爭奪太子之位。朱棣對朱高燧的這種變化非常贊賞,常常在和另一個兒子朱高熾閑聊時,稱贊朱高燧已經痛改前非,有了新的改變。

然而,朱高燧的舉動實際上是在迷惑他的兄弟朱棣和朱高熾。在朱高燧的哥哥朱高煦顯露威風並因故被流放到樂安州後,朱高燧對朱棣的真正面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他決定暫時隱藏自己的行動,私下裏結交朝廷的重要官員,靜待時機。

在1423年的五月,朱棣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生命垂危。這時,朱高燧認為是個好機會。他聯系了之前就已拉攏的護衛指揮使孟賢和宦官楊慶,三人聯手偽造了一份篡權奪位的命令。楊慶還負責在朱棣的飲食中下毒,企圖殺害朱棣。他們計劃著篡位,這一連串的行動悄然展開。簡單來說,就是在423年5月,朱棣病得很重,可能快死了。朱高燧覺得這是個好時機,就聯合了孟賢和楊慶兩個人,偽造了一個篡位的詔書。楊慶還在朱棣的食物裏放了毒藥,想要害死他。他們的目的就是奪取權力。這個過程很隱秘,沒有其他人知道。

高以正作為謀士向孟賢通報了一件事,但私下告知了他的親友王瑜,極力勸說王瑜與他一起享受榮華富貴。不過,王瑜並不贊同朱高燧的做法。在與高以正談過後,王瑜決定悄悄向上級朱棣匯報,揭露朱高燧企圖造反的陰謀。

得知此事後,朱棣氣得七竅生煙,立刻下令捉拿孟賢。經過搜查,在他家找到了仿制的「朱棣的詔書」。真相揭露後,朱棣把那偽造的詔書狠狠地摔在朱高燧面前,並怒罵不止。

"這是你做出來的結果嗎?"

當時,朱高燧非常害怕,全身顫抖,跪在地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幸運的是,他的哥哥朱高熾替他解圍了。他將謀反的罪責歸咎於孟賢和高以正兩人,使朱高燧得以擺脫了所有罪責。

朱高熾很清楚,即便朱高燧犯了嚴重的罪行,朱棣內心深處仍不會對其兒子下狠手。因此,與其趁機落井下石,招來朱棣的疑慮,不如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朱高燧脫離險境。這樣不僅能救人一命,還能讓他心存感激。

得到一個好的結局。

一年後,朱棣在榆木川病逝,隨後朱高熾在北平繼承了皇位。對此,朱高燧心存感激,因為他曾得到過朱高熾的救命之恩。因此,他主動上書請求削去自己的兵權,心甘情願地做一個無拘無束的藩王。從那時起,朱高燧徹底放棄了爭奪皇位的念頭。

然而,朱高熾的統治時間卻只持續了短短十個月就匆匆離世了。他的去世對朱高燧產生了不小的震動,讓他原本平靜的心情開始泛起波瀾。雖然朱高燧曾經有著強烈的沖動,但他已經隱藏了十多年,變得更為沈穩。因此,盡管他有過謀反的想法,但最終並沒有付諸行動。這使他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掌握局勢。在穩定了內心的動亂之後,他暫時按兵不動。同時,朱高燧也對形勢的變遷和皇帝的更換產生了更加清醒的認識,這是他在冷靜的時刻做出的深思熟慮。總的來說,他的心態和行動都更加成熟和理智了。

朱高煦與朱高燧有相似的想法,但朱高燧顯得更為老練。在朱瞻基繼位之後,朱高煦悄悄聯系了朱高燧,私下裏計劃反抗朝廷。然而,在等待朱高燧的明確答復期間,朱高煦按捺不住,魯莽地發動了叛亂。然而,就在他準備出兵的時候,朱高燧卻保持觀望態度,沒有立刻向朱瞻基報告,也沒有派出援兵支援朱高煦。最終,朱高煦的急躁行為導致了他自己的失敗。

朱瞻基迅速平定了朱高煦的短暫叛亂,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勝利歸朝後,陳平負責監管朱高燧的行動,卻向朱瞻基報告了朱高燧與朱高煦暗中聯絡的證據。他建議,應立刻發兵彰德,征討朱高燧。陳平的這一勸諫,也得到了內閣重臣楊榮和夏元吉的贊同。於是,朱瞻基下定決心,準備除掉朱高燧,徹底平定這場藩王之間的混亂。

在朱高燧生命垂危之際,楊士奇卻公開站出來反對。他強調道:此事不可行。

明太宗有三個兒子,而陛下只有兩位叔叔。最近朱高煦發生了叛亂,他確實犯了罪。但關於趙王朱高燧的叛變情況還不明確,我們不能輕易地給他定罪,以免留下千古罵名。

在審閱完楊士奇的奏章後,朱瞻基決定返回京城,打消了誅殺朱高煦的念頭。對於另一位造反的朱高煦,他原本有意留其性命。然而,朱高煦持續的挑釁和侮辱激怒了朱瞻基,最終導致他采取了極端的行動,將朱高煦活活燒死。簡而言之,朱瞻基在看完奏章後回京,不再想殺朱高煦。對於另一位造反的朱高煦,他起初想留其性命,但後者不斷挑釁、侮辱,最終惹得朱瞻基大怒,采取了嚴厲的懲罰。

朱高煦離世後,朱高燧感到極度不安。當他聽說朱瞻基的特使袁容即將來到彰德,他內心充滿了恐懼,甚至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然而,當袁容到來後,他帶來的並非朱瞻基的嚴厲處罰,而是朝中大臣們對朱高燧的彈劾奏折以及朱瞻基的一封勉勵信。這讓朱高燧松了一口氣,同時也讓他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朱高燧接過信件後,心情瞬間由陰轉晴,他仰頭大笑起來,說:「我算是活得明白了。」他怎麽也沒想到,這麽多年來對皇位的渴望,兩次的陰謀叛亂,竟然得到了朱瞻基的寬恕。此後,朱高燧放下了對皇位的執著。他決定將常山的中護衛和儀衛司官校歸還給朝廷,然後深居簡出,專心做一個藩王。他不再對外界有任何覬覦之心,安安靜靜地過日子。他不再有任何政治野心,這種心境的轉變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和滿足。他笑了,笑得很開心,仿佛這世上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他就這樣靜靜地享受著余生,安心地做一個平凡的藩王。

在公元1431年,70歲的朱高燧在寓所裏因病去世。在臨終前,他將家族的子孫召集至床前,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要保持低調,不可過於貪圖權勢,以免招致不測之禍。朱高燧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的起伏變幻,盡管他犯過錯誤,但最終還是得以安詳地結束一生。他告誡子孫們要謹慎行事,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