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台灣杜月笙墓面朝上海,破敗嚴重,墓後八字引人深思

2024-05-16歷史

1951年8月16日,被稱為「上海皇帝」的青幫頭目之一杜月笙在香港堅尼地台的18號住所去世,享年63歲。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回憶,杜月笙臨終前向在場的人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已無希望,但你們和中國都有希望。」

1949年上海被解放前,盡管蔣介石多次勸說,杜月笙仍拒絕去台灣,最後選擇逃至香港。為什麽杜月笙堅決不去台灣呢?杜月笙的長孫杜順安解釋稱,這是因為「紅貼文」遺失了。蔣介石在初涉政界時,曾在上海拜見過杜月笙,並送給他一個「紅貼文」,這是青幫中表達師徒關系的重要物件。

這意味著在青幫內,蔣介石曾是杜月笙的後輩。杜順安的父親(杜月笙的長子杜維藩)曾告訴他:「家中曾保管有蔣介石的‘紅貼文’。」在1937年的淞滬戰役後,上海被占領,杜月笙將這份「紅貼文」鎖在家中的保險櫃裏。

杜月笙與孟小冬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返回上海,開啟保險櫃發現「紅貼文」不見了,而其它物品卻未被動過。杜順安猜測這可能是蔣介石派人秘密取走的,「本來祖父打算在合適的時機將這份‘紅貼文’歸還給蔣先生,未曾想到它會神秘消失。」

除了「紅貼文」的失蹤,杜月笙認為去台灣毫無意義,因為他本希望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能為他安排一份官職,結果蔣介石卻「收回租界」,對杜月笙是沈重的打擊。

自此,杜月笙對國民黨徹底絕望,他對子女表示:「那些國民黨高官,只把我當夜壺用。晚上急了就找我,用完就踢開,覺得我又臟又臭。」杜月笙未料到自己去世後會被迫運往台灣安葬。

杜月笙墓地

杜月笙逝世後,他的姨太太和子女在選擇墓地時發生了激烈的爭執。1952年,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提議將遺體運往台灣安葬,最終這一提議被接受。1952年10月25日,杜月笙的遺體透過輪船從香港運至台灣基隆港。

杜月笙的遺體抵達台灣的詳情,記錄在某份資料中:「從香港至基隆,航行共需兩天零兩小時三十五分鐘。27日傍晚,遺體抵達基隆碼頭,除了杜氏家屬外,還有恒社旅台社員及三百余名親友迎接。」

杜月笙墓地周邊環境

杜月笙的棺木十分沈重,需要16人擡舉。蔣介石為表示歡迎其來台安葬,特設「安厝委員會」,成員包括陳誠、於右任、王寵惠等重要人物。

在下葬前,杜月笙的遺體暫放在台北市南京東路的極樂殯儀館。隨後,國民黨開始了墓地選址工作,最終選定台北縣汐止的「秀峰國民小學」後山為其安息之地。整個墓地的建設由大陸工程公司負責,力求豪華。

杜月笙墓地界碑

1953年6月,杜月笙墓地完工。6月28日,舉行了盛大的下葬儀式,「靈堂掛滿各界送來的挽幛、挽聯,共二百余幅,花籃花圈數不勝數,從五院院長到其他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者多達三千余人,從士農工商到全國各地社會各界要人,靈堂內外人山人海。」

蔣介石和張群的題詞

杜月笙的墓地使用了大理石,墓碑上刻有「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最上方刻有蔣介石的「義節聿昭」四字和張群的「譽聞永彰」四字,盡管有人認為杜月笙不配享有這些贊譽。

蔣介石的題詞意味著杜月笙的義氣和品行值得稱道,張群的題詞則表示好名聲應被廣為人知。張群的題詞原本安放在入口處的牌坊,後因小學擴建而被拆除。

杜月笙墓碑

杜月笙的墓地朝向上海,這象征著他生前希望能被葬回上海老家,這是他終身的遺憾。起初墓地有專人維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墓地逐漸被遺忘,變得破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