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國民黨軍的蘇械師,蘇聯運輸1300門火炮和1.4萬挺機槍到蘭州

2024-04-17歷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由於中日之間的實力懸殊,戰鬥打得異常艱難。在這場艱難的抗日戰爭期間,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給予了中國大量物資援助,這才使得中國軍隊能夠支撐下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也不小。

一、背景

蘇聯建立之後,一直都十分重視和中國的關系,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的時候,曾邀請大批蘇軍教官前來教學,蘇聯還向國民革命軍援助了大批武器裝備,不過蔣介石在掌握大權後,迅速和蘇聯翻臉,引起了蘇聯人的不滿,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蘇聯政府正式宣布和中國國民政府斷交。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地區,並將東北地區作為軍事擴張的基地,這不僅嚴重威脅了中華民族的生存,還讓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了嚴重挑戰。讓蘇聯人更擔心的是,日本會以東北的彈板,不侵略中國內地反而北上侵略蘇聯。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後,蘇聯迅速緩解和中國的關系,蘇聯不僅在報紙,電台上公開譴責日本侵略者,還向東北義勇軍提供武器援助。1931年10月,馬占山的部隊就曾獲得過蘇聯的武器援助。根據記載,1931年10月,蘇聯援助給馬占山和海拉爾警備司令部4輛裝甲車,10門火炮,4門高射炮,100挺機關槍,1000支步槍。10月21日,馬占山又從蘇聯那裏獲得了2門高射炮,2門野炮,12挺機關槍以及大量的炮彈,子彈。

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還有後來的抗聯失敗後,都是在蘇軍的接應下安全退入到蘇聯境內。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曾多次表示抗議,要求蘇聯方面將這些抗日人員引渡到東北,但是都被蘇聯政府拒絕,蘇聯方面還想法設法保護這些人的安全,一些受重傷的抗日戰士還被送到了莫斯科的醫院治療。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時的中國還只是一個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很低,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武器裝備,尤其是現代化的重型裝備全部要依靠進口,軍事上處於絕對的劣勢,急需國際上的資金支持和武器援助。而當時,以美英法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綏靖政策,保持觀望,並不願意得罪日本,所以中國不得不將蘇聯列為首要的求援物件。

二、蘇聯援華路線

七七事變後,蘇聯外長迅速接見了中國駐蘇聯大使,表示願意援助中國。史達林在會見國民黨代表孫科時也表示會盡最大努力以物質力量支援中國,但是史達林還表示面對歐洲不穩定的形勢,蘇聯不會出兵支援中國,即使是這樣,蘇聯的援助依然很珍貴。

蘇聯的海上援華路線先是從敖德薩港和塞凡堡港起航,經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抵達廣州或香港的航線。最開始的時候,蘇聯雇了兩艘英國貨船運輸物資,之所以選擇英國的貨船,是因為當時蘇聯和日本的關系也很緊張,蘇聯方面擔心日本人會扣押。

空中援助路線有兩條,從中亞的阿拉木圖經新疆伊寧、迪化(烏魯木齊)、哈密到蘭州為南線,從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經蒙古到蘭州為北線運輸路線。空運的方式是最快,也是最安全的,但是空運的運輸成本很高,而且運輸數量也有限,只能運輸一些比較昂貴的物資。

陸上運輸方式是蘇聯當時援助物資的主要運輸方式,先是從蘇聯薩雷奧澤克開始經霍爾果斯入境,再經迪化到蘭州,全程約3000千米,其中2700千米在中國境內。當時中國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這條路很多地段的路況很差,蘇聯一邊向中國境內運輸物資,還得一邊修路架橋。蘇聯當時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幫助修建這條公路,中國則投入了數十萬人參與施工,不僅修好了路,還架設了數百座橋,以及眾多的物資轉運站,加油站,汽車修理廠和倉庫。

從1937年到1939年,蘇聯投入了5000多輛汽車參與物資的運輸,但是運輸的數量還是不夠,為此,國民政府還將自己的汽車也都集結起來派到了西北地方,還集結了很多駱駝隊,馬隊參與物資的運輸。

1939年,隨著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全面淪陷,中國接受海外援助的通道被日軍全部堵住,陸上運輸成為了當時中國接受外界援助的唯一通道。蘇聯開辟的陸上運輸方式不僅保證了中國和蘇聯還有西方國家的聯系,還大大便利了中國抗戰急需的物資供應,當之無愧是當時中國的生命線。

三、蘇聯對中國的武器援助

七七事變後,蘇聯最先到達的除了武器外,還有眾多軍事顧問。抗戰初期,當時除了蘇聯軍事顧問外,在中國還有德國軍事顧問,英國軍事顧問,法國軍事顧問,義大利軍事顧問,不過蘇聯軍事顧問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

蘇聯軍事顧問團包括陸軍,空軍,工程兵,炮兵,坦克兵等眾多軍種。來華的這些軍事顧問都經過了蘇聯政府的嚴格挑選,他們的軍政素質十分優秀,有著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不僅為國民黨軍提供參謀,還參與了制定作戰計劃和協助指揮了包括武漢會戰,宜昌會戰,長沙會戰等重大戰役。

1937年9月11日,蘇聯向中國援助了82輛T-26輕戰車、20門防空炮、50門反坦克炮和彈藥,中國在這些武器的基礎上成立了第一支機械化部隊—200師,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200師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在台兒莊戰役,昆侖關戰役等重大戰役中,200師裝備的蘇械裝備都給予了日軍以沈重打擊。

T-26坦克當時還參與了遠征軍入緬作戰,這種坦克雖然是輕戰車,防護裝甲也比較差,但是面對日軍的薄皮坦克和裝甲車,依然能夠日軍造成很大的傷亡,裝備T-26輛坦克的200師也成為了當時中國軍隊的頭號主力。

七七事變後,日本有91個飛行中隊共2700多架飛機,而中國只有600多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305架,到南京保衛戰結束後,中國能夠升空作戰的飛機只剩下了20多架,根本就無法和日本航空兵部隊相抗衡。所以從1937年開始,蘇聯不斷派飛行員誌願軍中國,到1939年,蘇聯先後有2000多名飛行員來到中國,參與對日本空軍的作戰,1938年2月23日蘇聯紅軍節這天,蘇聯援華航空隊從漢口出發,轟炸了日軍在台灣的松山機場,炸毀日軍40多架飛機,擊沈擊傷一些船只和港口設施,燒毀了日軍在台灣三年的油料儲備。

兩年多的時間裏,蘇聯援華航空隊擊落擊毀日軍飛機100多架,炸毀日軍艦船70余艘,但是也有不少蘇聯飛行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來歐洲戰事爆發,蘇聯撤走之前,共向中國援助了900多架飛機。

從1937年到1939年,蘇聯還向中國援助了1300多門火炮,1.4萬挺機槍,以及大量的輕武器彈藥。中國當時的很多部隊都換裝了蘇械部隊,如被譽為泰山軍的第十軍,虎賁軍的74軍,還有第一軍,第二軍,第五軍,第18軍,第85軍等部隊,都裝備一定程度的蘇械武器,蘇械師在抗戰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