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閻錫山的兵器專家李陶庵來自定襄

2023-12-22歷史

李陶庵,名蒙淑,字陶庵,1879年生於定襄縣東霍村。其父李書升為清朝舉人。陶庵從小熱愛學習,喜歡讀書,入學後,成績優異,常列榜首。1902年山西大學堂建成之後,陶庵考入該校西齋學習。後被清政府派往英國留學,在蘇菲爾大學讀機械專業,時年25歲。

李陶庵留英期間,中國局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1912年,民國建立後,清帝宣布退位。3月,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成為臨時大總統。閻錫山被任命為山西都督,1913年國民黨舉行「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

就在這時,獲得博士學位的李陶庵飽學回國,當時閻錫山推行「新政」(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興辦實業。對於李陶庵這樣一位博學之士,當然視若寶貝。

閻錫山在都督府召見了李陶庵,交談中,發現李陶庵確實學有專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把自己的設想提了出來,準備在山西創辦武器制造業,想托李陶庵辦此事。當時李陶庵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已具備較豐富的理論知識,便承應下來。

在開辦過程中,一來人才缺乏,二來財力緊張,困難重重。李陶庵不畏艱難,勤奮工作,終於在1914年辦起了一座簡陋的「修械所」,開始進行武器配件、武器修理等。在修械所的基礎上,1918年又奉命辦起了「銅圓局」,制造銅圓,以解決山西經費困難。1920年又建立軍人工藝實習廠,總辦為商震,李任廠長。1926年該廠已初具規模,能夠創造幾種常用武器,1927年再度擴建,改稱「太原兵工廠」,廢總辦為廠長制,廠部下設六處,李陶庵任廠長。

兵工廠的建立,費盡了李陶庵的心血,他既搞圖紙設計,又要實地施工,既當采購員,又當安裝師,因為建廠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有限的經費,常常使他捉襟見肘。特別是機器的購置,別的人很難無錢買回貨來。他只好親自出面,找熟人,找同學。因他留學期間在英國兵器界有較高的聲望,所以不少機器就是憑他的面子賒購回來的,有時銀行貸款也得他親自去跑,當時的李陶庵真是廢寢忘食連軸轉,特別是一些工程技術問題,常常使他徹夜不眠。

工廠建成投產之前,李陶庵又舉辦了「技術培訓班」,他親自授課。當時不少熟練工人,技術骨幹都是得益於培訓班的。

兵工廠投產後,開始只生產手榴彈、步槍、手槍,後來造出了山炮。在生產期間,他既要對整個工廠進行管理,又要解決各種技術難題,甚至連機器發生了故障他也得親自動手去排除。他手裏經常拿著一根長一米、直徑二厘米的空心金屬管,每到車間,便把這根金屬管貼到機器上。他只要用耳朵一聽,便可判斷出機器運轉是否正常,故障出在哪裏,程度如何,等等。

山炮造出後,閻錫山命炮兵司令周玳組織試驗,結果二十五發炮彈,彈彈開花,而射程和爆炸面積都使軍官們感到滿意。閻錫山十分高興,多次稱贊李陶庵有本事,有能耐,誇他學識淵博,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陶庵在兵器工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被人稱為「兵器專家」。1928年,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北伐,對奉軍作戰,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由於戰事叠出,閻錫山對兵工廠十分關註。後來炮廠主任張書田提出建議,將車間包給閻的親信管理,閻默許。李陶庵堅決不同意,閻、李之間遂產生分歧,以後隔閡日深。

時過不久,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據炮兵反映,兵工廠造出的炮彈不發火,彈頭射不出去。李陶庵將炮彈帶回,親自檢查,發現彈殼裏裝的是沙子。李陶庵十分憤慨,知道有人背後搗鬼,好多天怒氣不消,茶飯不思。後來,向閻錫山提出辭呈。李陶庵的辭職,對兵工廠是極大的損失,許多人為此事惋嘆不已。商震、徐永昌、趙戴文、傅作義、鄭恩山都認為李陶庵辭職太可惜。他們再三相勸,李陶庵執意不聽。

辭去兵工廠廠長職務後,閻錫山又讓他擔任建設廳廳長,他斷然拒絕。雖然當時有些報紙已登出李陶庵任職建設廳的訊息,實際他並未到任。閻錫山又讓他作督軍府副參議,他再次拒絕。閻又讓他主持興建忻州至五台甲子灣的「忻窯鐵路」,也因意見不投,不歡而散。

1929年經朋友舉薦,李陶庵到京奉鐵路工作,任鐵路總署副局長兼總務處長,不到一年,又回到太原。之後,在省禁毒委員會任職,只是掛名而已。當時的李陶庵已五十出頭。

李陶庵不僅是一位兵器專家,而且經商辦字號也頗精。他在省城太原開設天盛醬園,晉豐銀號,美麗興照相館,與鄭恩山合辦謙益恒洋貨莊。在包頭開設瑞凝信,定襄城內開設有天生信,瑞成信,德記三座字號。主營日用雜貨、調味食品、糖酒副食、煙花爆竹。天生信、瑞成信是定襄城內舉足輕重的大字號。李陶庵過世後,由其胞弟李竹庵繼承經營。「七·七」事變後,李家八大字號相繼倒閉。

李陶庵在省城太原有私人公館,占地二十余畝。有兩棟樓房,一為二層,一為三層。樓內裝飾分別為中西樣式,裝潢陳設十分考究。客廳、臥室、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院內辟有花園,雇兩名園丁培養著各種名貴花卉。許多名花由英國購進。院內還栽有八株從東北購進的蘋果樹。李陶庵家中,常有各界知名人士來往,軍政界、工業界、商業界、教育界都有。每天客人不下三十人,家裏六七個女傭人整天忙忙碌碌,清潔衛生,端茶送水,迎賓送客,李陶庵還雇有中、西餐廚師各2名,他本人吃西餐。

李陶庵信奉耶穌教。太原創辦耶穌醫院時,他鼎力資助。創辦平民中學時,他大力投資。他留學期間結識的英國朋友中,就有不少是耶穌教徒,有的還來到太原開設店鋪。如新民街的新民洋行、亞利洋行。

李陶庵一生大部份時間在太原度過,夏季暑期也回東霍老家住些日子。他身材高大肥胖,行動不太方便,飯後常常坐在村邊樹蔭下乘涼。村裏長輩與他閑聊中談到,村人想做草紙,苦於無錢投資,他便解囊資助,幫助村裏辦起了造紙作坊。因為東霍村產水稻,每年有不少稻稭收獲,辦起草紙作坊後,當地資源得以利用,村民收入有了增加。他看到村裏井台低,井口闊,夏季泥冬日冰滑,村民吃水既不方便,又不衛生,便出資整修了井台井口,四周加高,水泥抹面,鄉親們十分感激。後來他從太原請回鉆井工人在村邊打深井,開鉆十一處均未成功。

李陶庵晚年,腿疾日益加重,傭人每日為他捶摩,並遍請中西名醫診治,但終歸效果不佳。後來,又終日煩燥驚恐,坐臥不寧,多少醫生都診斷不清病因,西藥中藥都無濟於事,最後臥床三日而逝世,享年54歲。入殮時買來高檔柏木棺材,銀洋600元。裏外用豬血、麻紙、黃臘裱糊,裏面放了金殼懷表一只,帶槍手杖一支,一粒寶珠。

李陶庵治喪委員會由鄭恩山出任主任,靈柩停放在太原新民街8號公館。吊唁期間,場面十分壯觀,各界人士送來挽幛130余塊,花圈更是難以計數,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送了特大挽幛,閻錫山部下九個軍、師長都前往吊唁。憲兵司令張達三,炮兵司令周玳,騎兵司令趙承綬,以及傅作義、傅存槐、楊愛源、徐永昌等文武官員都親往吊唁。當時【太原晚報】對吊唁盛況曾作過連篇報道,並印發了李陶庵的生平事跡。吊唁結束後,靈柩厝於太原東關,由武裝人員日夜保護。第二年靈柩移歸定襄老家,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及先生生前友好前往車站接靈,並舉行了路祭。靈柩從定襄回東霍村時,由64人用獨龍扛擡回。停喪期半月,按當地風俗舉行葬禮。出殯那天,閻錫山派傅存槐擔任主祭,趙戴文的弟弟趙戴襄和定襄縣縣長任躍先,公安局長及不少官員參加了安葬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