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諸侯列國,為什麽唯獨秦始皇能成大業?

2024-06-03歷史

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天下動蕩,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功績卓著。

嬴政非常了不起,他滅六國,統天下,建立了我們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有人可能說了,夏商周不也是統一的國家嗎?

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夏商周的統一,更多是精神上的統一。那時候天子對諸侯的要求,不是啥事都聽我的,而是心裏要服我。只要你服我,逢年過節給我象征性送點禮進個貢,見面時候給我屈個膝叩個頭就行。在各個諸侯大爺的地盤,還是你說了算,軍隊外交甚至稅收和貨幣都各有各一套。

嬴政就不一樣了,他搞的是君主集權制,不僅要你心裏服我,還得一切聽我的,權力完全在君主手上。

無論是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說,還是從秦王自己的家族來說,嬴政的功勞都特別大。

在睥睨古今,躊躇滿誌之余,嬴政覺得一切舊有的君主稱號都不適用了。他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很厲害,怎麽辦?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弄個特牛的頭銜。你看現在隨便一個人的名片上,都是什麽總,嬴政的心思也不例外。

公元前221年,統一的秦王朝建立,首先一個問題就是議定帝號。嬴政召集大臣商議這件事。【史記】中記載了這件事的經過。

那是一個晴天。

三十九歲的秦王嬴政坐在殿上,殿階下分班站著文武百官,丞相王綰、國尉尉繚、延尉李斯、禦史大夫馮劫分別排在最前面。

嬴政已經是即將四十歲的人了,他歷經霸占和政爭的磨練,無論心智和外表都達到了成熟的最高峰。他仍然是長身玉立,長目,隆鼻,龍眉修長入鬢,但額上已出現皺紋,臉上的稚氣完全消失,陰鷙之氣更深。

留上五綹短須後,臉形變得更方,下巴顯得更為突出,臉上的神情威嚴而肅殺。

嬴政威嚴地掃視了一下殿內的群臣,首先發言,他先講了滅六國的經過,從滅韓一直講到滅齊,表明秦滅這些國家是正義的。

在勝利者嘴裏,滅掉這些國家,顯得很輕松,很得意。

最後嬴政又謙虛了幾句並提出了問題。他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除暴亂,賴宗廟之靈,六國鹹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我憑借著渺小身軀,興兵誅討暴亂,靠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的國君都因為他們的罪過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現在天下安定了。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請各位和我一起商議帝號。」

什麽頭銜能配得上秦王嬴政呢?

下面的人一番頭腦風暴,想了個好名字,叫皇帝。夏朝的君主叫「後」,商朝君主叫「帝」,周朝的叫「王」,秦朝的當然要高級一點,直接綜合三皇五帝,叫皇帝。這個名字起得好,後來的君王誰也沒想改,直接用到1911年溥儀退位。

從此開始,嬴政不再是秦王,而成了秦始皇。

秦始皇還將最尊貴的「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上面刻有李斯撰寫的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方玉璽成為後世帝王帝位的象征,一直傳到了後唐,就此失蹤。三國時期,孫堅、袁術為此丟了性命,只有孫策實惠,拿玉璽向袁術典當,借了兵平定江東六郡。

按理說,中國歷代王朝的君主,一般是一代不如一代,深宮之中,婦人之手,培養不出真正的男子漢。可秦始皇不同,他從一出生就在趙國當人質。

秦趙兩國關系緊張,秦始皇一家,幾乎每天都可能被拉出去殺掉。

凡事有利弊,害怕歸害怕,可這也培養了他的危機意識和心理素質。 這一點很重要,要知道,其它什麽齊楚韓趙魏等國君主,都是溫室中的小花朵,從一出生開始,他們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年輕時的各項歷練,對心理的影響是一方面,不過對他皇帝職業的統治水平,更是功不可沒。

別的先不說,首先第一條,沒有貴族包袱,知道怎麽用人。人力資源向來是成敗關鍵,秦始皇的用人水平,絕對能在中國皇帝排行榜中排名前三。

舉例來說吧,為了爭取到當時的大軍事家尉繚,秦始皇不惜以帝王之尊,和他一起吃一起睡,衣服都穿一樣,那份平易近人,不比劉備三顧茅廬差。

其實,在用人方面,秦始皇不光有胸懷,其實也挺講感情,就算帝業穩定後,他也沒劉邦朱元璋那樣殺功臣,甚至也沒有像宋太祖那樣玩什麽杯酒釋兵權的花招。

秦始皇政治生涯中唯一殺的重臣,就是他傳說中的親爹呂不韋。除此之外,像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將相,在秦始皇手裏都善始善終。

當然,除了用人能力,秦始皇還有很多優點,比如他還是工作狂,經常看奏章到半夜。

個人起點高只是基礎,要說當時戰國七雄,無論拼地盤還是拼經濟,拼人數還是拼文化,秦國雖說有商鞅變法的積累,卻依然沒有什麽明顯優勢,可為什麽秦始皇就在短短時間內揮軍東上,摧枯拉朽地幹掉了其他諸侯國呢?

最大的原因是歷史大勢。

不是有人說, 只要風夠大,豬也能飛。 秦始皇能統一中國,除了個人能力,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借了中國歷史的大風。

在現代人看來,春秋戰國是一個英雄時代,人們思想解放、牛人輩出,大家自由自在、生活幸福。

其實,事實還真不是這樣。

我們翻遍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所有文章典籍,很難看到當時的人對那個時代的贊美。

相反,卻充滿了各種吐槽。

比如,老子就說春秋戰國是一個充斥著「昏亂」、「殺人」、 「盜賊」、「民饑」的末世。

孔子更直接,大罵說那是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亂時代。

莊子的社會批判更犀利,他說,這是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時代。

那麽,是什麽讓人們這麽失望呢?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諸侯相爭,社會無序。

從西周滅亡那天起,大家就迫切地呼喚出現一個新的、更有力的權威,恢復天下秩序。

人們想要統一,這就是最大的風。秦始皇憑借高超的個人能力,遠交近攻,一一擊破,在秦人能占善戰基因的碾壓之下,習慣於勾心鬥角但又各懷鬼胎的東方六國,也只能快速被碾成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