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酒器文化——史前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酒器⑧(上)

2024-02-01歷史

大汶口文化地域分布範圍主要集中在山東境內,往南擴及江蘇省和皖北地區,東部地區直達山東半島。往北竟在遼東半島的旅大地區也是有出現。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大汶口文化與仰韶文化,在河南和魯西犬牙交錯互有產生。在河南的鄭州、偃師、平頂山和禹州市局部地區都有尋到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在山東的陽谷、東阿、茬平、濟陰等縣,也都尋到仰韶文化的遺址。

大汶口文化豬形灰陶鬶

豬形灰陶鬶,是模仿家豬身形的陶質酒具。1975年出土於山東省膠州三裏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長21.5厘米,高18.5厘米。整器呈豬形,四肢缺失,外表呈灰褐色,類似豬皮的顏色。頭部粗短,雙耳上翹,嘴兩側微露獠牙。豬身肥胖,脊背平直,背部前置提梁。後裝一筒形器口,與豬的身體相通,口沿部斜出喙狀流,背部有扁圓的橫扳,臀部有上翹的小短尾巴。這既是一件精美的雕塑工藝品,又是一件非常實用的註酒器。使用時,先將酒從背後的圓筒形口中註入,然後手握提梁,再將酒從前面的嘴部倒出來。采用如此別致的器具倒酒,自然會給飲者增添許多樂趣。

大汶口文化豬形紅陶鬶

豬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家畜之一,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豐富的豬的骨骼。豬在當時已被大量飼養。類似的器物在山東省膠縣三裏河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件。

大汶口文化袋足陶鬶

鬶是一種炊、飲兩用的陶制器具,形制與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稱作「喙」,有三足。袋足陶鬶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遺留下來的酒器精品,1962年出土於山東省曲阜市西夏侯遺址。夾砂陶,呈橙紅色,通高30.6厘米,橢圓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顯收斂,上粗下細的高頸向前傾斜。腹體呈三角形。低襠,襠頂較寬平。足尖裏加泥球。三足尖的間距大體相等。有仿索狀和寬頻狀兩種把手。表面修磨得較光滑。腹間加一周繩索狀附加堆紋,面及頸下都裝飾方形泥突或泥餅。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安樂)