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前,美國人的那次「秘密訪華」

2024-02-02歷史

1

1971年7月8日晚,季辛吉博士忽然痛苦地捂住了肚子。

亨利·艾爾弗雷德·季辛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 ,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是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他此時的身份,是美國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受總統委派,進行為期十天對南越、泰國、印度和巴基史坦四國的存取。

季辛吉

這一天晚上,季辛吉正參加巴基史坦總統葉海亞為他舉行歡迎晚宴。他痛苦的表情讓周圍的人非常擔憂,但他自己說沒關系,只是吃壞了肚子——當時南亞地區正流行一種瘧疾,所以大家倒也可以理解。

此時,一旁的巴基史坦總統葉海亞大聲宣布:會讓季辛吉去伊斯蘭瑪巴德北部他自己的私人別墅去休養兩天。

季辛吉手下的一名特工隨即就被派去那裏打前站。當宴會結束會後,季辛吉在賓館裏休息時,那名特工打來了電話:

「這邊的別墅似乎不適宜居住。」

季辛吉表示知道了,但隨即又給葉海亞總統發出了請求:

「幫我把那名特工留在那裏,至少留兩天。」

隨後,季辛吉立刻和少數幾個隨行人員收拾行囊,直奔機場。

他根本沒有吃壞肚子,也根本不可能去那個別墅休養,他是要秘密前往一個國家。

一個和美國已經斷交了整整22年的國家。

2

現在,我們可以把時間稍微往前推一下,理出一條脈絡。

1969年2月9日,葉劍英忽然接到了一個通知。

這個通知,是讓他去開個會。同樣也被通知開會的,是另外三位元帥:陳毅、徐向前和聶榮臻。

開會的召集人,是毛澤東,開會的內容,也是他定的:

「研究一下國際問題。」

當時的國際形勢,有什麽問題嗎?確實有大問題:

從1968年年末開始,蘇聯的邊防部隊開始在珍寶島上不斷挑釁中國的邊防部隊,雙方先後發生了好幾次武裝沖突,昔日的盟友已經逼近「撕破臉皮」,當年的「老大哥」很可能要向「小老弟」動手。

關於珍寶島的詳細文章,請參看 【延伸閱讀一】

而從全球形勢來看,美軍深陷越戰泥沼,在全球的軍事影響力明顯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蘇聯的咄咄進逼。

四位老帥當然也明白毛澤東讓他們開會研究的目的:

中、美、蘇的「三國演義」已經出現了新的劇情,面對進擊的蘇聯和收縮的美國,中國是否有新的「牌」可以打?

經過反復討論,四位老帥先後交出了兩份報告:【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和【對目前局勢的看法】,提出了他們的觀點:

在目前的中、美、蘇三角關系中,對中國而言,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對蘇聯而言,蘇美矛盾大於蘇中矛盾;對美國而言,美蘇矛盾大於美中矛盾。

所以,中國其實是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美國和蘇聯都想打「中國牌」。

而四位老帥給出的建議是:「東聯孫吳,共拒北曹」。

也就是說,要「爭取開啟中美關系的僵局」。

葉劍英元帥

而這一點,和毛澤東的判斷其實是一致的。

按照毛澤東的想法,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在漸漸走向死局,雙方甚至很有兵戎相見的可能。而地理位置就在中國邊境以北的強大蘇聯,其實對中國的威脅是要遠遠大於美國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陷入「兩面夾擊」的中國必須要做出騰挪,也就是要「爭取一霸」。

爭取哪一「霸」呢?周恩來和毛澤東的想法一致:

「尼克森比勃涅日列夫的頭腦要稍微冷靜一些。」

當然,這種事情,一個碗敲不響。

中國人其實早就收到「暗號」了。

3

1970年10月26日,西奧塞古出席了一場歡迎宴會。

作為羅馬尼亞的國家元首,西奧塞古是來美國華盛頓參加慶祝聯合國成立25周年的大會的。而就在這場宴會上,作為東道主的美國總統尼克森,使用了一個讓西奧塞古非常意外的稱謂:

尼克森在提到中國時,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在此以前,所有的美國官方措辭,都是「共產黨中國」。

西奧塞古很快就心領神會。

1971年6月,西奧塞古訪華,與毛澤東握手。西奧塞古曾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結局也令人唏噓,值得下次單寫一篇。

事實上,西奧塞古和巴基史坦的總統葉海亞一直有一個微妙的身份:充當中美兩個尚未建交國家之間的「傳聲筒」。

而這早已不是尼克森的第一次「暗送秋波」了。

早在1967年,還在準備參加總統競選的尼克森,就在10月份的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了【越南後的亞洲】,其中第一次提出:

「我們不可能永遠和中共隔離」。

在第二年的競選總統過程中,他又對記者說:

「我們絕不能忘記中國,必須經常尋求機會與它談判,如同與蘇聯談判一樣。」

在就任美國總統後,尼克森更是在多個場合,以多種形式,透過多種渠道表達希望同中國建立聯系的願望。1970年10月,當美國記者斯諾與毛澤東在國慶期間一起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之後,尼克森更是對【時代】雜誌的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麽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尼克森

而且,尼克森倒真的不是只是說說而已。

從1969年到1971年,美國政府部份放寬了中美兩國貿易,放寬了美國公民到中國的旅行限制,恢復華沙中美大使級談判等等,還有就是多次透過羅馬尼亞和巴基史坦的領導人傳話,表達了願意同中國改善關系的願望。

對於美國方面傳遞來的資訊,其實中方也一直在密切關註,並作出了一種「相向而行」的姿態。尤其是1971年3月發生的「乒乓外交」事件和4月邀請美國桌球代表隊訪華,更是讓人看到了「中美破冰」初現曙光。

「乒乓外交」可以參看 【延伸閱讀 2】

不過,當時包括很多中國和美國高級官員在內的人都覺得,作為已經斷交了22年的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大國,之前積累了那麽多的「宿怨」,要真正「破冰」,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很少有人會想到,後來事情會進展得如此之快。

4

1971年7月6日深夜,張穎被剛下班回來的丈夫叫醒了。

張穎當時是在外交部新聞司工作,她的丈夫叫章文晉,是當時外交部西歐北美大洋司司長。

章文晉對妻子說:

「快給我準備幾件出差用的衣服,記得多帶幾件白襯衫。」

張穎立刻知道:那位重要客人要來了。

章文晉(右一)和張穎夫婦(左二),中間是季辛吉。章文晉後任駐美大使,外交部副部長。

章文晉夫婦之前就知道了一個情況:

美方很可能在近期派一個秘密代表團來存取。

作為極小一部份知情人員,章文晉夫婦隨即住進了釣魚台國賓館,開始籌備相關接待事宜。到了6月初的時候,所有負責接待的服務人員也都住了進來,並且規定:

所有參與接待的人員,一個月不準回家——為了保密。

而釣魚台國賓館的接待布置工作,是周恩來親自牽頭落實的。從房間的布置到擺設,從接待的規格到警衛站崗,周恩來全都做了明確指示,並且強調:

「我們既然歡迎人家來,就要熱情,否則就太不禮貌,但也不要強加於人。」

周恩來選中的客人下榻的地方,是釣魚台國賓館的5號樓。這座小樓面積不是最大的,但位置相對偏僻,便於保密和警衛工作。而且由於「文革」期間釣魚台國賓館幾乎已經不接待外賓了,很多樓的庭院都已荒蕪,5號樓因為周恩來自己會來辦公和休息,所以相對保持得還整潔一些。

如今的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

按照周恩來的指示,房間裏重新買了地毯和沙發,重新布置了會客室和會議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將房間內隨處可見的紅衛兵舉刀舉槍的瓷塑和墻上的「文革」宣傳畫都拿走了,換上了明清時期的文物和名畫,將房間內的報刊書籍也做了一些調整,並不是清一色的毛主席語錄了。

在客人的飲食方面,中方事先咨詢了美方的意見,美方表示西餐在美國隨時可以吃,所以要求吃中餐。

但保險起見,中方還是派人專門去采購了釣魚台平日並不準備的「起司」 (起司) ,又準備了各種海鮮。周恩來還特別提出,應該讓客人們嘗嘗北京烤鴨。由於不可能外出去餐館就餐,中方專門從全聚德請了一位老廚師來釣魚台,搞了一個小烤爐專門做烤鴨。

一開始,包括一些接待人員也不知道,這次要接待的「美國高級官員」到底是誰。

後來才知道,是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艾爾弗雷德·季辛吉。

5

1971年7月8日晚上8點,唐龍彬見到了巴基史坦總統葉海亞。

唐龍彬當時是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副處長。在7月8日的淩晨,他和王海蓉 (禮賓司副司長) 、唐聞生 (轉譯) 一起 ,由章文晉帶隊乘飛機前往巴基史坦,任務只有一個:

在巴基史坦為季辛吉舉辦歡迎晚宴之後,接季辛吉到中國。

在晚宴開始之前,葉海亞總統對中方的四人小組交代了計劃:

季辛吉待會兒會假裝吃壞了肚子,隨後就會到機場和你們一起走。不過因為怕時間一長走漏訊息,所以季辛吉一行在中國的整個行程,只能有48小時。

葉海亞·汗,巴基史坦第三任總統

7月9日淩晨3點30分,天還沒亮,唐龍彬一行四人就來到了機場。當時機場一片漆黑,但一架波音707飛機 (葉海亞的總統專機) ,早已停在那裏等候——前艙門放下一道舷梯,所有飛機上的窗戶都是關著的,不透一絲光。

淩晨4點25分左右,兩輛黑色轎車駛來,車上下來6個人:季辛吉和他的三個助理,外加兩名特工。

到巴基史坦存取時,季辛吉帶的隨行官員、技術人員、特工和記者一共超過100人——季辛吉把他們都甩掉了。

經過簡單的介紹後,雙方握手致意。唐龍彬後來回憶:

「季辛吉的手又粗又大,他握手很有勁,神態很精明。我當時不禁暗想,這個人可能很不好對付。」

而中美雙方都沒想到的是,就在當時,有一位在機場的巴基史坦籍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認出了季辛吉,並打聽到了季辛吉要去中國。這名記者趕緊沖回辦公室向在倫敦的報社發去了急電,但這篇稿子隨即被在倫敦的值班編輯「槍斃」了:

「這名記者是不是喝醉了?季辛吉怎麽會去中國?荒唐!」

季辛吉和尼克森。當時季辛吉把這次秘密訪華行動命名為「波羅一號」。這個命名有兩層意思:第一,取「馬克·波羅」之意,第二,有了「一號」,自然希望還有「二號」。

淩晨4點30分,載著中美雙方人員的飛機準時起飛。

當飛機開始平穩飛行後,中美雙方就挪動到了一張小長桌旁:美方坐一頭,中方坐一頭,是一副標準的談判架勢。

唐龍彬註意到,美方的兩名特工神情高度緊張,而且他們都用手銬將自己的手和黑色檔包的提手鎖在一起。

他後來才知道,這兩名特工是在登機前一個多小時,才被告知要隨行去中國的。

緊張的氣氛倒是被季辛吉率先打破。

他對中方的轉譯唐聞生說:

「很高興見到南茜·唐小姐。」

當中方感到有點茫然的時候,出生在美國紐約的唐聞生解釋:這是她在美國時的名字。

中方此時心裏明白:美方其實對他們已經做了細致的背景了解。

季辛吉隨即又開了個玩笑:

「唐女士可以競選美國總統,但我可不行(亞丘註:競選美國總統要求必須出生在美國)。」

大家頓時笑了起來,氣氛也相對輕松了不少。

當飛機快要飛入中國國境的時候,唐龍彬看到季辛吉的一名助理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機艙的前部。

那位助理叫溫斯頓·洛德。後來唐龍彬了解到,美方對這次行程高度保密,所以洛德甚至沒有和自己的太太說此行的目的地。他的太太叫包柏漪,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女作家。洛德後來自己回憶:

「在出發前一晚,我只能給她一個暗示,那就是長久地站在窗前,面朝東方。」

溫斯頓·洛德當時只有35歲,是季辛吉的特別助理。他後來在在1985年至1989年期間成為美國駐華大使

而洛德在那一時刻走到機艙前部的原因,他自己後來也有解釋:

「我知道馬上要進入中國境內了,我想盡量往前站,這樣季辛吉博士也必須承認:我比他先進入中國。」

6

1971年7月9日中午,黃華覺得臉上有點出汗。

黃華當時已被任命為駐加拿大大使,但在赴任前接到了接待季辛吉的任務,在釣魚台國賓館4號樓裏「閉關」一個多月做準備。

季辛吉的專機是在7月9日中午12點20分抵達北京南苑機場的。當天在機場迎接的是葉劍英元帥領銜的迎接團,除了黃華外,還有禮賓司副司長韓敘,轉譯冀朝鑄等人。

黃華,後任外交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在短暫的握手寒暄之後,葉劍英就請季辛吉上了「紅旗」轎車,一路直駛釣魚台國賓館。

時值「文革」高潮時期,北京市內到處都掛著革命標語。這件事接待小組之前曾請示過毛澤東,毛澤東的回復是:

「保持原樣。」

從機場到釣魚台的路上,有很多「打倒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標語,黃華當時和季辛吉的助理、負責東南亞事務的高級官員霍爾德裏奇坐在一輛車內,霍爾德裏奇問黃華,那些標語寫的是什麽?

黃華如實轉譯,霍爾德裏奇的臉上表情有些不自在。

在抵達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後,剛剛放下行李,季辛吉就立刻帶著幾個助理到院子裏「散步」。雖然說是散步,但其實是討論問題。而在室內的時候他們一般不討論,偶爾討論,也會把收音機開啟並調高音量。

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被竊聽。

不過,季辛吉他們初來乍到的緊張感很快被消解掉了很多,他們在入住後沒多久就得到通知:周恩來總理馬上要過來看望他們。

下午3點,周恩來和葉劍英坐車來到了釣魚台國賓館的5號樓前,之前就已經列隊等候的季辛吉一行立刻迎上前去,和周恩來握手。

季辛吉與周恩來

季辛吉後來回憶,自己感到這是一種禮遇:

「根據外交程式,東道國一般會在政府大樓裏接待來訪的代表團,特別是如果雙方負責人的頭銜差距這麽大,更應如此(我這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頭銜相當於副部長,比周總理低了3級)。」

周恩來在和季辛吉隨行人員握手的時候,每個人他都能說上一段話。

在和洛德握手時,周恩來說:

「我聽說你向你的上海夫人學了不少中國話。」

在和霍爾德裏奇握手時,周恩來說:

「你還會說廣東話。」

在和另一名助理迪克握手時,周恩來說:

「我看過你寫日本情況的文章。」

即便和兩位美國特工人員握手,周恩來也開了個玩笑:

「我們的茅台酒很厲害,你們要小心啊!」

由於時間比較緊張,賓主雙方在握手寒暄之後,立刻就坐進了會議室,開始了第一輪溝通。

季辛吉從公事包裏拿出了講稿檔,讓在場不少人都大吃了一驚:足足有7厘米厚。

而周恩來面前是一頁紙,上面有幾條提綱。

大家都耐心聽季辛吉讀完了這份他和尼克森共同起草的講稿。周恩來笑著說:

「交談嘛,何必要照著稿子念呢?」

季辛吉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很快圓了場:

「我在哈佛教了那麽多年書,還沒用過講稿,最多就是擬個提綱。但這次不同,對周總理我念稿子都跟不上,不念稿子就更跟不上了。」

大家都笑了起來。

季辛吉一開場就說:

「我們幾個人很高興來到這個神秘的國家。」

周恩來馬上插話:

「等你們了解了這個國家後,就不會再感到神秘了。」

7

1971年7月11日中午,季辛吉舉起了一杯茅台酒。

在過去的48小時內,季辛吉一行與周恩來一行總共進行了兩次共6場會談。

季辛吉秘密訪華的目的其實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為接下來可能成為現實的尼克森總統訪華摸底——之所以必須「保密」,也是因為一旦摸底失敗,尼克森這邊也不至於丟了面子。

雖然中方也明顯丟擲了橄欖枝,但在共同大框架下的小細節,還是值得一一去探討和溝通的。

根據後來的解密檔案來看,兩場會談中,被提到頻率最高的,討論占用時間最長的,是「台灣問題」。

在季辛吉到訪之前,美國已經做出了一定的姿態:

終止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巡邏;從台灣撤出了一個中隊的空中加油機;將軍事顧問團的規模減小20%;準備在印度支那戰事結束後,撤走與台灣防衛無關的2/3軍隊。

不過中方的態度斬釘截鐵: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前提,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季辛吉明確表示:

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也不支持台獨,不再重復「台灣地位未定論」。

在台灣問題上雙方取得一致意見,接下來的問題就會簡單許多,雙方還對北韓問題,越南問題,日本問題,大國關系問題,南亞大陸問題交換了彼此的意見。

周恩來一行與季辛吉一行的談判

在所有的談話中,季辛吉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尼克森總統有一個信念:強大的開發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美國的任何根本利益都不構成威脅。

在沒有同你們討論和沒有考慮你們意見的情況下,美國不會采取涉及你們利益的任何重大步驟。」

值得一提的是,季辛吉訪華並沒有提出要見毛澤東,他後來在自己寫的【論中國】中提到:

「因為我很清楚,尼克森總統希望成為第一位見到毛澤東的美國官員。」

7月11日上午的最後一場會談,從上午8點多持續到10點多,早就超過了預定會談的時間,而季辛吉原本預定的離開台北時間,是12點20分。

快到11點的時候,會議室的門終於開啟了,中美雙方人員面帶笑容地走了出來。季辛吉陪周恩來走到了大門外,並幫助他開啟了車門。

總理的車離開後,之前一直等候在外面的唐龍彬望向了剛才參加會議的中方轉譯,轉譯向他輕輕點了下頭,唐龍彬知道:

協定應該是達成了。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頓送行酒,由葉劍英主陪。

這一頓飯,兩天來的緊張嚴肅氣氛一掃而空,飯桌上大家都談笑風生,所有人都喝了茅台酒。

由周恩來主陪的一頓歡迎季辛吉一行的飯

葉劍英在席上對季辛吉說:

「這次對不起了,不能以公開的方式來歡迎你,以後再補上。下次來就不需要躲在這裏了,可以去外面轉轉,可以到烤鴨店吃烤鴨,也可以到東來順吃涮肉,還可以給你們的家人買點紀念品。」

其實,盡管兩天時間很匆忙,但周恩來還是安排季辛吉一行參觀了故宮——為此紫禁城特地封閉了半天。

而季辛吉事後也承認:

「他們似乎並不急於達成什麽協定。……可以說,中方如此瀟灑的態度給了我們一種心理壓力。」

幾個季辛吉的隨行人員在宴席上感慨:

「今天這頓飯,是我們到北京來吃到的最香的一頓飯。」

之前雖然也上過茅台酒,但出於工作需要,這些人滴酒不沾,且高度緊張。這一次,他們都喝了茅台,連兩位特工人員也開了戒,把隨身不離的檔箱都放在了一邊。中方人員提醒他們註意檔箱時,他們直接說:

「現在不需要了。」

分手的時候終於到了。

釣魚台國賓館的負責人,樓裏的服務員和廚師都在樓外列隊歡送,大家互相熱情握手。中方向美方贈送了一些工藝品和他們在北京的影集,而美方主動索要了這兩天的【人民日報】,還要了幾瓶茅台酒,說是「要帶給總統和他的夫人品嘗」。

7月11日中午12點20分,季辛吉一行準時離開了北京。

前前後後,正好48個小時。

離開北京後,季辛吉就給尼克森發了一封急電,上面有一個單詞:

「Eureka!」(找到了!)

8

1971年7月15日,一份震驚世界的公告釋出了。

這份公告,是中美雙方同時釋出的: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季辛吉於1971年7月9日到11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

獲悉,尼克森總統曾表示希望存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森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存取中國。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尼克森當初親自到機場迎接秘密訪華歸來的季辛吉

中方和美方在這份聲明誕生之前,都有改動。

中方由周恩來提出,加了「獲悉」 (knowing of) 這個詞,避開了誰主動訪華的問題,讓美方感到適當和體面。

而季辛吉投桃報李,在「尼克森總統」和「接受了這一邀請」之間,加了一個「愉快地」。

這份報告一出,毫無疑問震動了整個世界。

而之後中美關系乃至整個世界格局,都開始準備翻開新的一頁篇章。

(正文完)

亞丘說

在商場,尤其是互聯網江湖,流傳著這麽一句話:

「老大和老二打架,最容易死的是老三。」

不過,這句話至少不適用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那場「中美蘇三國演義」。

必須承認,半個世紀前中國的那場「乾坤大挪移」,離不開國家領導人團隊的眼光、魄力和手腕,但也確實是符合中美兩國切實利益和遠景的。

在尋找資料的時候,我查到了一篇我前同事宰飛在美國寫的采訪,他當時是本報駐美記者,采訪的是時任美國副國務卿勞勃·霍馬茨。

霍馬茨當時說的幾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應當以中國的崛起作為提高美國競爭力的動力。」

「當今世界,沒有美中合作,任何重大問題都無法解決。」

「我們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將美國的規則強加到中國身上。」

而最令人感慨的一句話是:

「我時常回憶上世紀70年代,當時誰能想到,在尼克森訪華40年後,美中關系會呈現今天的景象?」

當時霍馬茨接受宰飛采訪的時候,是2012年。他說這句話的意思,肯定是指中美關系突飛猛進,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八年之後,如果還能采訪一下霍馬茨的話,他可能也會說一句類似的話:

「誰會想到,僅僅八年之後,美中關系會呈現今天的景象?」

確實,當時能想到的人,恐怕不多。

有些人很樂觀,我覺得沒必要。美國是當今世界公認的第一強國,這沒什麽不能承認的,如果分歧繼續擴大,我們肯定不可能全身而退。

而有些人很悲觀,我倒也覺得沒必要。只要不主動惹事,事如果還是來了,就不要怕。當初那麽困難的局面,我們還是一步步走過來了,千言萬語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但讀這段歷史,還是忍不住感慨:

當年跨越千山萬水,雙方的先輩們建立起這樣的溝通和信任,真的還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後人要做的是珍惜和維護,絕不是背離和破壞,重新再遠隔千山萬水。

我相信,如今中美關系所呈現出的格局,是大多數中國人和美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也是全世界大多數人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我還是希望且相信,兩艘巨輪最終還是能相向而行。

因為我相信大家最終還是都會明白道理:

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季辛吉秘密訪華和尼克森訪華公告的發表】(黃華,【百年潮】,2007年07期)

2、【一次特別神秘的外交使命——接待季辛吉秘密訪華追記】(上)、(下)(唐龍彬,【國際人才交流】,2006年02期)

3、【1971:我見證季辛吉博士秘密訪華】(張穎,【開心老年】,2009年04期)

4、【季辛吉特別助理洛德:毛澤東想馬上見尼克森總統】(【美】溫斯頓·洛德,【南方周末,2015年9月28日】)

5、【論中國】(【美】 亨利·季辛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版次:2012年1月第一版。)

6、【話語分析與國際談判研究——以季辛吉秘密訪華談判為例】(鄭華,【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尼克森訪華前中美秘密渠道考察】(茅文婷,【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05期)

8、【季辛吉秘密訪華前,美「松綁」對華貿易】(宰飛,【解放日報】,2012年2月26日)

9、【季辛吉首次訪華「躲避」毛澤東】(共產黨員,2012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