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皇帝腰帶配飾有何講究,為何清朝黃帶子,無官無爵殺人不償命

2024-01-29歷史

文|青磚

編輯|青磚

清王朝統治者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滿族。

由於地處寒冷地帶,對騎射時衣裝的收束、保暖以及物品的攜帶就較為關註,致使腰帶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滿族來自後金,對遊牧文化一脈相承,在入關一統中原之前,其君主服飾中的「腰帶」就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在重要場合會有所彰顯。

例如北韓使臣申中一在1595年冬季覲見努爾哈赤時的見聞記載中就有對其腰間用帶的描述:「腰系銀入絲金帶」,在厚重的冬裝掩映下腰帶仍然能夠給人清晰的第一印象。

清入關之後經歷了自順治皇帝至乾隆皇帝三十三次對服飾制度的厘定,清初就已廢除了帝王服飾制度中冠冕制度,使滿清王朝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史上唯一一個帝王不戴冠冕的朝代。

使清帝腰帶的各方面規制都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特色,並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透過色彩、裝飾物不斷深入地反映帝王一統天下的至高地位和高度嚴格的政治倫理。

更對滿清時期的「文化融合」進行了更為簡要而藝術化地詮釋。

清朝律規:皇帝的腰帶用明黃色,宗室腰帶用金黃色,愛新覺羅家族以外的官員系藍色或石青色腰帶,嚴禁越級束用。

那麽,不同顏色的腰帶到底代表著何種含義?

等級不同的官員他們的配飾又有何不同呢?

一、色彩彰顯「唯我獨尊」

發跡於白山黑水的清王朝統治者對服飾的色彩有著明顯的偏好,「滿族的服飾色彩大多采用素雅的白色、藍紫色,同時還有明快的紅、粉、淡黃等」。

無不呈現出北方遊牧民族對大自然色彩的青睞,但是據【清史稿】記載,清朝帝王的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均為明黃色。

明黃色是一種純度較高的黃色,在自然環境中並不易被發現,但是,滿清帝王的腰帶卻選用這一顏色為君王腰間用帶的主打色調,其使用或修飾的目的已經讓位於象征目的。

「明黃」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被尊為「正黃」,是「正色」黃色之中最為純正、尊貴的色調,例如,【易經】中言「天玄而地黃」「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

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而且華夏服飾文化中,「黃色自古以來就被作為居中位的正統顏色,為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

所以,自唐朝以來「黃」就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色,並在典章制度中明文規定「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來彰顯其尊貴性。

「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質料上註重葛麻絲帛和推崇黃色、在其社會功用上講求森嚴井然的等級秩序」。

滿清王朝帝王之所以只穿用明黃色腰帶就是為了能夠與華夏原有的崇黃傳統相吻合,從而與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相對應,又與五帝中的「黃帝」互為影射。

以彰顯滿清帝王獨一無二的尊威,以達到入主中原申明正統的目的。

同時清朝黃色為統治階層的尊貴色,其不同色調被分別分配給統治族群中的不同成員使用,申明族群優越感的同時,還用色調的不同亮度來區別等級差異與人倫之分。

例如,【清史稿】記載,皇子「朝帶,色用金黃」、親王朝帶與吉服帶「均與皇子同」。

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等宗室成員的腰間用帶均為明黃色以外的黃色,而其余非直系的皇親貴胄「覺羅」則用紅色的腰帶等等。

如此,不僅區分出了等級,也將族群中的遠近親疏用腰帶的色彩進行了區分,因而清朝皇親國戚中「黃帶子」與「紅帶子」就成為對皇族中遠近親貴的標誌。

而統治階級中的其余人等則皆用石青、藍色或油綠織金等正色之外的「間色雜色」。

所以,清帝的腰帶色彩為明黃色是最為純正的「正色」,當然要居於諸色之上,「君臨天下」的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由最初清入關前的「銀入絲金帶」,銀白與金黃雜陳到清入關後將帝王腰帶明確規定為純正明黃色,不難看出,清王朝統治者向華夏文化的靠攏與融合。

因為「中國服飾文化形制質料上天然與尚黃的特征、社會功用中等級與秩序的標識,其深層文化意義是陰陽五行宇宙觀的形象釋示……」

這種思想正是華夏漢族帝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清朝統治者透過將最正統、最尊貴的「正黃」與彰顯其力量與權力的腰帶相結合來表明對其正統地位的合理占有,從而正名「唯我獨尊」的統治。

二、裝飾物蘊含豐富文化

(一)帶版宣告「君權神授」

1、帶版形狀

清朝皇帝的腰帶上多置有裝飾性較強的板狀飾物,是謂「帶版」,統治階層的男性腰帶上多飾有此物。

「皇帝在大典禮時所用朝帶,龍紋金版是圓形的……皇帝在祭祀時所用朝帶,龍紋金版是方形的」。

方、圓兩種形狀的帶版只有帝王才可同時擁有,而其他的皇子、親王、親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郡主額駙等高級爵位擁有者只可享有方形帶版。

而較低爵位的公、侯、伯以及一至九品官員等則只可享用圓形帶版。唯有皇帝腰帶上的帶版可以因場合不同而呈現方與圓兩種形狀。

華夏文化中自古就有「天圓地方」之說,而帝王腰帶帶版獨享代表「天、地」的尊榮正是為暗合「天子」之意。

表明其皇權受命於天、一統天下,申明正統的同時,已經將漢族儒家文化的「君權神授」觀念融入了其服飾文化之中。

2、帶版質地帶版從質地上有不同的規格。

帝王的腰帶帶版質地最為純正,為金帶版,相比之下皇子至各品級官員的腰帶帶版規格則呈現層級特色。

據【清史稿】記載可知:皇子、親王、郡王、親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帶版為金銜玉或金鑲玉,奉國將軍帶版為花金,奉恩將軍帶版為金鑲銀。

縣君額駙、鄉君額駙帶版為鏤金鐵,民公、侯、伯、子、一品文官帶版為鏤金銜玉,男爵帶版為玉。

二品文武官帶版為鏤金,三品文武官帶版為鏤花金,文武四品官帶版為銀銜鏤花金,五品文武官銀銜素金。

六品文武官帶版為銀銜玳瑁,七品文武官帶版為素,八品文武官帶版為銀銜羚羊角,九品文武官帶版為銀銜烏角。而文武官候補、候選人員所佩戴腰帶均與現任相同。

很明顯,清朝統治階級的男性腰帶從帶版的質地上依黃金純度和使用量的變化來形成一種體現等級差別的符號體系。

「清代服飾配飾的制作材料主要使用寶石、黃金、珍珠、碧璽、青金石、綠松石、珊瑚、琥珀等。這些物品在使用中是以其稀缺程度、品質優劣和使用數量的多少來體現等級差別的」。

皇帝的腰帶帶版質地選用純金最為純正,這是在運用這個符號體系的規則來彰顯帝王的尊威。

因為黃金是人類歷史上較早被發現的稀缺貴重金屬,自古就有其他金屬無法與之相比的「金屬之王」稱號。

其穩定的貴金屬質地使其能夠長久保存,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黃金又具有「永恒」的概念,與代表永恒、意義神聖的「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例如中國古代帝王車輿制度中會有「金輅」的記載,而且清朝帝王車輿上又會「冠金圓頂」,彰顯君王極致尊貴的同時,也表現出「天子」駕臨異於凡俗、「受命於天」的氣勢。

(二)珍珠與寶石體現無上的尊貴

1、東珠

「皇帝在大典禮時所用朝帶……金版中間以紅、藍寶石或綠松石及五粒東珠鑲嵌成十字花形、周邊用二十粒珍珠圍繞……皇帝在祭祀時所用朝帶……

祀天用青金石二,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粒,佩圍珍珠二十粒……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四粒」。

其中東珠在清朝被列為皇家專用珠寶,非皇室人員不可擅自使用。

東珠被皇室專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稀有性,自北宋時起東珠難得的情況就已比較明顯,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道:

「鴨綠江自山南西流入遼東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三江孕奇毓異,所產珠璣為世寶重」,所以「(清朝)東珠的使用,只限於王公大臣、皇親貴戚。

其他人是不允許佩東珠的,否則有欺君罔上之罪」。

在嚴格的使用制度之下,皇帝的腰帶可飾用大顆東珠共九顆,小顆東珠約二十顆,而皇子、親王等皇室成員腰帶上的大顆東珠則不得超過四顆,小顆東珠已經不在具體規定的必飾之列。

從腰帶上所飾東珠數量看,帝王明顯超出統治階層中其他成員,從而彰顯其坐擁天下的獨有尊榮。而且,皇帝朝帶帶版上所飾東珠的排列形狀為「十字花形」。

正中一顆較大東珠,四顆大小均勻的東珠分列上下左右,如此的排列順序應與滿族固有的「天穹崇拜」相關,「天穹崇拜實際上是自然天體的崇拜。

這種崇拜反映了……對大自然直觀崇拜的基礎上,已經加上了人類的某些神思妙想」,其應表示被蒼穹籠蓋的天下四方。

同時受到華夏帝王文化的影響,四圍每顆東珠分別象征東、西、南、北,第五顆定於中央,暗合「九五」之數。

寓意東西南北四方歸一,表明「九五之尊」之意,這是其他人等所用腰帶飾物規格所不能模仿的。

2、寶石

除去東珠的飾用以外,在清朝帝王腰帶之上還有對紅藍寶石、綠松石、黃玉、珊瑚、白玉等飾物的使用。

且使用的寶石種類豐富於統治階級其他成員,例如皇子除東珠之外只飾有貓睛石,而其他親王、官爵都只可飾有單一品種的寶石如貓睛石、紅寶石、綠松石,或並無飾品。

尤其清帝祭祀用朝帶上的寶石飾用還要遵循一套完整的規則制度,即「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

帝王祀天用飾有青金石的朝帶。青金石是中國傳統的玉石之一,因具有深艷的天藍色,上面又點綴著黃鐵礦的星點,故稱青金石。

「在中國古代,由於青金石具有藍天般的顏色,被視為天穹的象征,受到那些自命為天之驕子的帝王的格外青睞,素有‘天青’、‘帝青’的美稱。」。

清朝貴族向來崇敬天穹,祭天活動早已有之而且最為盛大,而選用與天色相映的寶石作為帝王祭祀時的腰帶飾物,不僅與滿族的天穹崇拜相吻合。

又與中原「古人尊青金石為天石,用於禮儀之寶」的傳統相吻合。

祀地用黃玉。黃玉,又叫黃晶,有玻璃光澤,其一般多為黃色,所以其色調恰屬於道家「五色」學說中的「黃」,與五行中的「土」相對。

「祀地」是對大地的祭祀,是對入關前滿族薩滿信仰中土地山川祭祀的繼承,【說文】中雲:「黃,土之色也。

」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用黃色玉石做琮來祭祀大地,即【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所載「黃琮,方,以象黃地,所以祀地」。

所以用黃玉修飾祀地時帝王的腰帶能準確地傳遞滿漢兩種文化中的祭祀資訊。朝日用珊瑚。

裝飾在清朝帝王朝帶上的珊瑚主要為紅色,其艷麗的色彩與旭日的紅色相呼應,且因其稀有性而歷來被草原遊牧民族所重視,例如蒙古族眾多貴重首飾之上多有珊瑚的影子。

在中原,珊瑚也因其紅色而自古受到崇拜,華夏先民往往把火紅的顏色與太陽相聯系,紅珊瑚的色澤成為這種信仰的良好載體。

而珊瑚來自海裏,因此她同時還是作為生命之源的水與紅色象征的火的完美結合。她彌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兩大文化體系———日神(火)、水神(水)兩大文化母題的沖突。

所以在儒家的語境中珊瑚代表權勢,而在道家學說裏珊瑚又被賦予仙境植物的形象。用珊瑚作朝日時的腰帶飾品不僅能表達滿族原有的習俗,還能順應華夏已有的信仰。

夕月用白玉。清朝宮廷中所用裝飾用白玉多為來自和田的羊脂白玉,一般玉質細膩、色澤純正白皙。

中原自先秦時【國語·周語上】起就有記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夕月在西門之外也」,而且【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詳細說到「以白琥禮西方」。

其中「白琥」即為虎形的白玉,「夕月」必然向西方,而禮西方恰用「白琥」,可見華夏文化中自古以來就以白玉祭祀月亮。

然而,「通古斯語系薩滿祭神與玉無關」,滿族屬於通古斯語系民族,所以可知夕月作為滿族祭天的一種儀式,其中並不會直接使用玉器,更不必說白玉。

然而卻在鼎定中原之後在夕月時規定帝王腰帶須飾以白玉,可見其對中原帝王文化的借鑒與吸收。

由此可知,清朝帝王朝帶的使用規制中既有滿族宗教信仰的影響又融合了一定的中原帝王祭祀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還對中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都有一定的吸收,這不僅將帝王的尊貴呈現無遺,還體現出滿漢文化的融合,印證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發展趨勢。

三、結論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服飾史上唯一廢除帝王冠冕制度的朝代,而且其統治階級的北方遊牧民族背景讓清朝帝王的服飾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特色。

腰帶,作為帝王服飾中的腰間配飾。

則不僅呈現出帝王在父權社會中的至高等級,還從色彩、裝飾物上刻意體現出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政治倫理和滿漢融合的文化內涵,見證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發展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