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懷玉山失敗,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帶八百人成功突圍

2024-04-08歷史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臨時中央的錯誤領導,以及蔣介石政府制定的鐵壁合圍層層推進的戰略,我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原本縱橫近千裏的蘇區被急劇壓縮到三百余裏。面對岌岌可危的局勢,臨時中央被迫決定進行戰略轉移,也就是震驚後世的二萬五千裏長征。

而在此之前三個多月,中央蘇區就已經派出一支部隊,舉起北上抗日的旗幟,從中央蘇區的東部出發,向閩浙贛皖諸省挺進。這支部隊,就是後來被稱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紅七軍團。當時中央交給他們的任務主要有兩個:

1)宣傳抗日主張,推動抗日運動的發展,為此,中央蘇區印刷了160萬份的抗日宣傳品。

2)在一個半月內趕到皖南,響應當地幾個縣的群眾暴動,支援和發展當地的革命局面。

其實,當時由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的臨時中央,派出這支部隊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目的。就是企圖讓紅七軍團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最好是能吸引和調動一批本來用在圍剿中央蘇區的敵人,配合中央即將開始的長征。再說簡單點,就是讓紅七軍團去吸引敵人火力方便自己突圍的。

本來呢,為了革命,大家都是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攤開了說也沒什麽,我人民軍隊也從來都不缺這種英雄部隊。可惜王明等人就是心裏有鬼,不敢直說,這就讓人有點鄙視了。

第七軍團接到這種任務,還是面臨著很大的困難的,比較客觀的有兩點:

1)第七軍團在中央蘇區紅軍主力中算是一個比較新的軍團,雖然也接受了一些戰爭歷練,但和林副帥的紅一軍團,彭老總的紅三軍團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當時全軍團一共六千多人,戰鬥人員四千多人,手頭的槍械卻不到1300支,許多戰士背的還是梭鏢。非戰鬥人員多,武器不足,導致部隊實力難以有效發揮。

2)因為此次行動,兼有宣傳抗日的任務,光是中央蘇區交付給紅七軍團的宣傳品就有三百多擔,再加上其余後勤物資,總共五百多擔。龐大的後勤負荷,導致部隊行動笨重,不能發揮我軍運動戰的特長。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其實還有關於軍團人事領導上的主觀因素,也限制了紅七軍團的實力。

軍團長尋淮洲,1912年出生於湖南瀏陽,跟著毛主席參加了秋收起義,之後又上了井岡山。1933年,21歲的尋淮洲當上了紅七軍團的軍團長,而黨內非常著名的少年名將林彪當上軍團長的時候也已經23歲了。

從尋淮洲的履歷來看,他和主席應該關系匪淺。能在這麽年輕的時候當上軍團長,說明主席信得過他的軍事能力。事實上,從當時擔任軍團參謀長,未來的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的回憶錄來看,他也是很欽佩尋淮洲的指揮能力的。

然而,當時的左傾主義領導者,對主席的愛將是不信任的,尋淮洲雖然是軍團長,卻並沒有實權。七軍團的領導權,實際上是由隨軍中央代表曾洪易、政委樂少華掌握的。

曾洪易膽子比較小,面對艱難復雜的鬥爭環境,一直悲觀動搖,後來甚至投敵叛變了。而樂少華本人就是左傾錯誤政策的堅決執行者,他既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又兇狠霸道,動輒拍桌子罵娘,經常拿「反政治委員制度」的大帽子來壓人。偏偏紅軍部隊裏,政治委員才具有最後決定權。

非戰鬥人員多,武器少,負擔重,軍團領導還不那麽和諧,紅七軍團的北上之路,走得非常艱辛。

1934年10月下旬,紅七軍團進入由方誌敏同誌領導建立的閩浙贛蘇區。11月4日,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

軍團長由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擔任,軍團政委還是樂少華,尋淮洲則任由紅七軍團改編而成的第十九師師長。

1934年12月14日,紅十軍團和國民黨追軍,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在譚家橋爆發激烈戰鬥。在戰鬥中,尋淮洲親自己帶隊奪取制高點,卻不小心身負重傷,在接下來的轉移途中不幸犧牲。

譚家橋戰鬥失敗之後,北上抗日先遣隊一直沒能擺脫敵軍的襲擾。1935年1月下旬,紅十軍團在懷玉山地區陷入敵軍重圍,紅十軍團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其中包括閩浙贛軍區司令員方誌敏,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同年8月6日,方誌敏,劉疇西在南昌英勇就義。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大將不愧是粟裕大將,在這種時候,居然還能帶著八百多人突圍而出,並在之後組建挺進師,進入浙江打了三年的遊擊戰爭。

多年之後,粟裕在向葉劍英、朱德兩位同誌了解情況後,知道當初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來集團派出紅七軍團是希望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的時候,以一支較小部隊的出動,抽調走大量兵力,放松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對於此事,粟裕評價為「完全脫離實際的臆想」。顯然,粟裕不認為在當初中央紅軍八萬主力都快保不住的時候,紅七軍團的六千人馬能讓蔣介石放松圍剿,王明領導的臨時中央,根本就不懂軍事,亂出牌。

其實,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初期,毛主席也曾提議派一支部隊到國民黨的腹心地區擾亂。不過那是因為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主席當時的意思是派一支部隊策應他們,所謂把朋友搞的多多的,只可惜臨時中央拒絕采納毛主席的計策。七個月後,福建事變早已平息,再想學毛主席的北上主張,又怎麽能成功呢?

感謝閱讀,敬請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